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中国史#
廖化,如果没有后来的歇后语,可能都没有人知道他是谁。大多数人都觉着廖化可能就是个小人物,没什么贡献。和关羽、赵云、诸葛亮这种蜀汉大臣没法比。
要这么说,只能说说对了一半,今天咱们就好好了解一下廖化。
刚出场的廖化,家里条件困难,生活拮据,刚好赶上了黄巾军起义。东汉末年,礼乐崩坏,大家早已将道德摈弃,
廖化也活不下去,就和同伴杜远落草为寇,靠打家劫舍为生。
直到有一天,同伴杜远抓回来两个美娘子,说:咱俩都是光棍,我这刚好抓来两个美娇娘,咱俩正好一人一个。廖化看着两个美娇娘,衣着不像是普通人,于是便多嘴一问。
这一问可不得了,这两个美女是刘皇叔刘备的老婆。
杜远知道后,更兴奋了,还没玩过皇家的女人呢。可廖化却说:这两个女人不能动,惹不起。刘备、关羽、张飞谁也不是好惹的,
咱们正好将两位嫂嫂送回去,就是咱俩的投名状,以后跟着刘皇叔,怎么也比当草寇强。
杜远却嗤之以鼻,说道:当草寇怎么不好了?吃的饱穿得暖,自由自在,你这是想背叛我们兄弟吗?
于是两人争吵起来,愈演愈烈,两人都动起手来。廖化见杜远目光短浅,不听劝阻。
只得痛下杀手,杀掉杜远,带着两位嫂嫂和手下一起下山去找刘备。
下山的廖化,刚好碰上了刚从曹操那出来的关羽。廖化可是关羽的忠粉,赶忙带着人就去见关羽,并说明自己的来意,想跟着关羽混。
那时的关羽,一心回去找刘备,哪还想着收编,况且草寇名声不好,廖化也一般,带着这么多人回去,对刘备的名声也有所损失。如果收编了廖化,那有一个就有第二个,关羽走一路就得带一路。
只得拒绝了廖化,于是关羽带着两位嫂嫂就走了。
就这样,默默无闻的廖化就藏进了背景里,直到刘备进攻益州时,廖化再次带着人马毛遂自荐,并且主动说要去关羽那去。刘备之前肯定也听说过廖化,见此人多年依旧初心不变,觉着廖化品性十分不错,
便答应了廖化,让他去关羽手下做事,帮助关羽镇守荆州。
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
到了关羽手下,廖化成为了主簿,虽然是个文官,但是廖化心情十分激动,每次战斗都一马当先,奋勇杀敌。
襄阳之战时,廖化奉命诱敌,只见对面出了一名武将--翟元(三流武将),廖化与此人周旋数十回合,最终示敌以弱,拖刀便走,对方也成功中计,最终被关平一刀斩了。
此战虽然廖化没有大展身手,但是也成功完成了任务。
后来关羽因为太过于强大,魏国和吴国都认为先除掉关羽是最重要的,于是说服了关羽的手下傅士仁、糜芳,让两人里应外合,共同除掉关羽。
趁着关羽不在荆州,吕蒙白衣渡江,切断了关羽的退路,并且打了关羽一个措手不及。兵败的关羽只得逃往麦城。
正议间,忽报吴兵已至,将城四面围定。公问曰:“谁敢突围而出,往上庸求救?”廖化曰:“某愿往。”关平曰:“我护送汝出重围。”关公即修书付廖化藏于身畔。饱食上马,开门出城。正遇吴将丁奉截往。被关平奋力冲杀,奉败走,廖化乘势杀出重围。投上庸去了。关平入城,坚守不出。
在《三国演义》里,廖化在关平的护送下,前去上庸求助,希望刘封和孟达能够出兵相救,但是任凭廖化
“叩头出血、大恸告求”
,也没求的一兵一卒,只得无能大骂,去往成都。
而史书里却并没有这一段,关羽确实派人去上庸求助,却不知道是谁。
总之,此战之后,廖化或降或俘,归顺与吴国。
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于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先主薨,为丞相参军。
在吴国呆了一年的廖化,心里依旧还是想着回到蜀国,于是想了个办法--诈死。要说事在人为,还真是,廖化在蜀国并不出名,就算真的有点计谋,也不会引人注意。
诈死后的廖化,并没有人在意真假,人们都觉着廖化是真的死了。廖化泽带着自己的母亲,一路西行,偷悄悄地前往蜀国。等到了秭归(湖北省宜昌市)时,刚好碰到了刘备。
刘备见到廖化,十分高兴,这可真的是得到二弟关羽的真传啊!
千里走单骑,带着老母亲就为了去蜀国,立刻封廖化为宜都太守。
找到组织的廖化,跟着刘备继续伐吴,本来一开始挺顺利的,到了夷陵,被吴国狠狠地算计了一番,被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大败而归。这一战最终以刘备白帝托孤而落下了帷幕。
刘备去世后,廖化被拜丞相参军。
刘禅继位,蜀汉的老班底死得死没的没,人才更替迎来了断层,廖化作为老牌武将中普通的一员,此刻也越来越突出。这么多年的征战,综合水平早已有了不少的提升,不敢高攀,二流是绝对没问题的。
也许是蜀国的重担逐渐加在了廖化的身上,身体里的潜能被激发了出来,
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大放光彩,可以说廖化是北伐的中坚力量。
先是在陈仓之战和王平共战魏国大将王双救出张嶷,随后又刀秦良。秦良时曹真的副将,虽不是多出名的武将,
但廖化此战十分干脆,一刀就将秦良斩于马下,可见功夫不一般。
后来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用于运输物资,司马懿知道后赶忙派郭淮、岑威去偷袭,能抢到最好,抢不到也要毁了。结果却中了诸葛亮的计谋,岑威没怎么反抗就被王平给斩杀,郭淮则趁乱跑了。
司马懿得知后赶忙亲自带兵前往救援,结果走到半道就被廖化和张翼埋伏。魏军被蜀军的奇袭吓得四下逃窜。
廖化和张翼则直奔司马懿而去,司马懿见状调转马头就跑。
到了一片树林时,眼看廖化就要追上司马懿,挥刀的时候,司马懿急中生智,学秦王绕柱,绕着树就开始转。
不得不说,这招是真管用,
廖化的大刀用力过猛,砍到了树上,等拔出来时司马懿也跑远了。
廖化赶忙追了上去,等到了林子外面时,有两条路,廖化看到其中一条路的地上有司马懿金盔,赶忙提马顺着就追去,结果跑了半天没发现人,才知道中了司马懿的金蝉脱壳之计,只得带着金盔回去复命。
此战廖化当计首功,虽然没有斩杀司马懿,但也大大的挫了司马懿的锐气。
后诸葛亮星落五丈原,慢慢的对外的战争上,劣势越来越明显,蒋琬、费祎、董允等人不再主张大力北伐,更多的放在了休养生息上。
后来费祎去世,姜维掌权,没有人再能压着姜维继续北伐的决心。姜维向刘禅请求继续北伐,刘禅只得同意。
廖化这次成为了北伐的先锋。
姜维命廖化率兵攻打魏国营寨,魏将郭淮知道后,派南安郡太守游奕和广魏郡太守王赟前往救援,游奕和王赟看着地图,发现正好可以两面夹击廖化。谁知道廖化早就知道他们的想法,抓住机会,击败了游奕,还击杀了王赟。
一挑二,完胜,还有谁敢说我廖化差劲?
后来凉州羌胡叛离魏国,前往蜀国投降,姜维命廖化前去接应,廖化领命后,率兵抵抗郭淮进攻,
最后成功帮助姜维迎回胡王治无戴等部落。
廖化的巅峰之战,是和邓艾的先锋大将郑伦。邓艾那时候和姜维水平那是一个水平。郑伦能做先锋大将,想来也不差。两个先锋大将的比较,关乎着军队的门面。
此战,廖化仅用一个回合就把郑伦给斩了!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我廖化差哪了?古有廉颇,蜀有黄忠,我廖化今七十多岁了,照样能一马当先,冲锋陷阵!
但是人得服老,年纪毕竟大了,蜀国人才凋零,能用的人越来越少,本该退休的廖化也被重新聘用,而魏国人才那是层出不穷。
在姜维北伐的过程中,廖化和张翼这对老年搭档,经常被魏国第一猛将徐质追着打。徐质那是身高九尺,虎背熊腰,用得开山斧这种凶猛的武器。七十多的廖化怎么能抵挡得住?
《汉晋春秋》: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廖化对姜维说:用兵不知道收敛,迟早自食恶果。你姜维智力比不过魏国,蜀国的兵力也比不过魏国,如果不做出改变,迟早灭亡。
翼曰:“可止矣,不宜复近,进或毁此大功。”维大怒,曰:“为蛇画足。”
老伙伴张翼也曾一起劝过姜维,不要做傻事。姜维却一意孤行,最后果然失败了。想诈降再挣扎一下的姜维也被魏将邓艾识破。
蜀国苟延残喘了几年后,刘禅不想再看到蜀国如此下去,开城投降。廖化等人也被押往洛阳。
心中最后的希望也灭亡了,
“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廖化,一下就倒了下来,一场大病,舟车劳顿,最终在前往洛阳的路上,郁郁而终。
他见过东汉乱世的不堪。
他见过战神关羽败走麦城的凄凉。
他见过诸葛亮星落五丈原时的沧桑。
他见过名将的含泪陨落,君主的含恨而终。
见过有志之士从踌躇满志到郁郁而终。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果敢刚烈”,
东汉、蜀、魏、吴的兴衰更替,廖化看了个清清楚楚。也许重生一次,廖化依旧会拿起宝刀,为自己心中的梦想再战一次,哪怕依旧功败垂成,也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