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国民党军队起义,却鲜有人知第一个带头起义的国民党军长,竟是一个曾活埋过结拜兄弟的将领。1940年的一个冬日,在黄河支流金堤河畔,一场看似寻常的饭局,却成了两位国民党将领生死诀别的场所。一个是冀察战区游击总指挥,一个是他的部下,两人本是结拜兄弟,却在这场饭局中,上演了一出惊天骇俗的生死大戏。1945年8月,当另一份电报摆在蒋介石案头时,这位常年处变不惊的委员长却勃然大怒,将电报摔在桌上,破口大骂。这两件看似毫不相干的往事,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这位敢于活埋结拜兄弟,又率先带头起义的将领,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抉择?
一、从警卫到军长的传奇之路
世人多知高树勋是冯玉祥的部下,却不知他最初只是冯玉祥帐下一名普通的警卫员。1898年,高树勋出生在河北盐山一个普通农家,其父是当地一名小商贩。家境虽不富裕,但高树勋自小就展现出过人的胆识与才华。
1916年,年仅18岁的高树勋加入了冯玉祥的部队。那时的冯玉祥还在直系军阀吴佩孚麾下,担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长。高树勋初到军中时,只是一名普通的传令兵。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军营里遇到了视察的冯玉祥。当时有匪徒突然闯入营地,高树勋临危不乱,立即组织士兵进行防卫,并亲自保护了冯玉祥的安全。这一举动让冯玉祥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从此将他调到身边做了警卫员。
从警卫员到上校,高树勋用了整整八年时间。在这期间,他跟随冯玉祥南征北战,经历了直奉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等重大战役。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在这场震惊全国的"北京政变"中,高树勋担任了重要角色,负责控制北京城内的军事要地。
1928年,冯玉祥与蒋介石、阎锡山、李宗仁组成"联合统一战线",共同讨伐张作霖。在这次战役中,高树勋已经是一名骑兵团长。他率领骑兵团在河北一带活动,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敌军。正是在这次战役中,他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被提拔为骑兵旅长。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高树勋跟随冯玉祥参与了这场规模空前的军阀混战。虽然最终冯玉祥失败,但高树勋在战役中的表现让他声名鹊起。此时的他已经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将领,统领着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
抗日战争爆发后,高树勋被任命为新编第八军军长。这支部队本是由冯玉祥组建的抗日同盟军改编而来,其中大多数官兵都是跟随他多年的老部下。在他的统率下,新编第八军成为了山东地区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
二、石友三的反复无常与背叛
1920年代初,石友三与高树勋在冯玉祥部下相识。当时的石友三已是一名师长,而高树勋还只是一名营级军官。两人因为共同的军旅生涯,加上性格相投,很快就结为了异姓兄弟。在一次阅兵仪式后的酒宴上,两人对天盟誓,约定生死与共,共同为国效力。
然而,这份结拜情谊很快就经受了考验。1924年,在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期间,石友三突然率部倒戈,投靠了当时的直系军阀吴佩孚。这一举动不仅让冯玉祥震怒,也让高树勋深感失望。但这仅仅是石友三反复无常的开始。
1926年,石友三又转投了张作霖的奉系军阀。在张作霖的支持下,他很快掌控了河北北部的部分地区。1928年,当冯玉祥与蒋介石等人联手北伐时,石友三又迅速改换门庭,声称效忠国民政府。蒋介石看中他的军事才能,任命他为陆军第一一八师师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石友三在华北地区的军事活动更加频繁。他以抗日的名义扩充实力,部队很快扩编为陆军第六十九军,他也因此升任军长。表面上,他打着抗日的旗号,实际上却在暗中与日军保持联系。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石友三的反复无常达到了顶点。他一面接受国民政府的军饷和装备,一面与日伪势力勾结。在山东沦陷后,他留在敌后,但并非真心抗日,而是打着游击的旗号,实则保存实力、坐观局势。每遇小股日军,他率部应付性地打上一仗;遇到大规模作战,他就带着部队躲避。
1939年,石友三担任第三十九集团军司令后,更是明目张胆地与日伪军进行勾结。他不仅与日军签订秘密协议,还多次接受日军的军饷和武器弹药。在他的统辖区内,日军的飞机可以自由飞行,他甚至下令部队不得向日军飞机开火。
更为严重的是,石友三开始针对我军展开军事行动。他接受了蒋介石的密令,故意制造与我军的摩擦,多次袭击我军后方机关,残害我军工作人员。这些行为激起了部下的强烈不满,其中就包括他的结拜兄弟高树勋。
1940年秋,石友三变本加厉,开始暗中谋划拉拢部下共同投敌。他多次邀请高树勋前往总部商议,意图将这位老战友一同拉下水。但每次邀请都被高树勋以身体不适为由婉拒。两人的关系也因此日益紧张,昔日的兄弟情谊逐渐演变成了水火不容的局面。
三、金堤河畔的生死抉择
1940年深秋,臧元骏秘密前往新编第八军驻地,向高树勋通报了一个惊人的情报:石友三已与日军谈妥,准备率部投敌。臧元骏是高树勋的老部下,此时担任情报科长,他带来的不仅有石友三与日军往来的密电副本,还有一份详细的投敌计划表。
这份计划表显示,石友三打算在年底之前完成投敌。他已经与日军商定,由日方提供大批军火和军饷,条件是他要配合日军"扫荡"华北抗日根据地。更令人震惊的是,石友三还计划拉拢其他国民党军队一同投敌,其中就包括高树勋的新编第八军。
11月初,石友三派出心腹赵连甲到新编第八军大营,邀请高树勋到第三十九集团军总部"共商军务"。这已经是石友三一个月内第三次发出邀请。高树勋表面上仍以身体不适推脱,暗地里却开始了一场缜密的部署。
11月下旬,高树勋派出亲信打探得知,石友三已在金堤河畔的一处院落中准备了"接风宴"。这处院落位置偏僻,四周都是芦苇荡,如果发生意外,外界很难及时发现。高树勋立即召集臧元骏等几位心腹军官,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
12月初的一个傍晚,高树勋终于"应邀"赴宴。他带了一个警卫班,说是为了安全。石友三则带着冀察战区游击总指挥孙良诚一同等候。当天的天气异常寒冷,河面上已经结了一层薄冰。
就在酒席刚要开始时,高树勋的警卫班突然行动。他们迅速控制了院落内外,将石友三和他的随从全部制服。石友三这才意识到自己落入了圈套,但为时已晚。孙良诚虽然也在场,但由于并未参与石友三的投敌计划,最终被释放。
高树勋命人取来绳索,将石友三五花大绑。随后,他当场宣读了石友三通敌叛国的罪证,其中包括与日军往来的密电、投敌计划表等物证。在场的将士无不愤慨,要求立即处决这个叛徒。
当晚,在金堤河边的一处偏僻所在,士兵们挖好了一个深坑。石友三被推到坑边,高树勋命令将其活埋。整个过程中,石友三不断哀求,提及二人的结拜之情,但高树勋始终沉默不语。直到泥土完全掩埋了石友三,现场的人才陆续离去,只留下一片荒凉的河岸。
处决石友三后,高树勋立即发电向国民政府汇报此事。他在电报中详细列举了石友三的罪证,并表示这是为了防止部队被其拖入投敌的深渊。这份电报经由军委会转呈给了蒋介石,但蒋介石并未立即做出回应。
四、从戎二十年的抉择时刻
处决石友三后,高树勋的新编第八军在华北战场上表现愈发突出。1941年初,他指挥部队在冀鲁豫边区与日军展开了多次遭遇战,每战必胜。这些战绩引起了中共地下党的注意,他们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与高树勋建立联系。
1941年3月,中共地下党员李林以商人身份来到新编第八军驻地。他带来了一份详细的军事情报,显示日军即将在冀南地区发动大规模"扫荡"。高树勋对这份情报的准确性印象深刻,随后便与李林建立了固定联系。
1942年夏,新编第八军在河南境内与日军激战。期间,八路军派出小分队协助高树勋部突围,这次合作让高树勋对共产党的军事能力有了直观认识。同年冬,他私下接见了中共地下党派来的联络员,开始了解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1943年,高树勋的部队在战斗中损失惨重,向国民政府多次请求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但都未得到满足。相比之下,八路军却经常主动提供情报支援,有时还会送来急需的药品。这种强烈的对比让高树勋开始重新思考国家和军队的未来。
1944年初,蒋介石下令华北各部队进行整编。高树勋的新编第八军被命令撤往后方整训,实际上是要削弱其在前线的影响力。高树勋表面上服从命令,暗地里却加强了与共产党的联系。他通过地下党员得知,国民党内部已有不少将领在筹划战后的政治布局。
1945年4月,日军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在这场战役中,新编第八军与八路军并肩作战,共同击退了敌人。战后,高树勋收到了中共中央的一封信,信中阐述了建立新中国的构想。这封信给了高树勋极大的触动。
7月,当得知日本即将投降的消息后,高树勋立即召集部队高级军官开会。他在会上指出,抗战胜利在望,但更重要的是思考中国的未来道路。多数军官都表示,愿意追随高树勋的决定。
8月上旬,高树勋派出心腹赴延安,与中共代表进行了最后的谈判。双方就部队改编、人员安置等具体问题达成了一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的当天,高树勋就向全军发布了起义通告。
这份起义通告措辞严谨,开篇即指出:"余从戎二十载,亲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深知军队当以人民利益为重。今抗战胜利在即,国家前途何去何从,实为吾辈军人责任所在。"通告发出后,全军上下反应积极,几乎无人反对。
8月20日,新编第八军正式宣布起义,成为国民党军队中首个公开宣布起义的主力部队。这一消息传到重庆后,引起轩然大波。蒋介石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开除高树勋的党籍和军籍,但为时已晚。
五、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贡献
高树勋率部起义后,新编第八军迅速改编为解放军序列。1946年初,部队整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在整编过程中,高树勋坚持严格要求,对原国民党军官进行系统培训,使部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思想和组织上的转变。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全面进攻。高树勋临危受命,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副司令员。他提出了"运动防御"的战术建议,认为应该避免与优势之敌正面对抗,而是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消耗敌人有生力量。这一建议得到了司令部的采纳。
在著名的禹县战役中,高树勋负责指挥预备队。当国民党军队主力陷入重围时,他果断指挥部队切断敌人退路,迫使整个师投降。这场战役共歼敌一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为后续作战提供了重要物资保障。
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晋冀鲁豫边区发动新一轮进攻。高树勋提议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形优势,在金堤河畔设伏。这一带正是他当年处决石友三的地方。他对地形的了解帮助部队选择了最佳战斗位置,最终一举歼灭敌军一个旅。
1948年,解放军开始准备战略反攻。在淮海战役前夕,高树勋受命组建特别纵队,专门负责侦察敌情和策反工作。他利用自己在国民党军队的人脉关系,成功策反了多支部队,为战役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淮海战役期间,高树勋的特别纵队首创了"心战喊话"战术。他让曾经的国民党将领现身说法,揭露国民党的腐败,动摇敌军士气。这一战术收效显著,共策动数万名官兵投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原国民党第七军军长刘伯龙的起义,为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9年初,高树勋又受命参与组织渡江战役的准备工作。他提出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建议在江阴、镇江等地制造声势,实则主攻南京江段。这一建议被采纳为战役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渡江战役打响后,高树勋亲自指挥一支部队强渡长江。在渡江前,他对部队说:"二十年前,我们在这片土地上与日寇作战;今天,我们要在这里打响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战。"这支部队最终率先登陆对岸,为南京的解放打开了突破口。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高树勋带领部队进入这座他曾经多次来过的城市。在总统府前,他遇到了几位昔日的老战友,这些人都选择了投诚。高树勋对他们说:"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今后还需要继续努力。"
建国后,高树勋被任命为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负责接收旧政权的军事机构。他严格执行政策,既确保了军事设施的完整接收,又妥善安置了起义投诚的人员。在他的主持下,南京地区的军事接管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