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了秦汉简牍展,详细了解了云梦出土简牍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保护与研究工作。他指出,古代简牍作为国家历史的重要实物档案,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必须加以妥善保护,并进一步加强研究工作,通过考古发掘为国家历史提供更加可靠的证据和档案资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秦汉简牍展。(图片来源:新华社)
云梦县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虽然是湖北省面积最小的县,但凭借其丰富的历史遗存,尤其是出土的秦汉简牍,云梦被誉为“秦简圣地”和“简牍之乡”。这里的简牍,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珍贵信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千年简牍重见天日
1975年底,考古学家在云梦县睡虎地发现了12座战国晚期至秦代的墓葬,尤其是在11号秦墓中,考古人员惊奇地发现了大量竹简。这些竹简堆叠整齐,字迹清晰,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秦简,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云梦睡虎地秦简上记载着大量秦律内容(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这1155枚竹简约含4万字,记录了墓主人的“工作笔记”,包括《编年记》《秦律十八种》《法律答问》《为吏之道》等内容,涉及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及军事等多个方面。特别是《秦律十八种》,被认为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且最完备的古代法律文献,对研究中国古代法制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时指出,这些简牍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古代法律的实物证据,也为研究古代政治、经济等领域提供了宝贵的档案资料。
从秦代到汉代的文明延续
2006年,在睡虎地秦简出土31年后,考古学家再次发掘了2000多枚汉代竹简,这些汉简与秦简有许多相似之处,展示了西汉继承秦制的痕迹。通过对这些汉简的研究,学者们发现,西汉不仅继承了秦代的法律体系,还延续了秦的郡县制等政治制度。特别是在睡虎地汉简中,许多内容直接延续了秦简上的律法条款,进一步印证了汉代初期在政治和法律体系上的延续性。
▲云梦县博物馆展出的秦简(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其中,睡虎地汉简中还包含了大量的“质日简牍”。这种类似古代“日记”的文书形式,详细记录了当时的社会事件和基层官员的日常工作。例如,一位名为“越人”的基层吏员连续14年书写“日记”,提供了珍贵的社会历史资料。这些简牍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西汉初期的政治运作和社会风貌。
简牍:中华文明的活档案
简牍,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跨越数千年,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延续。从先秦到魏晋,简牍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简牍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每一片简牍都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科技等多维度的信息。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过程中强调,理解中国必须从历史的连续性出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以及未来的中国。在进一步加强简牍保护与研究的同时,我们不仅要深入挖掘其中蕴藏的历史文化,还要通过对这些宝贵档案的解读,增强全社会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与自信。随着简牍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将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法律、社会及文化,为现代社会提供更丰富的历史智慧与文化启示。
(刘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