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对联文化由来已久,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对子,传诵至今。但究竟哪一幅对联才是中国的“第一联”,历来是有争论的。有人说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chǎng)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最早的对联,而谭嗣同却提出了质疑,据考证他认为比孟昶早400年前的梁代刘孝绰所作“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才是第一联。争论并未休止过,但推广对联的第一人大家却有共识,他就是“对联天子”朱元璋。
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有一年除夕突然颁布圣旨,要求“公卿士庶家,须加春联一副”。还要求春联必须写在红纸上,并贴在大门外,违命者问罪。圣旨下发后,朱元璋不放心,便偷偷来到民间微服私访。他看到南京城里到处贴着喜庆的大红纸春联,非常高兴。突然,他发现有一家门上光秃秃的,啥也没有。朱元璋很生气,命人进去询问。
原来此处居住着一家农民,其中男主人是一名屠户,屠户不认识字,全家人也都不认识字,已经花钱请了写字先生,可是先生今天太忙,还没写到他家呢。朱元璋闻听,脸色由怒转喜,说:“我给你写一副吧,不要钱。”屠户一听,忙说:“那太好了,可我没有纸墨笔砚啊。”朱元璋笑着说:“别急,我都带着呢。”这皇帝做的也真是称职,家伙很齐全。于是朱元璋命随从铺上红纸,研好墨汁,他当即提笔写道: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朱元璋带着随从走了。第二天,朱元璋又到屠户家,看到大门外还是光秃秃的,非常生气,命人将屠户抓出来审问。原来朱元璋走后,邻居们都说此人气场太强,穿戴非常人可比,与传说中的太祖模样相似,怕就是当今天子。屠户一听春联是皇帝所书,心想这春联得值多少头猪啊,可不能贴出去,就将对联恭敬地摆放在祖宗神位前,并摆上供果、猪头,燃香供在家中。
朱元璋听完屠户的解释,非常高兴,命赏银三十两。从此每逢春节,张贴大红纸对联成为一种习俗,这副对联从1378年,一直沿用到今天2018年,已经有了640年,后来甚至成了屠宰行业的首选门联和行业标杆。而这名屠户自从有了皇帝御笔的对联之后,生意越来越红火,家业也越做越大,但是他经人解释后,谨记这幅对联中的深意,始终靠勤劳工作,不做坑蒙拐骗的事情,不赚昧良心的钱。
自古上行下效,正是朱元璋的大力推广,明代得以出现不少对联大家,其中属解缙最为著名,他的名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不仅脍炙人口,而且还被毛泽东在其名篇《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到了清一代,对联更得到长足发展。而明朝有一上联“闲人免进贤人进”,能对上的人很少,各位有兴趣的可以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