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贺龙元帅含冤去世,消息很快传到了李仲公耳朵里。
李仲公并不感到悲伤,因为,他此刻春风得意,贺龙蒙冤,正是因为他在背后推波助澜。
如今,他平步青云,以为自己对贺龙的诬陷,将成为永远的秘密。
但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贺龙去世之后,周总理一直顶着外界的重重压力,寻求真相。终于,人们发现,李仲公当年制造了假的证据,污蔑了贺龙的清白。
只是,真相来的太迟,贺龙再也看不到了。
消息传来,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人们要求严惩李仲公,为贺龙报仇雪恨。
但最后,中央对于李仲公当年处理结果却异常温和,仅仅撤销了他国务院参事的职务。
人们不由得好奇,周总理为什么要放过这个罪大恶极的家伙?
落井下石
这一切,还要从李仲公当年对于贺龙的陷害说起。
1968年,贺龙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无端受到了许多指责,甚至被安上了“卖国”、“叛党”这些大帽子。
这些事情当然都是子虚乌有,可是,社会上流言如沸,对贺龙的名誉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贺龙性格豁达,并不计较,但一家人都因此受到骚扰,始终是个麻烦。
再说,三人成虎,在那样一个敏感时期,纷纷流言的确可以毁掉一个人。
万般无奈之下,贺龙只能选择深居简出,周总理也为贺龙一家人提供了很多保护。
原本周总理盼望着风波尽快过去,人们的注意力从贺龙身上转移开来。
可没想到,就在这时,传来一个坏消息。
国务院参事李仲公竟然到中央举报贺龙,说贺龙当年曾经对蒋介石有过投降行为。
贺龙一头雾水,他一向看不上蒋介石这样蝇营狗苟之辈,革命者和蒋介石之间有无数血海深仇,他怎么可能给蒋介石写求降信呢?
周总理更是不信,他让贺龙放宽心,随后中央也派了调查小组前往李仲公家里询问。
这件事的真假,可直接关乎贺龙的命运,全社会都非常关心。
有人趁机搅浑水,说这件事情一定是真的,毕竟不是真事,李仲公为什么要冒险这么说呢?
调查组去了李仲公家几趟,李仲公一口咬定,自己句句是真,还补充了一些细节,说贺龙曾经两次给蒋介石写过信,而且都是从自己手中送出去的。
甚至,他还认真的背了一些信中的内容,这么多严丝合缝的细节,难不成贺龙真的做过这种事吗?
这件事情要查清楚,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李仲公口中所说的那两封写给蒋介石的信。
如果他能把这两封信拿出来,那一切就没有什么可反驳的空间了。
不过,经过这么多年,谁知道这两封信还在哪里呢?
对于这两封信的去向,最初李仲公说,本来是在自己手里的,但后来自己一家人搬到了北京,他的妻子担心这两封信给家里惹来祸端,所以就偷偷烧掉了。
对贺龙来说,这件事倒谈不上是好是坏了,李仲公拿不出证据,当然也就不能给贺龙定罪。
可是,他却依旧坚持自己之前的说法,导致贺龙背着一桩莫须有的罪。
谣言愈演愈烈,令周总理非常愤怒。
这分明就是凭空捏造的,然而,有心人却要利用这件事情搅弄风云。
致命证据
正当周总理为此焦虑的时候,一个更离谱的消息来了,李仲公居然把那两封信拿出来了。
这下,连贺龙都惊呆了,这两封信从头到尾就是不存在的,李仲公怎么可能有这两封信呢?
调查组火速赶到了李仲公的家中,这一次,李仲公推翻了之前的一部分说法。
他说,过去之所以说这两封信被毁掉了,还是因为惧怕贺龙,惧怕外界的威胁。
而现在,他则拿出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说自己为了真相,不得不冒险把证据拿出来。
调查组把信接过来一看,信纸已经泛黄,上面的字迹居然还真是和贺龙自己的一模一样。
其中一封信的内容是这样的:“甚愿即率所部万余健儿就近直捣逆巢,灭此朝食,以报党国,而慰主座。伏乞我兄代呈主座为荷。信不有诸,希亮察,如能帮忙,即请设法示复,以便再正式派人晋京回候教益矣。”
大体的意思是在表达,当年参加南昌起义是迫不得已,如有机会依旧愿意追随蒋介石。
这些内容如果是真的,贺龙恐怕永世不得翻身了。
李仲公仿佛还嫌事情闹得不够大,他随后将这两封信连同自己所写的几千字的材料,一并交给了中央。
在材料之中,他依然还是那股正气凛然的语气:“以上就是我所知的关于贺龙的铁证。我今天把这个材料揭发出来,绝不是出于修旧怨报私情的动机,而是完全出于捍卫、拥护伟大的毛主席、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伟大的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片忠诚。”
这直接导致了贺龙后续被迫害。
周总理很清楚这件事情有鬼,两封信必定出自李仲公的伪造。
可当时的技术手段实在太过落后,即便周总理想查,也根本没有门路。
这两封信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成为了贺龙犯罪的铁证,直到贺龙去世,他依旧背负着叛徒的骂名,这成为了周总理心中永远的遗憾。
一个英雄连一场体面的葬礼都没有,死后还要被人误解和辱骂,这是周总理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所以,哪怕人们已经认定了贺龙的罪,周总理也不遗余力的要为贺龙证明清白。
直到1974年,周总理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效,中央决定为贺龙平反。但此刻,那两封信就像石头一样,压在人们的心头,不证明这两封信的真伪,贺龙的清白就是一句空话。
周总理不愿放弃,他叮嘱调查人员,要仔细的核对笔迹。
然而,在技术受限的情况下,仅凭肉眼,意见永远达不成一致。
这时候,公安部忽然有同志想到了办法,如果化验笔迹得不到结果的话,是否能够化验纸张和墨汁呢?
就是这一句话,让案件得到了突破口。因为,经过化验之后,震惊的发现,这两封信所使用的墨汁,都是建国之后才生产的,其中有些成分以建国之前的技术水平完全做不到。
除非贺龙能够时间穿越,否则,这两封信就绝不可能是贺龙所写。
听到这个结果,周总理松了一口气,多年来的遗憾,终于有了一个结果。
随后,调查组再次造访了李仲公家。
看到调查组出现,李仲公慌了,事情过去那么多年,他本以为真相将永沉于地下,然而,他终将迎来人民的审判。
在调查组的追问之下,李仲公终于放弃了挣扎。
他承认,当年就是他伪造了这两封信件,诬陷了贺龙。
可是,人们想不通,他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力气,去诬陷贺龙呢?
新仇旧怨
在人们质疑的目光之中,李仲公谈起了他和贺龙之间的故事。
说起来,李仲公和贺龙之间的交集实在寥寥无几。在建国之前,他和贺龙其实只见过一次,但就是这第一次见面,却让李仲公将贺龙视作了仇人。
李仲公本也是个风云人物,因为文采过人,又很关心时政,所以在作家圈子里也小有名气。
后来,年轻的李仲公来到北京求学,还曾经和李大钊先生一起办过报纸。
不过,虽然和李大钊先生有过合作,李仲公却完全没有学到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李仲公一生之中最爱的是争名逐利,每天做梦都想着要往上爬。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之下,大学毕业之后,李仲公便迅速的和社会上那些军阀豪族搅和在了一起。
虽然李仲公最擅长的是文字,但是,在民国混乱的政治背景之下,李仲公很快意识到,只要能用好自己的笔杆子,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凭借着一手好文章,他先是得到了民国重要人物何应钦的赏识,后来何应钦又把他推荐给了蒋介石做文字秘书。
蒋介石对李仲公非常信任,多次让他参与重要文章的起草。一时间,李仲公风头无两。
1927年,蒋介石交给了李仲公一个重要的任务,让他去做说客,劝说贺龙加入国民党阵营。
贺龙当时还并非共产党员,但是他手下兵多将广,就连蒋介石也不得不忌惮。
蒋介石认为,现在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斗争处于白热化,贺龙的加入,可以让自己增添胜利的筹码。
当然,蒋介石不了解贺龙。
贺龙是一个正直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和国民党反动派站在一起。
李仲公同样也不了解贺龙,他认为贺龙和那些军阀一样,都是一些酒肉之徒,自己只要鼓动唇舌,稍加贿赂,一定能够说服贺龙。
就这样,李仲公志得意满的出发了,见了贺龙之后,他便大方的拿出金银珠宝,又将国民党的好处说的天花乱坠。但在贺龙看来,眼前不过是个跳梁小丑。
贺龙没什么心思和李仲公废话,他很快就把李仲公扣押起来,随后送到了唐生智那里。
唐生智得知李仲公的作为,险些将他当场枪毙。
后来考虑到他毕竟是蒋介石面前的红人,这才作罢。
李仲公死里逃生,丢了大面子,从此便深深记恨上了贺龙。而且,李仲公后来在国民党内仕途不顺,渐渐的远离了核心,这更是让他把账记在了贺龙的头上。
解放战争爆发之后,国民党节节败退,李仲公开始为自己寻找后路。
他从国民党员转换身份,成为了民主人士。
在贵州即将解放的时候,他为了自己的前途,也跑出来喊了几句所谓和平解放的口号。
这让他逃过了战后的审查,反而作为民主人士的代表,受到了国家的优待。
人心不足
但李仲公却并不满足,他认为自己官做的太小。正巧这时贵州要选主席,李仲公认为,这个职位非自己莫属,为此,他居然直接找到了周总理求官。
周总理见他不着调,当然不答应他的请求。
可是,李仲公这个人脸皮很厚,一次不答应,他就三番五次的上门打扰。
可李仲公忽略了,他过去不光彩的历史,周总理不知,贺龙却一清二楚。
在他不知第几次打扰周总理的时候,迎面撞上了同样来找周总理谈事的贺龙。周总理这时想起,贺龙似乎曾经提起过李仲公这个人,且他们之间有过一段不甚愉快的交集。
果然一见贺龙,李仲公变得紧张不堪,求官的话也说不出来了。
贺龙看见这个小人,半开玩笑的问他,是否还记得1927年的见面?
贺龙这么一问,李仲公坐都坐不住了,他站起身来,招呼也没打,便冲了出去,从那之后再也没脸来找周总理求官。
其实,他的运气属实不错,虽然没如他梦想的那样当上贵州的主席,但国家还是给了他一个国务院参事的位置。
可对李仲公来说,仅仅一个参事,怎么能满足他的权力欲呢?
他越想越钻牛角尖,最后认为一切都是贺龙的错,如果不是因为遇见贺龙,自己此刻早就已经升官发财了。
出于报复的目的,在贺龙落魄的时候,李仲公决心冒险做假证,把贺龙推向万劫不复之地。
虽然事情是假的,但由于李仲公对于贺龙非常了解,所以竟把一切说的和真的一般。
再后来,为了坐实整件事情,李仲公更是伪造书信,栽赃陷害,信中的笔迹是他照着贺龙流出来的文字材料,一笔一划模仿的。
可他并没有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周总理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只能叹息着说:“算了吧,他都快80岁了,不要说判刑了,就是把结果告诉他,也能把他吓死。”
1978年夏天,李仲公死于肺炎,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