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时期,名将王翦在统一六国后选择功成身退而非悄然隐退,这背后有着深刻原因。彼时,秦国功臣中惨烈殒命者随处可见,近乎百分之九十九的将领都处于生死难测之境。而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却成为屈指可数的幸运者。
在春秋战国之时,似乎存在一种不成文的传统,即前代君主在位时立下卓越功勋的臣子,到了下一位君主执政时常常结局悲惨。商鞅在秦孝公时立下非凡功绩,却在秦王当政时被处以车裂之刑。白起屡战屡捷,最终也落得被赐死的下场。吕不韦虽为秦始皇的亲密友人,最终也遭到放逐,只能著书立言。
然而,王翦与王贲却走上了不同之路,他们深知“适时而退”之理。在伐楚失败后,王翦多次以患病为托词拒绝秦始皇的征召。即便秦国内无人能与之相提并论承担此重任,王翦依旧固执地以自身健康状况为由,拒绝参与战事。这一行为在当时引发诸多困惑与疑问,但后来事实证明,王翦的聪慧远超常人。
在王翦再次出山之前,他竟然向秦始皇索要田地,期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产业。秦始皇起初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觉得这不过是微末小事。但王翦坚持不懈,派遣五批使者去讨要赏赐。最终,秦始皇只得赏赐给他许多田宅。这一举动让许多人觉得王翦过于吝啬。然而,王翦解释道:“秦王生性多疑,如今我们倾尽全国之力攻打楚国,国内必然空虚。我向秦王讨要宅田,是为了向他表明我毫无其他企图。”这番话语充分展现了王翦高超的为人处世之法以及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
秦国统一六国后,王翦及其子王贲选择功成身退,他们的智慧与果敢为他们赢得了幸福的晚年。而王翦的孙子王离,在秦二世时期被委以重任,成为北方长城军团的新统帅。然而,命运转折,王离在与项羽的巨鹿之战中战败,被项羽俘虏。
这段历史启迪我们,王翦一族的谋略与计策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他们不仅在战场上建立赫赫战功,更在政治争斗中保全了自己的晚年。王翦的适时而退,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榜样,他们深悉时势,善于应变,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