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毛主席亲自飞到莫斯科,对斯大林进行国事访问。
这是毛主席生平第一次来到苏联,此次出访也将开启、两个世界大国之间的外交往来。
因此斯大林非常重视,对毛主席表示隆重欢迎。
正事谈完闲谈之际,斯大林突然笑着提起一个人:“你们东北有个叫黄逸峰的,你知道吗?这个黄逸峰挺牛的嘛,据说瞧不起我们苏联人。”
毛主席并不认识黄逸峰,但他知道斯大林既然提出来,就是话里有话。
中苏建交之际,中国官员竟然对苏联人发出歧视性言论。
这事儿要是捅出去,必然会对两国关系造成恶劣影响。
那么这个黄逸峰究竟是何许人也?
他到底做了什么,能让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念念不忘呢?
1949年12月16日,毛主席乘坐专机抵达莫斯科,斯大林亲自来到机场,为他准备了隆重的接待仪式。
一见面,斯大林就亲切地握住毛主席的手,称赞他年轻有为,是中国人民的好领袖。
进入会客室,双方随即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磋商和外交谈判。
当时的苏联虽然在二战中遭受重创,但仍是不折不扣的世界霸主。
而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一穷二白非常落后。
在苏联人看来,他们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而我们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跟班而已。
所以在谈判过程中,斯大林的态度一直比较强硬,旁敲侧击地对毛主席施压。
但是毛主席充满外交智慧,总是能够不屈不挠据理力争,将斯大林抛出的难题一一巧妙化解。
慢慢地,斯大林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他意识到这位来自中国的领导人并非等闲之辈,语气上逐渐变得真诚热情起来。
以至于当时苏联方面的会议记录员都感到惊讶。
因为斯大林一向自视甚高,对很多国家的领导人都有些看不起,唯独对毛主席表现出格外的敬重。
国事谈完以后,斯大林为了款待毛主席一行人。
特地准备了丰盛的晚宴,两位大国领袖也难得获得了片刻的闲暇。
开始一边抽着烟喝着茶,一边像老朋友一般闲聊起来,宴会厅充满了欢声笑语,一片其乐融融的气氛。
突然,斯大林话锋一转,冷不丁问了一句:“我记得中国东北有个叫黄逸峰的,不知道毛主席可晓得?”
毛主席摇了摇头,表示自己并不认识。
斯大林不依不饶,话中有话地继续说道:“这个黄逸峰不简单呀,据说瞧不起我们苏联人。”
毛主席虽然不知道斯大林所指何事,但既然他单独提及此人,肯定是非同小可。
况且中苏关系正要迈上正轨之际,斯大林语气很重。
如果真的发生中国官员歧视苏联人的情况,那就不是闹着玩的了。
毛主席是经过大场面的人,他淡定地回答说,回国以后会询问一下,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那么,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黄逸峰究竟是谁呢?
黄逸峰,又名黄承镜。
1906年生于江苏东台,年仅19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我党资历最老的一批老党员。
早年曾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民族危亡关头。
他毅然投笔从戎投身革命,是红军队伍中罕见的“文武将军”;
抗日战争时期,他流亡南洋,在暹罗等地宣传抗日救国和共产主义,先后三次被当地政府逮捕入狱;
周总理单刀赴会深陷虎穴之际,他又挺身而出,挽救了周总理的性命;
新中国成立后,73岁高龄的他宝刀不老,肩负起重建上海社科院的重要任务。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了最后一丝光亮......黄逸峰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堪称那段峥嵘岁月里的一位标杆式人物。
1937年3月21日,上海人民不满北洋军阀的残暴统治,爆发了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
此时的黄逸峰年纪轻轻,就已经是闸北区委委员。
兼任区人民代表会主席,在国民党内部也有一席之地。
怀着一腔报国为民的热血,他毅然投身起义运动,率闸北区的人民群众组成工人纠察队。
为前方的战斗人员提供后勤保障。
有一天,黄逸峰正在执行任务,突然来了一位区委交通员。
让他立即到纠察队总指挥部,有一项重要任务在等着他。
黄逸峰不敢耽搁,立马动身前往总指挥部所在的商务印书馆职工医院。
推门一进去,办公室里有一个儒雅随和的领导,正站在地图前等候。
他就是担任起义总指挥的周恩来同志。
那是黄逸峰第一次见到周总理,在后来的回忆录中他这样写道。
周恩来中等个头、身材较瘦,上身着灰色棉袍。
下身是一尘不染的西装裤子黑皮鞋,脖子上还系着一条灰色围巾。
看上去颇具长者风范,乍一看就像是一位大学教授。
当时周恩来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地图看,听到敲门声随即回过头来,向黄逸峰布置了一项重要任务。
原来,起义军连战连捷,刚刚攻占了第五区警察署。
为了便于指挥战斗,需要在闸北设立一个前线指挥所。
因为黄逸峰对闸北的情况非常熟悉,所以周总理委派他担任联络员。
年仅31岁的黄逸峰当场表示同意,接下了这项光荣的任务。
此后,黄逸峰俨然成为周恩来的战场参谋,前线出现新的敌情。
他总会第一时间来报,有时也会跟随周恩来,亲赴前线视察。
北洋军阀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上海北站。
同时也是人流量最大、信息进出最频繁的交通要道。
所以北站四周遍及大量守军火力,每一栋房屋的屋顶上都架设着重机枪阵地。
每一条街道岔口都停驻着白俄雇佣军的装甲火车,是最难攻克的敌军老巢。
周总理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强攻势必伤亡太大,决定采取步步为营、节节蚕食的稳妥战法。
在敌我之间设下三道防御工事,慢慢抵近敌人的防御圈。
白俄雇佣军察觉到不对,在日落时分突然开火,重机枪的轰鸣声瞬间响彻整个宝山路。
甚至东侧的一些居民楼、被流弹击中后燃起大火。
周恩来亲临战场,一面加强前线的火力配备。
一面组织民兵扑灭火情、抢救物资,让上海的老百姓深受感动。
第二天,居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将家里的桌椅、麻袋、木头等物资捐献出来,盼望起义军早奏凯旋。
周恩来非常高兴,亲自跑到大院里一起扛木头。
狡猾的北洋军队趁机偷袭,一颗炮弹险些砸在周恩来身上。
还好他听到声响迅速卧倒,才躲过了一劫,但爆炸飞溅的泥土洒得到处都是,周恩来站起来已是灰头土脸。
黄逸峰心有余悸,担忧周恩来的安危,劝他身为总指挥。
不应该亲身试险,到这么危险的地方来。
周恩来若无其事地说,总指挥也要战斗,你们在这里不也是一样危险吗?
黄逸峰和战士们听了深受鼓舞,心里暗暗发誓。
绝不能辜负周恩来同志和老百姓的期望,争取早日消灭军阀势力。
最后的大决战很快来临,敌方总指挥自知大势已去。
早已逃得不见踪影,白俄雇佣军也无心恋战。
一个个乔装打扮逃入租界,来不及逃跑的,只能举起白旗乖乖投降。
通过起义军和上海人民的同心协力,敌人的最后一座堡垒——上海北站终于被攻克。
殷红的旗帜插上了屋顶,宣告着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大获全胜。
每个上海人民的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心底的笑容。
然而蒋介石贼心不死,妄图夺取起义军千辛万苦得来的胜利果实。
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假惺惺地给周恩来送来一封信。
邀请他亲自到第二师师部,说是有重要问题找他商量。
任何一个明眼人都清楚,这是蒋介石精心安排的一场鸿门宴。
周恩来如果中计前往,很可能有去无回,所以大家都劝他不要上当。
但是周恩来心系百姓,还是决定单刀赴会。
他对大家说,“我知道这是一个圈套,但同时也可能是国共双方解决危机的一次契机。
如果能够不动刀兵谈判解决,对老百姓来说是最好的结果。
所以就算有些危险,我也必须要去。”
国军第二师司令部、设在宝山路的天主教堂。
果不其然,周恩来等人一进门,就遭到对方的扣押。黄逸峰闻讯心急如焚。
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将一把手枪揣进怀里,联络26路军党代表赵舒。
展开了一场深入虎穴的营救计划。
黄逸峰进门时,看到屋里的桌椅板凳七倒八歪。
茶杯花瓶的碎片散落一地,显然刚刚爆发过激烈的争执。
周恩来虽然势单力孤,但他毫无惧色。
义正辞严地对二师师长斯烈发出谴责:
“亏你还自称是总理的信徒,你们这样公然背叛革命,这就是总理教你们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吗?
你们为了一己私利,致人民于不顾,早晚会遭报应的!”
斯烈奉命行事不懂政治,像个犯了错的小孩一样,一脸羞愧地坐在椅子上听训话。
黄逸峰见此情形,这才放下悬着的心,来到周恩来身边守护。
随行的赵舒也趁机劝说,斯烈最终改变主意。
表示今晚只是一场误会,将周恩来等人完好无损地放了回来。
黄逸峰不顾个人安危,救周恩来虎口脱险,为我党的革命事业立下奇功。
事情传到中央,总书记陈独秀专门接见并夸赞了他。
抗战胜利后,黄逸峰历任中共交通处处长、东北铁路局副局长、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司令员等职,在职期间接管东北铁路。
在保障后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又被任命为铁路学院院长,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铁路人才。
三大战役期间,国军的飞机大炮在东北上空肆虐,黄逸峰生死置之度外。
亲率铁道纵队抢修铁路桥梁,为东北的胜利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有趣的是,斯大林所说的歧视风波,也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为了支援中国的解放事业,苏联曾派出一批铁路专家,对东北境内遭到损坏的铁路进行修复和援建。
但个别苏联人缺乏教养,说起话来骄横跋扈,甚至以救世主的姿态自居。
铁路局的很多同志不愿闹事,往往会选择退让。
但黄逸峰身为副局长,不会由着苏联人胡作非为。
虽然中苏互助关系友好,苏联的科学技术也很先进,对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但中国人的尊严,绝对不容任何人侮辱。
有一次,有个苏联小伙在大庭广众之下,仗着酒醉公然调戏中国姑娘,这一幕刚好被黄逸峰撞见了,遭到了一场痛骂。
黄逸峰一贯直来直去,讲话声音还特别洪亮。
所以在场所有人听见了,齐刷刷地朝这边望过来,小伙子当众出丑很是尴尬。
结果这人还是个官二代,自己犯了错不道歉不说,回国后反倒恶人先告状。
跑到斯大林面前参了一本,一通添油加醋地描述,竟谎称“中国人瞧不起苏联人”。
斯大林自视甚高,苏联也是个民族荣誉感很强的国家,肯定受不了被别人看不起。
所以斯大林才会在跟毛主席会面的时候,专门提及这件事。
毛主席回国后,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调查清楚,特地打电话跟斯大林解释了一番。
毛主席一向强调立场原则性,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中国不会包庇自己的党员,但也绝不会放弃正义,闭着眼睛向苏联妥协。
斯大林得知真相以后气得够呛,最后把那小子狠狠整治了一通。
黄逸峰敢作敢当,给斯大林留下了深刻印象。
无意中改变了他对中国人的看法,也成为中苏顺利开展合作的一段小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