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英雄豪杰等爱国志士,为抵挡外国侵略,他们奋笔疾书,身先力行,谱写了一篇篇蕴含家国情怀的乐章,而晚清的左宗棠就是其典范之一。
一、出身背景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左家塅。据史料记载,他天资聪颖,少怀大志。
1827年(道光七年),他在长沙府试中考试得第二名。此后,他不仅研读儒家经典,还广泛涉猎于实用性文学著作,凡是那些涉及历史、军事、地理、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他将其视为珍宝,这对他今后的从政生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833年,左宗棠首次进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胡林翼,并写成《燕台杂感》,其中涉及新疆形势问题,足见他目光之长远,深谋远算。
1840年鸦片战争后,他在非常关注战争形势,并且提出了“更造火船、炮船之式”的方针,这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思想。
二、“抬棺出征”,收复新疆
1864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廷正与太平天国军忙着激战,新疆各地的豪强趁机作乱,局部出现了割据纷争,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趁虚而入,盘踞新疆,无恶不作。
消息传至京都,很多大臣提议将焦点放在海防上,对于新疆的事态不必注意。但是,左宗棠认为必须采取措施来收回新疆,平定阿古柏的骚乱。
他力排众议,提出了“保新疆者,可保内地,即可保京都也”的口号,最终得到了清廷的支持,那时,伊犁地区被侵占,情势十分危急。
在他率军途中,为表收复新疆的决心,他命令下属“抬棺出征”,浩浩荡荡的队伍出发了。
由于经费不足,他自筹军费,积草屯粮,整顿军队,减少冗员,不但提高的军队战斗力,而且获得了途中民众百姓的支持。
在战术上,他采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即先安定北疆,而后进军南疆,“缓进”就是积极治军,“急战”是考虑国库空虚,以及西北交通不便。为减少损耗,要求参与战斗的军队“速战速决”。
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经费不足,情势严峻,不容乐观,他知晓朝廷没有多少经费来只支持他的行动。为弥补军事经费的缺口,他主动向华商、洋商借钱,这在当时解决了很多问题。
在清军收复新疆过程中,英使威妥玛多次对清廷展开恫吓,此时又劝清廷停止进军、将阿古柏势力认作藩属,海防派亦运作朝廷,清廷遂向左宗棠说明,“廷臣聚议,西征耗费巨款,今乌城、吐鲁番既得,可以休兵”,并让左宗棠“统筹全局”,提出己见。左宗棠上疏据理力争,强调新疆的战略意义、当前的大好形势,并提出要在新疆实行省制,最后得以继续新疆收复战。
最终,在多方努力下,阿古柏被打败,收复了新疆,稳定了局势。
三、人物评价
左宗棠,作为晚清重臣,他率军收复新疆,维护了国家统一,他身上深刻提现了“家国情怀”的精神以及顽强不屈的意志。
在洋务运动时期,他积极响应,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创办轮船招商局,培养了一批人才。
可以说,左宗棠是大清王朝的最后一块“硬骨头”,他英勇的事迹值得我们后人歌颂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