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无数的文学巨匠创造出数不清的文学佳作,而涉及爱情的作品更是为人们所追崇。
作为距今为止最近的一个朝代——清朝,不论是它的社会环境还是野史秘闻都是我们现代人研究封建王朝制度的第一手资料。
有一人他年幼登基、他钟情一人、他断发出家......不论正史还是野史,关于他的描述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引得后人不断遐想。
幼年登基,尚武好胜。
公元1638年,皇太极第九子福临降生,他的母妃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历经三朝、辅佐两帝的孝庄文皇后,民间俗称孝庄皇后。就是这么一个不占嫡也不占长的透明皇子,却被多尔衮选中,力推成为清朝的第三位皇帝。
想象力丰富的人民群众对此也展开了无数遐想,野史中“太后下嫁”的传闻也是由此产生。不同于影视剧中身体孱弱、懦弱无能的形象,历史上的顺治帝不仅崇尚武义,还十分好胜且具有威严。
受人掣肘,不得自由。
定鼎燕京之后,顺治首先册封了一系列满蒙官员和勋贵子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册封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就此成为朝堂上声音大过皇帝的存在,在权力的最顶峰时刻,多尔衮甚至可以不对顺治帝下跪行礼。
朝堂上备受压制的顺治,在情感生活上也无法顺心如意。
幼年登基的顺治帝备受母亲孝庄太后的牵制,为了维护母族的权势和荣耀,顺治的第一位皇后就是他的亲表妹——孟古青。
作为吴克善的女儿,孟古青与贤良淑德、温柔大方的汉人女子截然相反。不论是她的出身性格还是作为皇帝的尊严,顺治都对这位表妹敬而远之。在长达两年的忍耐之后,顺治终于找到了废后的借口。
然而强势的孝庄太后不能容忍儿子的反抗,顺治很快迎来了第二位联姻对象——孝惠章皇后,这是一位性格不同女性,她采取了不闻不问不参与的方式,尽量避免参与后宫的斗争。
虽然顺治依旧厌恶母亲强行塞过来的联姻对象,但是看在孝惠章皇后比较有分寸的份上,顺治并没有过多地迁怒于她。
从众多影视剧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顺治帝非常醉心佛教,甚至意欲出家,但很少有人知道,顺治帝在登基初时还接触过天主教耶稣会。纵观历史,无数抑郁不得志的人都会将精力转移到自己喜欢的地方。
宋徽宗的书画,李后主的诗词都是他们寄托的方式而顺治则选择了宗教。在婚姻不能自主的情况下,顺治在18岁那年结识了董鄂妃,虽然董鄂妃的出现给顺治的生活带来了光亮,但是失去光芒的人更会对生活失望。
顺治十七年,入宫仅仅四年的董鄂妃逝世了而她的离开,也带走了顺治最后的光芒而宗教就成为他最后的救命稻草。
但是顺治真的如人们想象那样喜欢董鄂妃嘛,顺治帝只活了24岁,却有多达14名子女,而他与董鄂妃之间却只育有一名皇子。
从顺治帝流传后世的作品《端敬皇后行状》我们可以看出,董鄂妃的宫廷生活很是不易,在顺治帝眼中董鄂妃是一个没有脾气从不生气,对所有人都很和善的人。
不同于现代人思想,封建时代别说皇帝,就是普通勋贵人家都不存在为一人守身如玉的情况。对于识大体不妒忌的董鄂妃来说,专宠那更是不肯能出现的情况。
据史料记载,在董鄂妃月子期间,皇宫分别迎来了顺治的皇六女和皇五子,从时间上我们就可以推测出两位皇子皇女的母妃,跟董鄂妃的怀孕时间大体相同,虽然顺治在对董鄂妃的册封上破格册封为皇贵妃甚至为此大赦天下。
也无法只专宠董鄂妃一人,且不论顺治帝有没有这种超脱时代的思想,识大体的董鄂妃就不会允许这种情况的出现。
《端敬皇后行状》是董鄂妃离世后,顺治帝为了排解忧思所写下的文章,通篇对董鄂妃的描述看起来不太像是一个真实的描述,更像是顺治帝在描绘心中的一个理想型。
顺治帝虽然喜爱董鄂妃,但并不意味着会为了董鄂妃守身如玉,他也有其他所悦之人,而对于这些妃子,董鄂妃也都是关爱有加从不妒忌。
也许在顺治帝看来,董鄂妃是超级无敌完美无缺的皇后,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妒?
在封建教育下,女性会一切从丈夫出发,压抑自己的个性,即使再善解人意的女子在面对爱人与他人的子女应该也做不到无动于衷。
私以为董鄂妃的早早离世,不仅仅是因为皇四子的早夭,也存在顺治帝的原因。
封建礼教可以束缚人的行为,限制人的选择,但是绝不可能完全磨灭一个人的心,在心的某一个角落永远会存在一个自由的角落。
长期压抑本心,温和对人的董鄂妃在儿子早夭后彻底垮了下去,不久就离开了人世。纵观顺治帝一生14个子女,大部分都没能活到成年,不得不让人思考,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相较于清朝后期几乎一无所有的皇帝,顺治帝的子女数量并不算少,夭亡的数量如此之多,很大可能是因为顺治帝成婚年纪过小,相应的妃子年纪只会更小,在现代还是初中生年纪的人就已经开始生育,孩子的身体质量可想而知。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大为转变,我们不仅开始提倡一夫一妻制度也规定了结婚年龄,从根本上解决了封建时代的种种问题。
随着时代的改变,如同顺治皇帝这种情况,仅仅活了24岁,却拥有高达14名孩子的情况永远永远地消失了,这不仅仅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我们思想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