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历来都是享有最高的权力,他们发布政令,决定一切。但在皇帝之下也有不少官职,对整个王朝的发展有着巨大作用,甚至能够对皇权进行制约。
在清朝,就有这样几个官职,他们看起来平平无奇,甚至还是五品以下,却享有举足轻重的权力,甚至连身居高位的二品督抚也大为忌惮。那么,这些官职都是什么?他们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一、十五道掌印监察御史
首先便是以“监察”权力著称的五品官员监察御史,所谓十五道,就是去往十五个省份进行监察。而他们的职能,就是对各省“政务”以及在京的其他官员进行监督。并随时进行上书和弹劾,否则就是渎职的表现。而最初设立此官,就是为了防止朝政腐败的现象出现。
通俗点说,就是从鸡蛋里挑骨头,若是不能从别人的工作中找到点什么,那自己就无法交差。所以为了不让自己的工作“失职”,就必须找出别人“失职”的地方才行。
并且监察御史是可以以下犯上的,只要将弹劾的奏折呈上去,无论官职大小,那必然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辞官”,这个官职可谓是让百官又爱又恨。所以为了防止乌纱帽丢失,官员们只能小心翼翼的做事。
其实从监察御史的工作性质来看,他们弹劾的权力要高很多,甚至超出了自身的官品,那么他们为何会有这么大的权力呢?是因为,在他们的背后,有一个很大的支持者,就是当朝皇帝。
若是某天皇帝有想除掉的官员,那么监察御史这一职位,便可拿来很好的利用,只要让这些御史唱黑脸,递上弹劾奏折,那么皇帝便能合理合法地“裁掉”这一官员。比如康熙时期的纳兰明珠,乾隆时的张廷玉等,都是皇帝亲自授意,然后由御史出面来弹劾的。
可以说,监察御史的存在,可以很好地巩固皇权,对朝臣进行制衡。若不是有皇帝在后面挡着,这些五品小官无论如何也没有勇气,去如此大胆地对各级官员进行指点。
二、六科给事中
六科给事中,同样是一个具有监察能力的官职,是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可监察百官,是在明朝中期设立的。但和监察御史不同的是,六科给事中拥有一项独特的权力,并且这项权力是非常至高无上的,那就是“封驳权”,也就是对皇帝进行监察。那究竟是怎么个监察法呢?
通常情况下,皇帝下达的圣旨,会交由给事中监察,一旦发现什么不妥,或者可能会造成某些后果,给事中就可以有权力驳回。可以说,六科给事中很有力地牵制住了皇权。清代则沿袭了明制,同样设立了六科给事中这一职能,不过在对皇权的监督上,给事中的权力被削弱了不少。
清代的六科给事中,官居正五品,尽管权力不如明代,但监察六部的大权,依然握在手里,重要政务都在六科的监督当中。上至尚书、侍郎,下至主事、司官,都对六科忌惮不已。那么皇帝怎么看待这一官职呢?
其实六科给事中对皇帝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朝中百官治事有了六科的监督,无疑是给皇帝擦亮了眼睛,皇帝可一览朝政,处置百官。尽管这类官员的存在,可能会对皇权有影响,但他们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
不过,到了乾隆中期,随着皇权的加强,这一官职逐渐有溃散之势。各部门都接连脱离了它的监管,以至于六科的权力成为一个空壳,成为了“形同虚设”的存在。直到咸丰末年,此官职正式被废除,历经500年的传承就此终结。
三、各省学政
学政是清朝一个比较特殊的官职,其设置的目的,一来是对王朝的统治进行巩固,二来,则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尤其是科举制度的考察。学政其实并不是什么正式的职官,因为要差遣到各省,所以,品级也是不固定的,差不多五品到七品不等。
并且,想要任职学政,没有点本事也是妄想。首先出身得是进士,其次,都是翰林院或者六部来选择学政人选。来到地方后,学政主要负责各大考试科举,并考察考生的生源,以及考试制度的漏洞等等。除此之外,学政也是有特殊权力的,那就是对地方官员的监督,防止他们贪污腐败。
说起来,纪晓岚和洋务派领袖张之洞,都曾做过学政。张之洞曾在两湖科场监督,在他的监督下,考场取水不私下说话,试卷落字也要重写,总之对于整个考试,张之洞都非常地细心,确保了考场的肃穆庄严。可以说种种细节,都体现着张之洞严谨的治学作风。
学政一般只有三年的任职期,别看时间不长,但这三年,左右整个行省的政教风气,还是绰绰有余的。
四、刑部秋审处郎中
最后一个依旧是五品官员,秋审处郎中。这一官职,可谓是将生杀大权掌握在手,也就是拥有着“判决权”。秋审也是刑部最后的机关,全国各大案件审理完成后,都要交到秋审处来复核,并做最后的定案处理,之后就要呈到皇帝的手里了。
因为关乎人的生死大事,不能马虎,所以对于秋审处郎中的人选,皇帝都是极为重视的,必须要专业素质极强的人才行。并且自乾隆开始,这一官职地位大大提升,甚至高过了侍郎和尚书。
而想要在刑部任职,就必须要将国家律法熟记于心,要清楚各种条目,才能更好地做出判决,最好是有丰富的办案经验。但是清朝时期,刑部堂官不懂法的大有人在,所以这时有着丰富的判决经验的秋审处郎中,就派上了大用场。从而形成了“小官管大官”的局面,谁让人家专业什么都懂呢。
并且,秋审处郎中很容易提拔,在几百个正五品郎中里,含金量最高的,唯有秋审处郎中一个。他们的判决,足以让百官和百姓闻风丧胆。
结语
在清朝,这几个官职都不是级别很高的,但他们却实打实拥有着权力。也正因此,他们和各阶级官员之间产生牵制,使得整个政治生态能够平衡运转,才能保证了清朝的百年长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