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美国建国248年,仅阅兵4次,明明是世界第一强国,为何不爱阅兵?
迪丽瓦拉
2025-08-01 03:33:01
0

《孙子兵法·谋攻》云:“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

意思是说,不通过打仗而能取得胜利的,是上上策,是最高的谋略。其实演变到当今社会,就是“阅兵”。

同时,阅兵作为一个国家对外展示实力的重要方式,自古以来都备受重视。

文献记载,我国自4000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有“阅兵”的活动了,后来朝代之阅兵也是屡见不鲜。

到了近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幻,世界各国为了展示军事实力,阅兵更是家常便饭。

但有一个令人诧异的现象,美国在建国248年的历史中,仅仅阅兵了4次,远低于其他国家。

按理说,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应该多多阅兵才是,为何仅有4次呢?

世界各国阅兵简史

我国历史悠久,伴随着文化的演进与发展,阅兵也贯穿于整个历史社会。

文献记载,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阅兵仪式发生在4000多年前。

当时,夏禹在涂山举行了盛大的会盟,邀请各部落首领前来参加。

在大会上禹命令手下兵士带着武器和装饰载歌载舞,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能力,给其它部落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就那样夏禹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之间征伐不断,那时比较强的诸侯,为了震慑他国,也开始举行阅兵仪式,且频率更加频繁。

《左传》中记载,鲁桓公六年秋,进行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大阅”仪式。只是当时对那场阅兵的评价不高,说是主要是为了取悦于自己的妃子。

古中国,最大的一次阅兵仪式,当属明朝永乐年间的一次阅兵,当时调动了10万人,邀请了27个国家的代表来观看。

那场阅兵仪式前后持续了一个多月,全方位地展示了大明王朝强大的军事实力。

正是那场前所未有的阅兵,使得诸侯列国深为震撼,阅兵结束后,许多国家纷纷派遣使臣前来与大明交好。

到了清朝,阅兵仪式更加频繁,文献记载当时规定每3年需举办一次阅兵仪式,以向周边国家和附属国展示武力。

到了近代,阅兵几乎成了一种常态,在世界各国开始盛行,规模较大的有苏式、美式、英式和法式等,我国也形成了“五年一小阅,十年一大阅”的规则。

相关资料显示,如今日本基本上三年就会举办一次阅兵,以昭示其在军事和外交领域的地位。

苏联,作为曾经的全球第二军事强国,近百年间,阅兵次数高达200次,平均每年都要阅兵2次以上。

作为全球军事实力第四强的印度,阅兵次数也高达百余次。

2024年9月8日,为庆祝独立202周年,巴西举行了规模宏大的阅兵典礼,阅兵人数高达9000人,声势浩大。

美国为何不爱阅兵

当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展示其武力值时,身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却十分淡定,其对阅兵貌似不感兴趣。

建国至今246年,美国仅仅阅兵了4次,还几乎都是为了庆祝战争的胜利。

如,美国第一次大阅兵,发生在1865年,主要是为了庆祝南北战争的结束而举办的大阅兵。

第二次大阅兵,是1919年的一战胜利大阅兵,当时参加人数约25000人,受阅部队从纽约第五大道走过,规模也算比较宏大。

美国第三次阅兵,是在1946年,是为了庆祝二战胜利而举办的大阅兵。

第四次阅兵,也是最后一次发生在1991年海湾战争后,其也是为了纪念海湾战争的胜利而举办。

那么,美国为何不爱阅兵呢?究其根本,主要有四个原因:

1、民众的抵触

在美国,民众对阅兵的抵触情绪比较大。

这一方面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其文化、复杂的社会因素有关。

在美国人看来,阅兵不是表达自己国际的强大,而是统治者展示力量、彰显权威的一种手段。

由此,1861年,美国总统林肯在首都举行了一次阅兵,原本是为了检验一支规模达3万余人的军队。

然而,这一行为被南方联邦解读为北方对其的示威,进而成为美国内战爆发的导火索之一。

还有,2023年,美国遭遇了两年征兵危机。在美国民众心中,好像对军队一直有着敌视和担忧。

也正因如此,美国几乎打的都是代理人战争,很少自己亲自上战场或卷入战争。

2、实战多,展示多

与别的国家相比,美国喜欢打仗或者代理人战争,自独立以来的200多年间,美国就参与了200多次战争或对外军事行动。

如此频繁的实战,早已彻头彻尾地展示出了美军的强大。

如海湾战争,美国以超强的信息化作战技术,以148:1的战损比,碾压式地击败了伊拉克,当时令全世界震惊不已。

因为此前的作战大多是钢铁洪流,以陆军坦克为主,而美军先进的作战理念,不仅展示其超前的军事实力,更好好地给全世界上了一课。

正因如此,美军完全没有必要举行阅兵,他们以实战,让全世界为之拜服。

但是,凡事皆有利弊。

也正因频繁的战争,导致美国民众产生了严重的厌战情绪,也使得美国不敢贸然阅兵。

3、情报的保护

实际上,阅兵活动均存在着暴露军事情报的风险,而在军事战略学中,保护军事情报对于战场上获取胜利至关重要。

正因阅兵可能会对军事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由此美国也选择了减少阅兵的次数,以保护其军事秘密。

4、美国制度使然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拥有高度的自治权,这种政治结构分散了国家权力,使得权力未能集中于一处。

在此情况下,要促成一次规模宏大的阅兵仪式,并非易事。

况且,美国的军队并非从属于某一个政党,而是服从于总统。这种制度,进一步增加了组织阅兵的难度。

读者们,关于“美国阅兵次数很少的原因”,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袁...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似乎又重现了秦朝末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局面。袁绍、袁术兄弟在初期可...
原创 此... 提及三国乱世,众将星中出类拔萃者当属关张赵马黄,这五人勇猛无敌,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说浴血疆场也不为...
原创 商... 众所周知,商朝王后妇好是王室的重要女性,更是一位军事统帅,多次带兵出征,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有据可查的...
原创 包... 包拯, 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
原创 南... 在南宋中后期,时任皇帝的宋理宗赵昀不听少数忠臣的警告,只想恢复中原,名留青史,于是联合蒙古灭了金朝。...
原创 此... 吴汉家境贫困,后来亡命渔阳,贩马为生,后来被任命为了安乐县令。那时候的刘秀正在巡视河北,吴汉从没有见...
原创 韩... 韩信大家都很熟悉,一代名将,帮助刘邦打下了汉室江山。但是一代名将韩信最终的结果是可惜的,遭到了吕后的...
原创 读...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春秋乱世,秦始皇一统七国、安定天下;宋金两朝对峙,岳飞一生与金抗战等等。中华上...
原创 此... 三国时期,群雄混战,局势混乱,而袁绍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度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人物,手底下有十分多厉害的将...
原创 清... 清朝的一共有十二位皇帝,这些皇帝将清朝的历史划分为入关前和入关后两大部分。 首先是入关前,有努尔哈赤...
原创 周... 说起周总理没有人不知道,因为他是深受人们爱戴的好总理,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奋斗和为人民谋幸福,逝世时人...
原创 野... #头条中国史# 很多人对于导致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诸侯混战的原因有争论,有的说是因为黄巾起义,有的说...
原创 围... 1948年11月11日,黄百韬兵团被华野5个纵队包围在碾庄圩地区。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后,对即将飞往徐...
原创 刚... 1932年,红四方面军正在鄂豫皖苏区打得热火朝天。 有一天,红军32团第5连连长滕海清,突然接到上级...
原创 朱... 明太祖朱元璋,子嗣旺盛。他有26个儿子,但他最看重的是太子朱标,一心培养他,包括家庭教育、学术教育、...
原创 曹... 曹操汉中之战战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曹操确实雄才大略,可是刘备也不简单 很多人看了《三国演义》,可能...
原创 1... 1912年,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想来,清朝的覆灭距今好像也不是太远,...
原创 重... 回顾过去一百多年的风云变化,古往今来,无数的历史告诉我们,人心向背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任何...
原创 有... 阿拉伯国家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是阿拉伯人占主体,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了...
贾海生:周初洛邑殷民之族的形态... 周初洛邑殷民之族的形态与 《周礼》所见治理殷民的理想模式 贾海生 根据《尚书》的《康诰》《召诰》《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