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将和爱国将领,数百年来被人们传颂讴歌,也因其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令人愤慨。
从一个普通人或者感性角度,我们为之扼腕叹息,但如果以当时的朝局和最高统治者的视角看,岳飞之死似乎也没那么意外。
南宋最耀眼璀璨的将星
公元1103年,岳飞出生于河南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家,和其他农民孩子不同,岳飞少年时期就很稳重少言,别的孩子在玩耍的时候,岳飞拿着《左氏春秋》、《孙吴兵法》津津有味的看着,不仅看兵书,岳飞还酷爱学习刀枪之法,武艺号称“一县无敌”,不满20岁时就能挽弓三百斤,开腰弩八石。
那个时候的北宋在文艺皇帝宋徽宗统治之下,朝纲败坏,对外与契丹作战接连挫败,1122年岳飞应征入伍,20岁的岳飞自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1128至1141年,他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1136年率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但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
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直到宋孝宗时才被平反昭雪。
至于岳飞为什么惨遭杀害,表面看是秦桧的构陷,但最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高宗赵构,
在赵构看来,岳飞已经严重威胁到其皇权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迎天眷还朝
在南宋建立之初,赵构的父亲宋微宗及兄长宋钦宗虽然被金人掳去,但是还都尚在人世,从人伦情理上,赵构和徽钦二帝是骨肉血亲。
但在政治上却是上下级和矛盾的存在,赵构懂这个道理,岳飞却很迟钝。
1133年赵构赐给岳飞铠甲、弓箭等物,及御书“精忠岳飞”锦旗一面,1134年春,岳飞率领他的岳家军开启了第一次北伐,收复陷于伪齐政权的襄汉六郡。
但赵构又特别规定岳家军不得称
“提兵北伐或言收复汴京”,只以收复六郡为限,否则“虽立奇功,必加尔罚”。
可见赵构从一开始就对北伐很敏感,试问哪个国君不希望收复失地,开疆拓土,分明是赵构害怕金国迫于压力放回徽钦二帝罢了。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岳飞在北伐的过程中,竟然喊出“
迎回二圣
”的口号,这让赵构非常不爽,但是岳飞这个时候还是自己的爱将,赵构不好说什么,但君臣已稍有嫌隙。
1136年初岳飞开始了第二次北伐的时候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岳飞就不再提“迎回二圣”的口号,而是改成了“迎天眷还朝”。
但赵构的思想已开始转变,
一个很明显的标志是在朝廷陆续收到岳飞北伐的捷报后,赵构的态度有些冷淡,
说:
“岳飞之捷,兵家不无缘饰,宜通书细问。非吝赏典,欲得措置之方尔!”
大致意思是岳飞打的胜仗都是吹嘘夸大出来的,必须详细查问!
1136年底,岳飞开始了第三次北伐,这次的目标是收复淮西,但是在北伐的过程中,赵构却听从张浚和已升任枢密使的秦桧的建议,直接取消了这次淮西行动。
岳飞对于取消北伐的行动,感到非常不解,回来之后岳飞“生气了”,以为母守孝为名选择回家归隐,以此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此时的赵构还需要依靠岳飞,于是派人请岳飞还军,岳飞勉强答应,
但赵构与岳飞的嫌隙已经生成,只不过赵构还需要岳飞抵御金人,所以不便发作罢了。
反对议和,违抗君命
1138年二月,岳飞认为可乘机恢复中原,数次上奏倡议北伐,但赵构根本无出兵之意。
岳飞还意识不到,在赵构的心中,南宋偏安很好,已无恢复中原的想法。在枢密使秦桧的策划下,京师由前线重镇建康迁至临安(今天的杭州)。
赵构为“屈己求和”,进一步升任秦桧为右相,并令其与金接通关系。
岳飞对和议一事坚决反对,但赵构却置之不理,十一月,金廷派使者来南宋“讲和”。
金人不称宋朝而称“江南”,不说“议和”而说“诏谕”,更要求赵构亲自跪接金朝皇帝的诏书,把南宋完全置于藩属地位,朝野上下,舆论沸腾。
然而主战派官员或被罢官,或被贬谪,秦桧自此独揽相位。十二月,
秦桧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赵构跪在金使脚下,宋帝“奉表称臣”,承认宋为金的藩属,接受金“赐给”的河南之地,并每年贡奉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南宋与金的第一次和议达成。
1139年,朝廷宣布大赦天下,以庆贺"和议"的成功。岳飞却让人起草了一份《谢讲和赦表》,表明自己不趋附和议,誓要"唾手燕云,复仇报国"。
此外,岳飞对朝廷加封的开府仪同三司官衔,虽三诏而不受,直到赵构特下“温诏”,岳飞才不得已受之。
此后岳飞又要求解除自己的军职,字里行间对和议之事不无讽剌之意,
岳飞屡次“以下犯上”,和皇帝顶着干的行为,让赵构非常生气,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真正让赵构除掉岳飞的是第四次北伐和之后的一系列政治原因。
强悍的岳家军反噬岳飞
1140年,金人撕毁和议,完颜兀术亲统十万大军,直逼开封。赵构和秦桧迫于形势,只得改变态度,迎击金军,并表示允许岳飞举兵北伐,收复失地。
岳家军在与金人的战斗中表现非常神勇,尤其在朱仙镇一役中,岳家军前哨的五百背嵬铁骑在一次交锋中就击溃完颜兀术十万金军,宋军一时声威大震,大有收复中原的气势。
而关于这个事情,赵构想的远比岳飞复杂,在赵构看来,此次岳飞在朱仙镇大捷之中,以五百精兵打败金兵十万,这样的岳家军太强悍了,如果再进行北伐,待岳飞占领北方后,岳飞是否还受他控制,而且,岳飞的“任性”不是没有先例。
所以,在取得大捷之后,宋高宗认为,北方边患已经得到解决,接下来不是安全问题,而是如何处理武将做大了。毕竟自己的祖先就是“黄袍加身”起家,他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出现在自己身上。
所以就出现完颜兀术逃出开封之时,岳飞在一天之内接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令,因为在此之前赵构就已经发出第一道班师诏,只不过遭到岳飞的反对。
岳飞接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愤惋泣下:
“臣十年之力,废于一旦!非臣不称职,权臣秦桧实误陛下也。”
在朝廷高压之下,岳飞不得不下令班师。但岳飞不知道的是赵构才是背后的主谋。
1141年,金国与南宋重新议和,宋廷终于腾出手来打压手握重兵的将领,以消除对皇权的潜在威胁。
不久岳飞被调离军队,先是当枢密副使,后来又被罢免,当了一个“万寿观使”的闲职,岳飞此时已无兵无权,犹如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不久秦桧以岳飞谋反的罪名将其逮捕,岳飞义正词严地面对审讯,并袒露出背上“精忠报国”四大字,主审官何铸见此,为之动容。何铸查得岳案冤情,如实禀告秦桧。
秦桧却说:
“此上(赵构)意也!”
最后的结果是所有人共知的,1142年岳飞在大理寺监狱被杀害,时年39岁。
已赋闲的韩世忠曾因岳飞入狱之事质问秦桧,秦桧回答:
“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韩世忠忿然道:
“相公,‘莫须有’(也许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直到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才降旨为岳飞平反。
小结
岳飞作为一名爱国将领无可厚非,但身处波谲云诡的朝堂之中,除了会打仗,还要懂得政治斗争和厚黑之道,岳飞在这一点上吃亏太多,这也注定了其凄惨悲壮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