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火了一把,将明朝二三百年间的历史如数家珍地向人们娓娓道来之时,也让王阳明这人也跟着大热了一番。
为什么那么多历史人物里,唯独王阳明大热了呢?原因就在于,作者将他列为整个大明朝第一牛人!这一头衔,不可谓不小,那么王阳明“牛”吗?
总得来说,我觉得牛!立德、立言、立功,他都做到了,而他最大的成就则在于阳明心学的创立,而这也是他被列为明朝第一牛人的主要原因。
但是我想,绝大多数人对于阳明心学的理解,也仅限于“知行合一”、“致良知”这可数的几个字上面,这一学说的伟大之处对于我们来说总是不免有些“曲高和寡”,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因而,我们对他的伟大之处的认识也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此篇,我想说说在书中评价甚高的另外一位英雄人物,他就是孙承宗。
说他伟大,就在于他靠着自己卓越的才能扶明帝国这大厦于将倾,为明朝强行进行续命。
孙承宗,字稚绳,高阳人,乃万历年间的进士。
当时“梃击”案发生后,大学士吴道南负责调查此事,深感棘手,于是就此事咨询孙承宗。而孙承宗在审慎考虑之后,提出“事关东宫,不可不问;事连贵妃,不可深问。”
寥寥数语,却已显示出了其非凡的政治才干以及对大事的准确把握。
及明熹宗即位,孙承宗以帝师的身份为其讲学,小皇帝听着他的课欢喜异常,以至于当沈阳、辽宁相继失守后,却舍不得让自己的老师离开自己,奔赴前线。
由此可见,孙承宗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二人之间的感情也可见一斑。
可是,多事之秋,树欲静而风不停,孙承宗可能并没有那么强的功利之心,宁愿把这明熹宗培育成一代明君,这样本来是最好的结局。但是,来自满洲的强大压力,让他不得不赴前线负责防卫一事。
当此之时,大清兵逼广宁城,王化贞弃城而走,明熹宗急忙拜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上任后,针砭时弊,提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广开言路,加强边防。
此时的皇帝依然深深信任孙承宗,所以他的这些建议都被采纳并予以褒奖。
待边境渐渐安定之后,兵部尚书王在晋便想着奇袭广宁收复失地,但是总督王象乾却想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一心想着平安无事地拖延到自己退休,哪里还有什么复兴大计。
于是,王在晋又想着在山海关之外八里筑一道关口,也就是短短八里地的距离上有两道关口。争执不下,上报至中央。于是皇帝只好加封孙承宗为太子太保,命令其前往山海关确定具体事宜。
孙承宗到任后,首先便着手于讨论这关外筑关之事。耗资几百万两白银,在区区八里地上筑两道关,到时候又得拨几万人去守,到底有何益处?那样要内关又有何用?
总之一句话就是:王在晋你到底是傻?还是傻?
筑重关之策被否定后,孙承宗采纳了袁崇焕的意见,在宁远进行防卫。
这一防线的建立,让野心勃勃的满洲帝国开始对明帝国的东北方有些无能为力,久攻不下,直至那个陈圆圆、直至那个“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老头,才让满族终于入关,灭了明朝,建立了大清帝国。
收尾有点仓促,篇幅所限,如果细细道来又显得过于冗长,所以,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