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历史中,谈论武将排名时有个流传甚广的顺口溜。这个顺口溜提到的武将顺序显然不太准确。小说中,关羽被称为万人敌,张飞能一声怒吼吓退十万敌军,而吕布则被看作是刘备、关羽和张飞三兄弟联手都难以匹敌的强大存在。绝大多数人认为吕布是三国时期最强的武将,这也毫不奇怪。尽管他英年早逝且未上过太多战场,但他短暂的辉煌战绩足以让人瞩目。
然而,在三国史书中,实际上立下最赫赫战功的却是张辽。曹操麾下众多名将如曹操兄弟、夏侯兄弟、于禁、张郃、许褚和典韦等,都是备受称颂的稀世名将。但唯独张辽被选入武庙,成为历史上的独特存在。
的确,论起战斗力,张辽或许并非三国史书中最勇猛无敌的将领,许多善战之将能与他相提并论,甚至像关羽、赵云、孙权等人都能轻松击败他。但小说的刻画方式导致两军交战时,将领决定胜败的情形。然而,真实战争并非如此。在实际战场上,尽管将领也参与战斗,但实际上冲锋在前的永远是士兵。因此,指挥士兵如何作战才是衡量一名将军高低的标准。
因此,当关羽与张辽一起迎战颜良并不意味着关羽单枪匹马对阵颜良。否则,派遣张辽是否有意义呢?事实上,这场战斗是关羽与张辽联手进行的。最终,关羽亲手斩杀了颜良,成为了“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的英勇人物。
而张辽在建安十二年的一次战役中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谋。曹操率军准备征讨柳城的袁尚、袁熙和乌桓,却在白狼山遭遇敌军。曹操所率部队人数稀少,而敌军却是曹军的数倍,士气涣散。但张辽挑起大旗,向曹操保证他能打败乌桓军队,曹操选择相信并将指挥权交给了张辽。张辽在战场上以出色的谋略和决断击溃了乌桓,赢得了“白狼山之战”的重大胜利。这场战斗,曹军仅以数万人击败了乌桓三十万大军,斩杀了乌桓首领蹋顿及其王室十余人,俘虏胡人和汉人达二十万之多。此战后,张辽声名大噪,成为了战功卓著的名将。
此外,在攻打昌豨的战役中,张辽以其深谋远虑和高超指挥艺术成功地诱降了昌豨,避免了曹军继续围困造成的损失。在其他多次战役中,张辽以少胜多、以弱克强,频频创造奇迹。
到了建安二十年,他在合肥一战中更是八百人马横扫孙权的十万大军,几乎将孙权生擒。这样的战绩让张辽声名鹊起,甚至使得东吴再也无人敢与他对抗。这一切都是张辽真实的战功,与小说中的描述相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综合来看,张辽确实是三国时期的一流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