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荀子
众所周知,在古代人的智慧是不容小觑的。从一些历史文物或者是历史建筑上就能够体现出来。要说在那个时候,在某些方面的技术十分精湛的,即便是到了现在后人都没有办法进行复制,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强大的智慧。其实,不管是在哪个年代,肯定都有着众多的能人异士,他们在各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成就。即便是到现在,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同样拥有着众多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不过我们每个人的潜力与智慧都是无穷无尽的,当然这主要还要看自己该怎么运用了。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在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头脑很灵活很聪明的人,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导致自己误入歧途,甚至有些被金钱利益蒙蔽双眼,致使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无论大家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慎重考虑,千万不要做一些有违道德,甚至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这样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相信大家心里都很明白。说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要说他的聪明才智是无人能及的,在那个时期,他的名气可谓是很大的。
要说诸葛亮的一生是十分传奇的,足智多谋的他为老自己的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都知道在古时候一些比较有钱有势的达官显贵或者是皇家贵族,他们在死后会被葬进墓中,除此之外还会有很多的珍贵财富,可正是因此,这样的古墓便被盗墓贼给盯上了,要说三国时期的一些人物里木都没能逃过他们的毒手。就像是黄忠墓出土的时候,里面的珍贵财物都已经被盗墓贼给洗劫一空,只剩下了一把剑和一块儿玉,不得不说,这样的行为着实是令人很气愤的。
为何诸葛亮的墓从未被盗过
不过,诸葛亮确实一个例外,要说他的墓从来都没有被盗过。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主要是因为诸葛亮一直都被神化了,而在这其中,人们也有了各种猜测,就像是他的妻子黄月英在离世后便化作了一颗黄果树守护在他的坟头,还有就是他的陵墓中有着很多复杂的机关,若是盗墓贼进去的话肯定有去无回等。
不过这些说法都是毫无依据的,也都是众人的猜测,没有一定的真实性。其实诸葛亮的陵墓在千百年来并没有盗墓贼偷盗,肯定是有原因的,而在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跟他临终前所留下的两条命令有关。那么这两条命令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具体了解一下。
诸葛亮临终前的两条命令
第一条则是因山为坟,冢足容棺,不起坟垄。诸葛亮在一是之前曾交代过他人在自己去世之后,要依山建坟,而且墓穴也不能太大,要能够把棺材给进去就可以。除此之外还不能起风土。也不能设立坟头,更不要树立墓碑。其实在很多古籍中都曾有记载,你说外面有个线诸葛亮所选择的是蜜枣,而他的葬身之地早就已经找不到了,就是因为诸葛亮的墓找不到,所以诸葛亮的墓盗墓贼也找不到,所以也就盗不了他的墓,因为他们根本没办法下手。
这里相信大家都会感到疑惑。在汉中勉县定军山脚下的武侯墓,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墓地,而是后人为了纪念他,才专门建造的衣冠冢,由于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在这里面肯定是什么都没有的,怕是跟诸葛亮相关的一些物件都是没有的。所以诸葛亮应该是怕自己在死后怕自己的墓会被盗,所以这才选择了密藏。
第二条命令是敛以时服,不需器物
我们都知道在孤单一些达官显贵或者是权势比较高的人和皇室中人,他们在死后肯定是有大量珍贵文物当做陪葬品的,诸葛亮就更不例外了,毕竟他在那个时候可是非常出名的,而且深受君王的爱戴,相信他在去世之后肯定也会有大量的珍贵物品陪葬。即便他选择密藏,肯定也会被盗。
不过他还是下达了另外一条命令,那就是简藏。诸葛亮在临终前,明确交代了自己在死后的意愿,那是他交代他人。当自己离世之后,在收敛尸体时也要穿平时的衣服,不需要任何珍贵的陪葬品,其实这跟诸葛亮在生前节俭的本性是有一定关系的,所以他在离世之后也不可能带有很多的陪葬品,这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就有记载。在当时诸葛亮他的家才足够让自己的家庭衣食无忧,而他自己也不在家中总是出征在外,衣食住行都是官府提供的,所以他也用不了多少。
再加上他不会置办家产来增加家产,等他离世之后,家里家外也不会有多余的财产,要说最终他在去世后,果真像他说的那样两袖清风。像这样一个没有任何陪葬品的古墓,盗墓贼肯定是不会费尽心思去寻找的,因为在墓中没有他们想要的珍贵财物。从这里大家就不难看出,诸葛亮的墓为什么会在上千年中都没有盗墓贼偷盗,其实这两点原因已经已经说明了。
结语
但是不管怎么说,偷盗这样的行为是有违道德的,所以还希望大家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个人素质,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慎重考虑,千万不要做一些违反法律法规,有违道德底线的事情,否则你会为此承担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荀子名人录》《三国志诸葛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