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囊是曹操的,羽扇是周瑜的,火攻是黄盖的……除去虚构,诸葛亮还下剩什么(12)
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诸葛亮
建安二十六年四月,即221年5月15日,刘备于成都武担山之南即皇帝位,国号汉,年号章武。
刘备封诸葛亮为丞相,在策书上说对诸葛亮说:“朕家中遭遇不幸之事,继承大统,兢兢业业,不敢只图自己的安宁,还想着安抚百姓,担心他们不能安定。啊,丞相诸葛亮,熟悉朕的心意,对于辅佐朕的事情没有懈怠,帮助王朝重新振兴,以光照天下,您多么勉励啊。”
此时,张松、庞统、法正都已不在人世。许靖、糜竺等人多不堪重用,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互信关系,由低迷又逐渐达到了较高的热度。
建国刚刚三个多月,刘备就召开军政联席扩大会议,宣布准备攻打孙权。发誓一定要重新夺回荆州,要为亲如手足的关羽报仇。
在《三国志》及《三国志裴松之注》中,都没有记载像《三国演义》中众大臣劝阻刘备不要攻打孙权的内容。
但在《资治通鉴》中却有这样一段记载:刘备为关羽的被杀深感耻辱,准备进攻孙权,翊军将军赵云说:“我们的国贼是曹操,而不是孙权。如果我们灭掉了魏,孙权自然就会归服。如今曹操虽然已经死去,但他的儿子曹丕已窃夺了汉朝的皇位。我们应当顺应民心,尽早夺取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利于征讨凶顽叛逆,函谷关以东的义士,一定会自带军粮,驱策战马迎接陛下的正义之师。我们不应置曹操而不顾,先和孙权开战。两国战端一开,不可能很快结束,这不是上策。”
不光是赵云进行劝阻,其他大臣进行劝阻的也有很多。就连一个广汉郡的不愿为官的士人秦宓,也给刘备上书一封,陈述此时伐吴,恐怕天时不利。刘备大怒,竟然将此人拘押入狱。
大家知道夷陵之战的结果是孙权大获全胜,刘备几乎全军覆没。此役使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一下子处在风雨飘摇的危险境地。
那么问题来了,赵云都敢于直言相劝,为什么作为文官之首的丞相诸葛亮却闭口不言?他在刘备大败之后,为什么又感叹说出“要是法正还在,就能劝住刘备”的话呢?
在所有正史的记载中,都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如果细心品味的话,还是能读出来一些蛛丝马迹的。
如果仔细看过《资治通鉴》魏纪一章,就会发现,孙权接到刘备要来攻打的消息后,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孙权派出使臣向刘备求和。孙权还让时任南郡太守的诸葛瑾写信给刘备,说:“陛下认为您和关羽的感情,是否比您和先帝的感情更亲密?荆州的大小,比全国怎么样?都是仇敌,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如果把这想明白,该怎么办就易如反掌。”
可是劝阻的结果是,刘备盛怒,当孙刘两家开战后,东吴官场上就盛传诸葛瑾暗通蜀汉,差点没有把诸葛瑾的一世清白给毁了。好在是孙权不信,并严厉制止了对诸葛瑾的怀疑。
孙权一遇到需要和刘备商议的事情,动不动就让诸葛瑾去当使者,这明显是想打他们兄弟的感情牌。
大家应该记得,第一个代表东吴去刘备那里催要荆州的就是诸葛瑾。诸葛瑾与诸葛亮哥俩为了避嫌,除了在公开场合见面之外,私下从来不单独见面。
然而就是这样做,还到处风言风语呢!你想,既然东吴在诸葛瑾劝说刘备不要打东吴的前提下,官场还依然怀疑他通敌,那么,如果诸葛亮要力劝刘备不要打东吴,那么蜀汉的官场是不是也会议论诸葛亮暗通东吴呢?
况且,他的哥哥诸葛瑾正担任南郡太守,要收回荆州,那是必须突破的第一道防线。如果诸葛亮主动提出不打东吴的建议,是不是通敌的嫌疑更大呢?要知道孙权与诸葛瑾的关系也不亚于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所以,为了避嫌,可能是诸葛亮选择闭嘴的主要原因。
诸葛亮闭口不言的另一个原因,可能与蜀汉政权中复杂的利益集团有关系。蜀汉政权的利益集团主要有三股力量。排在第一位的是荆州集团,其代表人物是刘备、诸葛亮、庞统、蒋琬、费讳、魏延、杨仪等人;排在第二位的是东州集团,其代表人物是李严、吴壹、许靖等刘璋旧部的人;排在最后的是益州集团,其代表人物是张松、法正、谯周、陈寿、彭漾等益州本土人士。
刘备攻打孙权的主要目的是夺回被关羽丢掉的荆州三郡,同时也为在战争中牺牲的关羽等荆州集团的士兵报仇。如果诸葛亮作为文官之首,又是荆州集团的重要代表人物,都主动提出来放弃追要荆州,放弃为一个集团的亲人报仇,那么无疑将遭到荆州集团特别是荆州籍人士的反对。
一旦失去荆州集团的信任和支持,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就更不靠谱,一定会趁机生乱,那么蜀汉政权就会面临垮台的风险。所以诸葛亮不能直接公开地去劝阻刘备攻打孙权,但这不等于他没有自己的观点。
诸葛亮在得到刘备大败的消息后,叹息到:“要是法正还在就好了,法正一定能阻止这次军事行动。”这就充分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诸葛亮打内心和赵云的观点是一样的,但他不能说出口。他和赵云的关系也非同一般,也许赵云就是代表诸葛亮去劝阻刘备。
其实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一直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最初从三顾茅庐到赤壁之战前的“鱼与水”的关系,演变成从赤壁之战后到夷陵之战前的老板与后勤管家的关系,再演变成从夷陵之战后到永安托孤时的“托付与被托付的关系。在政务管理上,诸葛亮或许能说上话,但在军事上,刘备根本不会听诸葛亮的。所以这也是诸葛亮选择闭嘴的第三个原因。
那么,法正如果还在世,刘备真的会听法正的吗?我们接着分析。
法正原来是在刘璋手下做事,但一直得不到重用。他和益州别驾张松的关系特别好,二人就策划迎取刘备入川。法正也是个大才,在三国的众多谋士中,其水平应该排在前五以内。而诸葛亮在军事才能上就远远逊色于法正。刘备更清楚这一点。刘备在政务上倚重于诸葛亮,在军事行动上则倚重于法正。
实践证明,法正没有辜负刘备对他的期望。自刘备入川以来,法正为刘备屡出奇谋,尤其是在定军山一战,使刘备占有了战略要地汉中,从而奠定了以后称王称帝的基础。
有人说法正要是不死,可能就不存在所谓的三国了。虽然夸大其词,但也不无道理,起码法正会劝阻刘备先去伐吴的,就像赵云所说的一样,法正肯定建议要北伐的。既然在实施诸葛亮设计的战略路线中出现了偏差,就应该审时度势,改由汉中进攻襄阳、关中、凉州……就像当年的刘邦、韩信一样,也不是不行的。
当然这些都是研史人的个人解读甚至是臆想,至于真相,只有诸葛亮本人知道。甚至也有可能像一部分专家分析的那样,诸葛亮也是拿不准该不该攻打孙权,他在军事上的才能本来就很一般,没法与法正相比,他的本质工作是治理好政务,保障好后勤,他作好本职工作就行了,对军事上的事情不发表意见也很正常。
是的,凡是对诸葛亮不去劝阻刘备攻打孙权产生疑惑的人,内骨子里还是受到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具有出神入化的军事才能的影响,认为既然料敌如神,咋能明明知道惨败而不劝阻呢!
其实这样的逻辑都是马后炮,诸葛亮也许想破脑袋也不会想到,在东吴的鲁肃、吕蒙都死了之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陆逊,竟然搞得身经百战的刘备几乎全军覆没。
那么,刘备到底是怎么被陆逊打败的?关于夷陵之战的你可能没有看到过的具体精彩细节,请持续关注下期。
作者简介:李瑞青,老子故里鹿邑人,现居郑州。从事传媒、教育工作,同时涉猎文史、书法研究。著有《写活历史人物》等五部文史类的读书笔记;《雾太阳》《猎城》等七部情感类的中长篇小说。
下一篇:原创 刘邦功绩大于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