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很多人都说,隋炀帝杨广是一个穷兵黩武、滥用民力的皇帝,他败光了父辈家业,毁了大隋。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呢?小编认为隋朝毁于隋炀帝的想象力,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老师也有类似看法。
事实上,杨广天赋甚高,文笔华美,年轻的杨广,才华横溢,在诗文上极具才情,他曾写出的‘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
另外,杨广胸襟抱负不凡,其富有想象力,带有创造性格,并且极其愿意将那些想象力赋予实验,在各种琐事间表现其个人的风趣,但就人格上来说,杨广是一个狂妄到觉得自己可以做好所有事情,丝毫不考虑其他人感受的妄人,而正是这一点导致了他的身死,也导致了大隋的灭亡。
一、青海养马求得“龙种”
史书记载吐谷浑(鲜卑之流入青海部落)行波斯马,放在青海草原,可一日千里,能生龙驹,吐谷浑出于保密的需要,也出于宣传的需要,他们还故意制造神秘效应,说青海骢是岛上的母马与海中的蛟龙相交的结果,说它是龙种——海心山古称“龙驹岛”。而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青白相间的良马,在《隋书》中也被称为青海驹。
杨广听说后,心中暗想,要是能让中原的马与青海的马相配的话,那么中原千里马是数量就会有巨大变化,不仅能增强马的质量,也能增增强骑兵的战力,能够快速实现他开疆拓土、征服四夷的大业。这种奇思妙想让他夜不能寐,
于是杨广便命人放了两千皮马于青海,之后便是掰着手指头算日子,希望可以梦想成真。
可传说终归是传说,按照现在的标准,“龙驹”就是一则虚假广告,随着时光流逝,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第三年也过去了,可是希望变成了失望,失望变成了空想,“龙驹”广告随着皇帝的被骗结束。
二、百万大军出征高丽
他做出这样的选择这可能与他的官二代人生经历有关,翻开杨广的简历,我们就可以窥探一个大概,
职业是皇帝,职称是隋炀帝,工作经历中12岁封为晋王监并州总管,不到20岁任行军大元帅,统帅50万大军伐陈,并且在不出月余的时间内便平定江南,重新统一了中国。
公元593年被立为太子,正式成为隋朝的副总经理。看到这儿,我们不得不感叹这位皇帝不仅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而且是拿着金钥匙在这世间翻滚。
但是俗话说,半生顺遂,半生潦倒,也正是因为他前半生太过于顺利,让他以为世间的一切都来得极为容易,似乎所有的事情晃一下脑袋就能解决,拍一下桌子,天下就定了。
以平定陈国为例,杨广虽然为行军元帅,但真正指挥作战的却是那些随其父杨坚久经沙场,出生入死的老将,杨广只不过是在战争结束后写了一份总结报告上呈御览而已,直白点说就是他人流血流汗,杨广却坐收渔翁之利。这种情况多了,自然导致其极度自负,而正是因为这种性格缺陷,杨广更愿意驰骋于自己的理想的世界中,而对于实际操作则是不屑一顾,像更多的公司老板一样,只注重结果,为什么要关心过程呢?想象力原本是人生得以正面成长的重要推动力,但是放在杨广的身上,似乎这种推动力将杨广推到了弯路上,这位CEO皇帝认为只要自己愿意,一切都可以成为现实,缺乏欠缺周密和谨慎的一厢情愿,直接影响了杨广在处理事务上的结果。另外,
杨广皇位得来不易,负有弑父之名,所以他需要作出更大的成绩,让那些怀疑他能力的王公贵族真正臣服。
于是,在他登上皇帝宝座之后,这个身为大隋朝的CEO,便以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为目标,开始了领土扩张,而面对国内频繁爆发的农民起义时,杨广根本没有任何反思。这位皇帝坚定认为,这些农民起义,只不过是一些小麻烦而已,不成气候,根本不用在意。只有开疆拓土才能展现出自己的伟大,所以,在王薄起义两年之后,到了公元611年,这位隋朝的时任CEO正式下令,从隋朝各地调集了上百万的军队,前往辽东,征讨高句丽。
公元612年,更是发动了全国动员令,征召了113万士兵讨伐高丽,并且要御驾亲征。而为这113万大军服务的后勤人员就多达200万人,据说第一路人马出发40天后,最后一路人马才出发,所谓“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杨广痴迷于自己的想象力,113万的军队,别说正面交锋,单是数字就把高丽吓得不知所措了,所以这样的仗怎么会输呢?但是,杨广输了,是真的输了,而且连输了两次。直到第三次征高丽时,对方因为力尽而降才算挽回了一点面子。
总体而言,三征高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但对杨广而言,他认为赢了,因为高丽最终也是降了,叛将也被捉了回来。而被忽视的则是战争带给隋朝人民的苦难,在战争的准备阶段,杨广命人建造战舰300余艘,民工们昼夜位于水中造船,自腰部以下都升满了蛆虫。他又命江南的民夫昼夜不停运战资到涿郡,以至于天下骚动,而这些对于杨广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他认为领土扩张难免出现一些困难。
三、开凿大运河
如果说出征高丽是为了开拓隋朝国土,那么开凿大运河的初衷则是完全是为其一人之乐了。以一己之私为座右铭的杨广通凿大运河,这个成了他一个人的消遣游戏。
征召民工40余万,搞得天下百姓都精神晃晃。
史书记载,杨广龙船高45尺,长200张,共4层,顶层有正殿,内殿,中间两层有200个房间,都是以金玉装饰,以黄仁宇老师的话讲,完全可称为中世纪的泰坦尼克号了。
而其他中小型船只更是不计其数,两岸杨柳依依,彩旗飘扬,护军随扈,绵延数里。随着运河南游的日子里,杨广醉生梦死,但依然没有忘记开疆拓土的“使命”。
在江南赏玩的同时,杨广任命刘方为罐州道行军总管,征服越南,最终倒也攻入了越南国都交趾,但因为水土不服损失惨重,就连刘方也因病而亡,这是一场得不偿失的买卖。
纵观历史,开国君主往往是披荆斩棘,以为子孙万年之际,然后隋炀帝杨广实属例外,翻看史书会发现,倒是文帝杨坚整日披肝沥胆,如履薄冰,生怕家业会毁在自己手中,杨广更像是汉高祖,手提三尺剑,眼睛看到什么就砍掉什么,这架势很令人激情澎湃,但同时也令人十分担忧,如果眼光独到,那么是有可能有一番大的作为的,但可惜的是,杨广的眼光被他的自负带偏了,加速的大隋王朝的灭亡。
终于,公元618年的春天,隋炀帝杨广众叛亲离被弑,而弑他的并非疆场叛将,也不是造反民兵,而是以前宠幸随从,以及近卫军,彻底结束了他狂荡不羁的一生,也终结了中兴一时的大隋。
从历史中走出来,其实杨广是有回转的余地的,假如因为连年的征战,导致他心力交瘁,假如他看到了民不聊生,心存怜悯,可能真是一个不同的历史结果。但正如前文所说,一方面,他想当然的认为事情便会如何,失去了自知之明,以为欢愉尽在掌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另一方面,由于看不清时局,他便认识不清事物的变化。因此,当天下烽烟再起时,亲信将领背叛,导致他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做出果断的判断。
当然我们今日检讨杨广的成败,不能只看他带来的历史结果,杨广耗用国力物力有其历史背景,这话自然不错。但事实上,明主与昏君往往在一念之间,矫枉过正往往会欲速不达,历史上的明君都做到了一个正字。或许,一直到死,杨广都没能想明白,为什么自己明明这么努力工作,最后所有人却都要反对自己?归根结底,杨广非死于臣下之后,而是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