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起义的国民党军长,曾活埋结拜兄弟,蒋介石看完电报大骂
迪丽瓦拉
2025-08-04 10:02:53
0

世人皆知国民党军队起义,却鲜有人知第一个带头起义的国民党军长,竟是一个曾活埋过结拜兄弟的将领。1940年的一个冬日,在黄河支流金堤河畔,一场看似寻常的饭局,却成了两位国民党将领生死诀别的场所。一个是冀察战区游击总指挥,一个是他的部下,两人本是结拜兄弟,却在这场饭局中,上演了一出惊天骇俗的生死大戏。1945年8月,当另一份电报摆在蒋介石案头时,这位常年处变不惊的委员长却勃然大怒,将电报摔在桌上,破口大骂。这两件看似毫不相干的往事,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这位敢于活埋结拜兄弟,又率先带头起义的将领,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抉择?

一、从警卫到军长的传奇之路

世人多知高树勋是冯玉祥的部下,却不知他最初只是冯玉祥帐下一名普通的警卫员。1898年,高树勋出生在河北盐山一个普通农家,其父是当地一名小商贩。家境虽不富裕,但高树勋自小就展现出过人的胆识与才华。

1916年,年仅18岁的高树勋加入了冯玉祥的部队。那时的冯玉祥还在直系军阀吴佩孚麾下,担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长。高树勋初到军中时,只是一名普通的传令兵。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军营里遇到了视察的冯玉祥。当时有匪徒突然闯入营地,高树勋临危不乱,立即组织士兵进行防卫,并亲自保护了冯玉祥的安全。这一举动让冯玉祥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从此将他调到身边做了警卫员。

从警卫员到上校,高树勋用了整整八年时间。在这期间,他跟随冯玉祥南征北战,经历了直奉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等重大战役。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在这场震惊全国的"北京政变"中,高树勋担任了重要角色,负责控制北京城内的军事要地。

1928年,冯玉祥与蒋介石、阎锡山、李宗仁组成"联合统一战线",共同讨伐张作霖。在这次战役中,高树勋已经是一名骑兵团长。他率领骑兵团在河北一带活动,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敌军。正是在这次战役中,他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被提拔为骑兵旅长。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高树勋跟随冯玉祥参与了这场规模空前的军阀混战。虽然最终冯玉祥失败,但高树勋在战役中的表现让他声名鹊起。此时的他已经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将领,统领着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

抗日战争爆发后,高树勋被任命为新编第八军军长。这支部队本是由冯玉祥组建的抗日同盟军改编而来,其中大多数官兵都是跟随他多年的老部下。在他的统率下,新编第八军成为了山东地区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

二、石友三的反复无常与背叛

1920年代初,石友三与高树勋在冯玉祥部下相识。当时的石友三已是一名师长,而高树勋还只是一名营级军官。两人因为共同的军旅生涯,加上性格相投,很快就结为了异姓兄弟。在一次阅兵仪式后的酒宴上,两人对天盟誓,约定生死与共,共同为国效力。

然而,这份结拜情谊很快就经受了考验。1924年,在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期间,石友三突然率部倒戈,投靠了当时的直系军阀吴佩孚。这一举动不仅让冯玉祥震怒,也让高树勋深感失望。但这仅仅是石友三反复无常的开始。

1926年,石友三又转投了张作霖的奉系军阀。在张作霖的支持下,他很快掌控了河北北部的部分地区。1928年,当冯玉祥与蒋介石等人联手北伐时,石友三又迅速改换门庭,声称效忠国民政府。蒋介石看中他的军事才能,任命他为陆军第一一八师师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石友三在华北地区的军事活动更加频繁。他以抗日的名义扩充实力,部队很快扩编为陆军第六十九军,他也因此升任军长。表面上,他打着抗日的旗号,实际上却在暗中与日军保持联系。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石友三的反复无常达到了顶点。他一面接受国民政府的军饷和装备,一面与日伪势力勾结。在山东沦陷后,他留在敌后,但并非真心抗日,而是打着游击的旗号,实则保存实力、坐观局势。每遇小股日军,他率部应付性地打上一仗;遇到大规模作战,他就带着部队躲避。

1939年,石友三担任第三十九集团军司令后,更是明目张胆地与日伪军进行勾结。他不仅与日军签订秘密协议,还多次接受日军的军饷和武器弹药。在他的统辖区内,日军的飞机可以自由飞行,他甚至下令部队不得向日军飞机开火。

更为严重的是,石友三开始针对我军展开军事行动。他接受了蒋介石的密令,故意制造与我军的摩擦,多次袭击我军后方机关,残害我军工作人员。这些行为激起了部下的强烈不满,其中就包括他的结拜兄弟高树勋。

1940年秋,石友三变本加厉,开始暗中谋划拉拢部下共同投敌。他多次邀请高树勋前往总部商议,意图将这位老战友一同拉下水。但每次邀请都被高树勋以身体不适为由婉拒。两人的关系也因此日益紧张,昔日的兄弟情谊逐渐演变成了水火不容的局面。

三、金堤河畔的生死抉择

1940年深秋,臧元骏秘密前往新编第八军驻地,向高树勋通报了一个惊人的情报:石友三已与日军谈妥,准备率部投敌。臧元骏是高树勋的老部下,此时担任情报科长,他带来的不仅有石友三与日军往来的密电副本,还有一份详细的投敌计划表。

这份计划表显示,石友三打算在年底之前完成投敌。他已经与日军商定,由日方提供大批军火和军饷,条件是他要配合日军"扫荡"华北抗日根据地。更令人震惊的是,石友三还计划拉拢其他国民党军队一同投敌,其中就包括高树勋的新编第八军。

11月初,石友三派出心腹赵连甲到新编第八军大营,邀请高树勋到第三十九集团军总部"共商军务"。这已经是石友三一个月内第三次发出邀请。高树勋表面上仍以身体不适推脱,暗地里却开始了一场缜密的部署。

11月下旬,高树勋派出亲信打探得知,石友三已在金堤河畔的一处院落中准备了"接风宴"。这处院落位置偏僻,四周都是芦苇荡,如果发生意外,外界很难及时发现。高树勋立即召集臧元骏等几位心腹军官,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

12月初的一个傍晚,高树勋终于"应邀"赴宴。他带了一个警卫班,说是为了安全。石友三则带着冀察战区游击总指挥孙良诚一同等候。当天的天气异常寒冷,河面上已经结了一层薄冰。

就在酒席刚要开始时,高树勋的警卫班突然行动。他们迅速控制了院落内外,将石友三和他的随从全部制服。石友三这才意识到自己落入了圈套,但为时已晚。孙良诚虽然也在场,但由于并未参与石友三的投敌计划,最终被释放。

高树勋命人取来绳索,将石友三五花大绑。随后,他当场宣读了石友三通敌叛国的罪证,其中包括与日军往来的密电、投敌计划表等物证。在场的将士无不愤慨,要求立即处决这个叛徒。

当晚,在金堤河边的一处偏僻所在,士兵们挖好了一个深坑。石友三被推到坑边,高树勋命令将其活埋。整个过程中,石友三不断哀求,提及二人的结拜之情,但高树勋始终沉默不语。直到泥土完全掩埋了石友三,现场的人才陆续离去,只留下一片荒凉的河岸。

处决石友三后,高树勋立即发电向国民政府汇报此事。他在电报中详细列举了石友三的罪证,并表示这是为了防止部队被其拖入投敌的深渊。这份电报经由军委会转呈给了蒋介石,但蒋介石并未立即做出回应。

四、从戎二十年的抉择时刻

处决石友三后,高树勋的新编第八军在华北战场上表现愈发突出。1941年初,他指挥部队在冀鲁豫边区与日军展开了多次遭遇战,每战必胜。这些战绩引起了中共地下党的注意,他们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与高树勋建立联系。

1941年3月,中共地下党员李林以商人身份来到新编第八军驻地。他带来了一份详细的军事情报,显示日军即将在冀南地区发动大规模"扫荡"。高树勋对这份情报的准确性印象深刻,随后便与李林建立了固定联系。

1942年夏,新编第八军在河南境内与日军激战。期间,八路军派出小分队协助高树勋部突围,这次合作让高树勋对共产党的军事能力有了直观认识。同年冬,他私下接见了中共地下党派来的联络员,开始了解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1943年,高树勋的部队在战斗中损失惨重,向国民政府多次请求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但都未得到满足。相比之下,八路军却经常主动提供情报支援,有时还会送来急需的药品。这种强烈的对比让高树勋开始重新思考国家和军队的未来。

1944年初,蒋介石下令华北各部队进行整编。高树勋的新编第八军被命令撤往后方整训,实际上是要削弱其在前线的影响力。高树勋表面上服从命令,暗地里却加强了与共产党的联系。他通过地下党员得知,国民党内部已有不少将领在筹划战后的政治布局。

1945年4月,日军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在这场战役中,新编第八军与八路军并肩作战,共同击退了敌人。战后,高树勋收到了中共中央的一封信,信中阐述了建立新中国的构想。这封信给了高树勋极大的触动。

7月,当得知日本即将投降的消息后,高树勋立即召集部队高级军官开会。他在会上指出,抗战胜利在望,但更重要的是思考中国的未来道路。多数军官都表示,愿意追随高树勋的决定。

8月上旬,高树勋派出心腹赴延安,与中共代表进行了最后的谈判。双方就部队改编、人员安置等具体问题达成了一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的当天,高树勋就向全军发布了起义通告。

这份起义通告措辞严谨,开篇即指出:"余从戎二十载,亲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深知军队当以人民利益为重。今抗战胜利在即,国家前途何去何从,实为吾辈军人责任所在。"通告发出后,全军上下反应积极,几乎无人反对。

8月20日,新编第八军正式宣布起义,成为国民党军队中首个公开宣布起义的主力部队。这一消息传到重庆后,引起轩然大波。蒋介石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开除高树勋的党籍和军籍,但为时已晚。

五、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贡献

高树勋率部起义后,新编第八军迅速改编为解放军序列。1946年初,部队整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在整编过程中,高树勋坚持严格要求,对原国民党军官进行系统培训,使部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思想和组织上的转变。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全面进攻。高树勋临危受命,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副司令员。他提出了"运动防御"的战术建议,认为应该避免与优势之敌正面对抗,而是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消耗敌人有生力量。这一建议得到了司令部的采纳。

在著名的禹县战役中,高树勋负责指挥预备队。当国民党军队主力陷入重围时,他果断指挥部队切断敌人退路,迫使整个师投降。这场战役共歼敌一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为后续作战提供了重要物资保障。

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晋冀鲁豫边区发动新一轮进攻。高树勋提议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形优势,在金堤河畔设伏。这一带正是他当年处决石友三的地方。他对地形的了解帮助部队选择了最佳战斗位置,最终一举歼灭敌军一个旅。

1948年,解放军开始准备战略反攻。在淮海战役前夕,高树勋受命组建特别纵队,专门负责侦察敌情和策反工作。他利用自己在国民党军队的人脉关系,成功策反了多支部队,为战役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淮海战役期间,高树勋的特别纵队首创了"心战喊话"战术。他让曾经的国民党将领现身说法,揭露国民党的腐败,动摇敌军士气。这一战术收效显著,共策动数万名官兵投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原国民党第七军军长刘伯龙的起义,为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9年初,高树勋又受命参与组织渡江战役的准备工作。他提出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建议在江阴、镇江等地制造声势,实则主攻南京江段。这一建议被采纳为战役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渡江战役打响后,高树勋亲自指挥一支部队强渡长江。在渡江前,他对部队说:"二十年前,我们在这片土地上与日寇作战;今天,我们要在这里打响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战。"这支部队最终率先登陆对岸,为南京的解放打开了突破口。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高树勋带领部队进入这座他曾经多次来过的城市。在总统府前,他遇到了几位昔日的老战友,这些人都选择了投诚。高树勋对他们说:"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今后还需要继续努力。"

建国后,高树勋被任命为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负责接收旧政权的军事机构。他严格执行政策,既确保了军事设施的完整接收,又妥善安置了起义投诚的人员。在他的主持下,南京地区的军事接管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肯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杨... 宋朝的建立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战乱,而古往今来征战沙场的将士总是去时多归时少,能够活着从战场上回到家乡...
原创 慕... 文/寂寞的红酒 《天龙八部》是金庸大师的一部经典小说作品。小说中武林高手如云,刚开场的时候,武功最高...
原创 赵... 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
原创 上... 上将第一之争:杨得志凭啥反超不败上将韩先楚?他至死也没明说 对于军事爱好者来说,讨论武将的战力,自古...
原创 林... 林黛玉在死前说了6个字,“难倒”学者100年,至今都没有答案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给我们厚后代留...
原创 卫... 在二战结束以后,很多德军将领在回忆录中都提到没能在1941年攻占莫斯科,是德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莫...
原创 一... 引言 自先秦两汉国祚定下之时,各朝各代都有一个来自于北方的敌人,汉朝时的匈奴,十六国更有五胡乱华之灾...
原创 夏... 文/寂寞的红酒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但西方学者却一直不承认夏朝属于古文明,...
原创 他... 1953年,中央警卫团从公安纵队的警卫师中独立出来,专职承担保卫中央领导人安全工作。从1964年开始...
探访南昌汉代海昏侯墓文物修复团... 11月27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文物修复团队正在修复从海昏侯墓中出土的竹简、青...
原创 宋... “陈桥兵变"的主角、开创大宋王朝的赵匡胤,最后的结局成了一个千古之谜。史书上说他是突然暴毙,但坊间却...
没有文物的科技考古成果展 北周... 记者11月27日从陕西历史博物馆获悉,一场没有展陈文物的科技考古成果展——“对话宇文邕—北周武帝孝陵...
原创 回... 2023年6月9日,香港西九龙裁判法院开庭宣布裁定16名不认罪的被告表征成立,其中不乏曾经风云一时的...
原创 北... “来人,将张琼拉下去,赐死。”听到这句话的张琼,估计做梦都想不到,自己一生鞠躬尽瘁,为赵匡胤效忠几十...
原创 如... 对于李世民穿越成刘禅这个话题,网上曾经有很多人都讨论过。很多人认为,如果把刘禅换成李世民,蜀汉政权三...
原创 刘... 刘邦和朱元璋相较而言,谁更为出色?不吹不黑,九个方面对比! 论及开国君主,汉高祖刘邦与明太祖朱元璋堪...
翔子:4200事件决定了“中原... 今天我们通过气候角度,来推论为什么尧舜禹夏文明,不可能发生在中原地区。因为“尧舜禹夏”这一时期恰是中...
原创 西... 文/寂寞的红酒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1990年10月3日东西德合并。在分裂近半个世纪后,...
重大发现!就在南昌!遗址时间确... 潮新闻客户端 11月25日,李渡镇郑家山李渡酒庄在修建停车场时,意外发现疑似唐代洪州窑遗址。11月2...
原创 郑... 《玩郡斋海榴》曾言:“未若宗族地,更逢荣耀全。”传统文化中,宗族观念根深蒂固,虽现代背景下,宗族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