有这么一个国家,曾经他不远千里的跑到中国来学习,在这个国家的眼里,当时的中国绝对是值得学习的“榜样”,然而我们也绝对不会想到,当年对这个国家的倾囊相授在日后成为了我们最大的敌人,给我们这个民族带来了最沉重的灾难,这个国家就是隔海相望的日本。
对于这个国家,很多的国人提及名字肯定都是咬牙切齿,因为在历史上我们对其倾囊相授,没想到这个国家在强大起来之后给我们带来了这么沉重的苦难,如果恨意能杀人的话,那么这东洋三岛上的小鬼子早就在滔天恨意之中掘地三尺了。
而甚至日本这个国名在当年都是由大唐赐予的,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故事呢?让我一探缘由去探索一下:
从历史来看,日本这个国家的历史也是挺久远的,至少从秦汉时期在这座岛上已经有相关人类活动的迹象了。
不过相比起中国当时快速的发明来说,当时日本的发展还很缓慢,此时中国在经过秦始皇以及六代国君的努力下已经步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社会,而此时日本还处于弥生时代的原始社会阶段。
相传当年徐福前往海外去的就是日本,因为当时的日本人迹罕至,一般人也不会去那,而徐福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到了东汉时期,这个时候的朝廷已经讲究的是“仁孝礼仪”了,而日本还处于奴隶制社会之中,大大小小的奴隶部落为了争夺权力打的是你死我活,这其中最大的那个则是“邪马台”。
彼时的东汉王朝对于日本的了解也并不深,不过在史书之中已经有了相关的记载:
《后汉书·倭传》所载∶“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而居,凡百余国”
“倭”就是当时东汉王朝对于日本的称呼。
此时的东汉各方面已经进入正轨,相比起西汉时期封建制的不成熟,此时东汉的经济发展、文化和军事都非常超前,也因此日本在历史上第一次派遣了使者前来,这也是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建交。
不过随着东汉王朝的灭亡,两国之间在这之后的几百年也断了联系,彼时的中国陷入了魏晋南北朝将近300年的乱世之中,而当时的日本也有一个国家开始强势崛起,那就是现在占据日本人口最多的“大和族”,它吞并了周边大大小小的国家并统一了日本,由此在这之后日本大部分都以“大和民族”自居,这个习惯一直传到了今日。
直到公元607年,两国之间在中断了几百年之后重新建立了外交关系,彼时日本圣德太子拜会当时的隋炀帝,同时呈送手书一封。
不过由于此时的日本已经在国内有了一个主体,故而和汉代时候的卑躬屈膝有了很大的不同,此时的日本不再谋求于称臣,而是想要和隋朝平起平坐有着相同地位,从这件事情也能够看出日本对于中国的野心自古代开始就一直存在。
隋炀帝对于日本圣德太子的无礼大为不悦,不过由于此国天高皇帝远因此也一时奈何他不得。
不过对于中国,日本一直有野心,终于在公元663年,日本第一次露出了自己的獠牙,当时日本图谋高句丽,因此率领倾国之力前往辽东半岛,不过彼时大唐正是国力的巅峰期,一场白江口海战直接打碎了日本的民族自信心。
白江口海战虽然让日本满盘皆输,不过对于中国的先进文化他们一直在学习,诸如“外务省”等等其行政名称都是参考当年的三省六部制,同时他们也以《永徽律》为参考标准制定了日本的第一套法律。
不过随着日本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已经步入正轨化,他们也开始产生了另一种情绪,这其中尤其是对于“倭”这个称呼非常不满,本来在中国古代对于“倭”字称呼并没有任何歧义或者褒贬的意思,可是彼时的日本认为这是对于他们的侮辱,因此多番想要请唐朝改名。
不过白江口海战的失败让日本一下子跌落了谷底,因此这改名一直未成功,直到武则天登基,日本在时隔三十年之后重新派遣使者前往大唐。
为了能够让自己改名成功,日本这回特地派遣了拥有深厚文化功底的粟田真人,粟田真人是一个通晓大唐文化的人,在临行前特地做了功课,希望这次能够改名成功。
彼时的大唐已经被武则天夺取政权,大唐已经改国号为“周”,但是遣唐使毕竟不是小事。
于是武则天特地让官员宴请遣唐使,粟田真人这个人很有城府,在宴会上对于武则天是一顿猛夸,弄得武则天这次在宴会上多喝了几杯,而粟田真人趁机向武则天提出改名“日本”的要求,而武则天就在醉醺醺之下同意了这个小鬼子的建议,由此“日本”代替了“倭国”。
自此,“倭”这个词似乎一时之间消失了,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彼时东洋三岛上的浪人在夺取政权失败之后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他们在中国沿海烧杀抢掠,大明百姓才重新时期“倭”这个词汇,而此时的倭才是贬义,“倭寇”、“倭奴”等词汇述说着明朝百姓对于东洋鬼子的憎恨。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脱亚入欧成为了世界列强之一,此时的中国积弱,而日本也终于露出了他们的爪牙,我们对日本的称呼也变味了“小鬼子”、“日本鬼子”以及“日寇”。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战败了,不过由于某个国家的纵容日本的一些底子尚在,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之内都是强国,而且他们的野心此时也愈发膨胀,对于这个国家要始终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