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白帝城内一片悲伤的气息,因为夷陵之战的大败,蜀军狼狈逃入白帝城,而东吴一些“激进派”却还想继续追击,趁火打劫。
作为蜀汉的创始者,刘备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他的大限已至,三年前,东吴突然袭取荆州,关羽兵败身死,刘备闻讯后不顾诸葛亮的劝阻,挥军讨伐江东,却遭到陆逊的拦截。
陆逊采取火烧连营的策略,蜀汉大军猝不及防,数十万人出征最终惨败而归,国力也因此大损。刘备悔恨交加,从此卧床不起。
尽管人心浮动,但刘备还是强撑了下来,在这期间他要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这件事只能交给他最信任的人。
在弥留之际,刘备找来了诸葛亮,并将国政大权和太子托付给了诸葛亮。
刘备对诸葛亮道:“你的才能比曹丕强十倍,必能安定国家,成就大事,如果太子刘禅可以辅助,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
诸葛亮哭着答应了下来,并向刘备保证会辅佐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
千百年来,“白帝城托孤”被视为君臣关系的典范,而诸葛亮后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行为,也被后世所称赞,但很少有人认真分析过刘备的真实想法,刘备说的那句“如其不才,君可取而代之”或许只是为了试探诸葛亮的忠心。
常言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作为帝王,怎么会愿意将江山拱手让人,诸葛亮虽然立下了赫赫功劳,但他毕竟只是一个臣子,即便刘禅守不住,也不可能让他去染指皇位。
事实上,蜀汉这个国家是在博得地方大族的认可和支持下建立起来的,随着荆州丢失、关羽、张飞被杀,刘备集团的根本就只剩下益州。
益州的本土集团以法正和李严为代表,法正早已病逝,但李严却仍然还在。而诸葛亮和庞统,都属于荆州集团,刘备要想让儿子稳稳当当的继承皇位,那么如何平衡蜀汉的两大政治集团是非常关键的事情。
据史书记载,“刘备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让李严接替刘巴“尚书令”的位置。同时还召见了翊军将军赵云,刘备这样做,一为安抚三方势力,同时也使得三方互为制衡。
自古以来,军权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诸葛亮是个文臣,李严,虽然是个降将,但他能力比较出众,而赵云是刘备身边的保镖,他让李严格赵云保护刘禅的安全,其实也是担心诸葛亮会有不臣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