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削弱诸侯王的斗争:大家好,欢迎来到历史的园地,探寻历史的奥秘。今天我们了解一下西汉建立后,如何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终,楚汉之争以项羽乌江自刎而结束,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错误地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认为埋葬秦朝农民起义最终成为气候,原因在于秦没有分封诸侯,封建亲戚以藩屏秦,拱卫皇室。于是采取淳于越的建议,在汉的疆域内广泛分封刘氏子弟为王,并与群臣立下"非刘氏不王"的誓约,因此汉初的地方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局面形成。刘邦去世后,郡国并行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再次出现西周末年的老问题。汉文帝时期,地方诸侯王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甚至有铸币的权力,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这就是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
汉景帝时期,采取晁错的建议,开始逐步削弱诸侯王,吴王刘濞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叛乱,串通其他六国诸侯王,史称“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叛后,地方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逐渐收回中央。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期,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在地方,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得诸侯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政权。公元前112年,武帝以祭祀为由,又废除了106位列侯,使得地方诸侯国的数量骤减,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后来,全国分为十三州,每州设置刺史一名,监察王侯与地方官,十三州刺史的实行,使得西汉中央权力又进一步的强化,但对后世西汉政权衰弱影响深远。
上一篇:原创 中国近代的落后真的是清朝造成的吗?不能只看表面
下一篇:中世纪欧洲大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