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刘基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基字伯温,如今我们叫刘伯温顺口了。作为明朝建国的功勋之一,刘伯温有着非常强的实力,他顶级的谋略,为朱元璋能统一天下作出了很大贡献,是明朝的开国元勋。
说起朱元璋,我们对他的印象有许多,他身上的头衔也不少。首先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当皇帝改朝换代的人,他最穷的时候只能乞讨要饭,当和尚度日。但就是这样出生的人,能建立大明朝,身边自然得有不少人帮忙了。
朱元璋在夺取天下的路上,身边强人众多,文有刘伯温汪广洋李善长等,武有徐达常遇春等大批武将,再加上朱元璋知人善任,统御人的能力极强,朱元璋相继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继而北上消灭了腐朽的元朝,创造了中国唯一一个从南向北进行统一的朝代。
朱元璋虽然说是一代有作为的君主,但他身上有一个污点,就是和与大多数帝王有着一样的通病“滥杀功臣”。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自古就有,但明朝开国的功臣大多数都被诛杀,李善长,蓝玉,胡惟庸,汪广洋等明朝元勋,没有一个是好下场的。
如今有人说刘伯温之死也与朱元璋有关,是朱元璋采取了手段杀害了刘伯温,根据相关历史记载,也并没有明确说明刘伯温的死是否与朱元璋有关。那么朱元璋有必要除掉刘伯温吗?答案或许出人意外,刘伯温的死与朱元璋并无关系,朱元璋没有理由,也不会对刘伯温下手,且历史没有朱元璋杀刘伯温的考证。
按照史书记载,刘伯温年老辞官后,在京城居住,因为身体不适发病而死,一共活了64岁。按照明朝初期来看,64岁的年龄已经算比较高了,这也得益于刘伯温虽然跟随朱元璋作战,但并不是武将,身体也应该没有什么大的伤,因此活到了这个岁数。
许多人之所以认为朱元璋杀了刘伯温,还是从下面两件事自己得出的结论。
第一件事:胡惟庸当朝时期探望过刘伯温,在胡惟庸案中,朱元璋给他的罪名中有一个是谋杀刘基。
第二件事:朱元璋诛杀了一大批功臣,刘伯温凭什么能幸免?有人怀疑胡惟庸受朱元璋的指示,才敢杀了刘伯温。
两种说法看似有一点道理,实际上存在不少疑点,或可证明朱元璋并没有杀害刘伯温。
首先就拿胡惟庸杀害了刘伯温来看,当时的背景是胡惟庸位高权重,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而此时的刘伯温已经闲居在家一段时间了。虽然刘伯温与淮西党之间存在着矛盾,但胡惟庸与当时的刘伯温既没有权力之争,又没有私人恩怨。
胡惟庸奉命探望刘伯温,这合乎礼节,既是圣命,自然遵守,他为何趟浑水杀刘伯温,给自己留下把柄呢,这貌似是有违常理了?至于朱元璋后期在给胡惟庸案定罪的时候,说胡惟庸杀害刘基的罪名,只不过是朱元璋给胡惟庸强加的一个罪,能借此机会将胡惟庸一党诛杀罢了。
其次刘伯温很低调,他深知朱元璋的为人,对于权力的把控十分看重。因此在明朝开国封官的时候,刘伯温虽然是朱元璋能建立明朝的支柱之一,但他坚决不要王,不要候,只愿意接受一个伯爵。这在当时的功臣里,刘伯温的授爵是最低的了。
其次,朱元璋的年龄要比刘伯温小17岁,这个年龄差在一般情况下,朱元璋肯定活得比刘伯温要长很多。即使朱元璋担心他的后继之君无法掌控刘伯温,那么也不应该在这么早的时候动手,自己肯定能看住刘伯温的。
纵观朱元璋杀害的功臣,主要原因有两个,如诛杀胡惟庸是因为他们威胁到了皇权,诛杀蓝玉是为后继之君除掉骄兵悍将,不能让后继之君造成局面失控,无法驾驭那批老臣,因此朱元璋才在年老时期大开杀戒,刘伯温两者都不在其中,不会成为朱元璋想要加害的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刘伯温的死是自然死,属于善终。刘伯温的死与胡惟庸无关,更与朱元璋无关。
猜你喜欢:
二战时,苏联女兵为何不穿裤子,却穿短裙上战场?原因很简单
他贪图自己女儿美貌,逼小妾说女儿非亲生,然后强行将女儿纳为妾
她是高考届“首位女状元”,语文仅差1分满分,43年后现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