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和魏征用一生谱写了一篇明君良臣的佳话。魏征逝世后,太宗常常感叹,少了一个肝胆相照的魏征是多么的寂寞。
魏征的名字是跟大唐盛世、贞观之治这些金光闪闪的名词联系在一起的,魏征同志在大唐朝天天跟李世民抬杠,每天挑李世民的毛病,终于把这位老板成功送上了千古圣君的高位,而他本人也成谏臣的代名词。
唐太宗贞观年间,英才济济,名臣辈出所谓“房谋杜断”十八学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等等,不胜枚举。魏征是其中最为独特的一位。他与唐太宗君臣谏诤的佳话,为后世树立起一个光辉的典范。
那么魏征是何许人也,又是怎样一步步走上谏臣诤臣之路呢?
魏征
是河北人。燕赵多
慷慨悲歌
之士。在战国时期
荆轲
、
高渐离
易水悲歌、慷慨刺秦的精神感召下,几乎每一个河北人都有一颗成为侠士的心。魏征也不例外。对于这位贞观名臣的早年,历史只有简单的记载。《
旧唐书
》的记载是“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
隋末农民起义时,经义军首领元宝藏之手转入瓦岗军李密帐下。李密对魏征经手的文书非常赞赏,见面之后,魏征向李密进献十条策略。李密表面上称善,实际并未采纳。
李密是个予智自雄的人,一向十分自负,对魏征冷淡也在情理之中。但也从侧面反映出魏征的真正谋略水平并不高。
李密兵败投降李唐,魏征依然没有得到重用。后来他又被
窦建德
俘获,意外的是,居然在窦建德这里颇受器重。但窦建德马上失败了,魏征再一次投降李唐。这一次,他终于被李唐内部重要人物看重。但遗憾的是,他再一次投身于失败的一方,因为我们知道,看重他的,是
玄武门之变
的失败者,太子
李建成
。
玄武门之变后,太宗责问魏征,为什么要离间他们兄弟。其实建成与世民的关系,不待群臣挑拨就已是一团糟,太宗说这样的话,不过是故意加罪于魏征。
魏征生性直率,不和太宗绕弯子,脱口而出说:“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素闻其名,没想到还是头有趣的倔驴,于是把他留下不杀,任命为谏议大夫。
魏征事主以忠直著称,他不像李建成其他的余党,在唐太宗面前唯唯诺诺生怕得罪,而是坚持本分,只做事、不对人。这令唐太宗极为欣赏。所以从贞观元年起,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就迅速亲密起来,常常把他叫到宫中,询问国政的得失。
由于性格耿直,说话不遮遮掩掩,魏征的进言明显区别于其他人,以亢直大胆而著称。
他敢于以秦二世、隋炀帝为对比,讲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使太宗树好靶子、警醒自己。又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把江山社稷与民心的关系赤裸裸地摆出来警告太宗。
有一次,李世民夸魏征为忠臣,本想拉近君臣之间的距离。哪知魏征却说,他只想做良臣,不想做忠臣,明显摆出一副很清高的样子。他又进一步解释所谓的忠臣就是比干、关龙乍那样的人,难道他想把李世民比作商纣王?
其实,忠臣也好,良臣也罢,在我们看来区别都不大,都是君王喜欢的好臣子,但魏征却强词夺理,硬是将忠臣与良臣加以对立,这让李世民情何以堪。
李世民的软弱助长了魏征的嚣张气焰,一有机会,就在朝堂上当众怼李世民,让李世民下不了台。当然,魏征的很多劝谏也是无比正确,确实为李世民治国安邦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魏征的所采用的方式却值得商榷,普通人尚且爱面子,何况天子。很多会来事的大臣都不会在朝堂之上让皇帝当众出丑,他们一般在私下指出皇帝错误。
在谏议国家大政的同时,魏征对太宗的私人生活也时刻监督、进谏,生怕他荒于政事、耽于享乐。
有一年春天,太宗要去打猎,结果被魏征以春天万物放生、不可猎杀为由拦了回来,太宗暗骂道:“真该除掉这老匹夫”。
他满脸怒容地回到了后宫,长孙皇后问清楚缘由后,连忙换了一套朝服,严肃而认真地向太宗祝贺:“只有英明的君主,才会有直言敢谏的大臣。皇上得此贤臣,正是您英明所致。”皇后的一席话,才使唐太宗消除了怒气。事后,长孙皇后还派人给魏征赏赐了礼品。
又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鹰,,一时间非常喜爱,把鹰放在肩膀上逗弄。恰巧魏征晋见奏事,太宗怕他又说自己玩物丧志,就赶紧把鸟藏在怀中。
其实魏征已经看见了,他并不说破,而是故意拖延奏事时间,东拉西扯说个没完。尽管唐太宗心里很急,但又不得不听魏征的汇报。等到魏征奏完事离开后,那只鹞鹰已经闷死了。
李世民却不敢当面找魏征发火,这就是魏征的高明之处,把皇帝惹急了,却又占据道德至高点,让皇帝有火发不出去。看来,这就是李世民的命,一副被魏征欺负的命。
贞观十年七月,魏征因病去世,终年64岁。唐太宗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序逝,遂亡一镜。
唐太宗如此痛心疾首地悲叹,既点明了魏征作为一个忠君的诤臣的巨大作用,同时也隐隐约约道出了他对谏诤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