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毛主席访问苏联,斯大林当面告状:你手下有个人挺牛的嘛
迪丽瓦拉
2025-08-05 12:35:18
0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毛主席亲自飞到莫斯科,对斯大林进行国事访问。

这是毛主席生平第一次来到苏联,此次出访也将开启、两个世界大国之间的外交往来。

因此斯大林非常重视,对毛主席表示隆重欢迎。

正事谈完闲谈之际,斯大林突然笑着提起一个人:“你们东北有个叫黄逸峰的,你知道吗?这个黄逸峰挺牛的嘛,据说瞧不起我们苏联人。”

毛主席并不认识黄逸峰,但他知道斯大林既然提出来,就是话里有话。

中苏建交之际,中国官员竟然对苏联人发出歧视性言论。

这事儿要是捅出去,必然会对两国关系造成恶劣影响。

那么这个黄逸峰究竟是何许人也?

他到底做了什么,能让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念念不忘呢?

1949年12月16日,毛主席乘坐专机抵达莫斯科,斯大林亲自来到机场,为他准备了隆重的接待仪式。

一见面,斯大林就亲切地握住毛主席的手,称赞他年轻有为,是中国人民的好领袖。

进入会客室,双方随即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磋商和外交谈判。

当时的苏联虽然在二战中遭受重创,但仍是不折不扣的世界霸主。

而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一穷二白非常落后。

在苏联人看来,他们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而我们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跟班而已。

所以在谈判过程中,斯大林的态度一直比较强硬,旁敲侧击地对毛主席施压。

但是毛主席充满外交智慧,总是能够不屈不挠据理力争,将斯大林抛出的难题一一巧妙化解。

慢慢地,斯大林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他意识到这位来自中国的领导人并非等闲之辈,语气上逐渐变得真诚热情起来。

以至于当时苏联方面的会议记录员都感到惊讶。

因为斯大林一向自视甚高,对很多国家的领导人都有些看不起,唯独对毛主席表现出格外的敬重。

国事谈完以后,斯大林为了款待毛主席一行人。

特地准备了丰盛的晚宴,两位大国领袖也难得获得了片刻的闲暇。

开始一边抽着烟喝着茶,一边像老朋友一般闲聊起来,宴会厅充满了欢声笑语,一片其乐融融的气氛。

突然,斯大林话锋一转,冷不丁问了一句:“我记得中国东北有个叫黄逸峰的,不知道毛主席可晓得?”

毛主席摇了摇头,表示自己并不认识。

斯大林不依不饶,话中有话地继续说道:“这个黄逸峰不简单呀,据说瞧不起我们苏联人。”

毛主席虽然不知道斯大林所指何事,但既然他单独提及此人,肯定是非同小可。

况且中苏关系正要迈上正轨之际,斯大林语气很重。

如果真的发生中国官员歧视苏联人的情况,那就不是闹着玩的了。

毛主席是经过大场面的人,他淡定地回答说,回国以后会询问一下,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那么,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黄逸峰究竟是谁呢?

黄逸峰,又名黄承镜。

1906年生于江苏东台,年仅19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我党资历最老的一批老党员。

早年曾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民族危亡关头。

他毅然投笔从戎投身革命,是红军队伍中罕见的“文武将军”;

抗日战争时期,他流亡南洋,在暹罗等地宣传抗日救国和共产主义,先后三次被当地政府逮捕入狱;

周总理单刀赴会深陷虎穴之际,他又挺身而出,挽救了周总理的性命;

新中国成立后,73岁高龄的他宝刀不老,肩负起重建上海社科院的重要任务。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了最后一丝光亮......黄逸峰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堪称那段峥嵘岁月里的一位标杆式人物。

1937年3月21日,上海人民不满北洋军阀的残暴统治,爆发了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

此时的黄逸峰年纪轻轻,就已经是闸北区委委员。

兼任区人民代表会主席,在国民党内部也有一席之地。

怀着一腔报国为民的热血,他毅然投身起义运动,率闸北区的人民群众组成工人纠察队。

为前方的战斗人员提供后勤保障。

有一天,黄逸峰正在执行任务,突然来了一位区委交通员。

让他立即到纠察队总指挥部,有一项重要任务在等着他。

黄逸峰不敢耽搁,立马动身前往总指挥部所在的商务印书馆职工医院。

推门一进去,办公室里有一个儒雅随和的领导,正站在地图前等候。

他就是担任起义总指挥的周恩来同志。

那是黄逸峰第一次见到周总理,在后来的回忆录中他这样写道。

周恩来中等个头、身材较瘦,上身着灰色棉袍。

下身是一尘不染的西装裤子黑皮鞋,脖子上还系着一条灰色围巾。

看上去颇具长者风范,乍一看就像是一位大学教授。

当时周恩来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地图看,听到敲门声随即回过头来,向黄逸峰布置了一项重要任务。

原来,起义军连战连捷,刚刚攻占了第五区警察署。

为了便于指挥战斗,需要在闸北设立一个前线指挥所。

因为黄逸峰对闸北的情况非常熟悉,所以周总理委派他担任联络员。

年仅31岁的黄逸峰当场表示同意,接下了这项光荣的任务。

此后,黄逸峰俨然成为周恩来的战场参谋,前线出现新的敌情。

他总会第一时间来报,有时也会跟随周恩来,亲赴前线视察。

北洋军阀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上海北站。

同时也是人流量最大、信息进出最频繁的交通要道。

所以北站四周遍及大量守军火力,每一栋房屋的屋顶上都架设着重机枪阵地。

每一条街道岔口都停驻着白俄雇佣军的装甲火车,是最难攻克的敌军老巢。

周总理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强攻势必伤亡太大,决定采取步步为营、节节蚕食的稳妥战法。

在敌我之间设下三道防御工事,慢慢抵近敌人的防御圈。

白俄雇佣军察觉到不对,在日落时分突然开火,重机枪的轰鸣声瞬间响彻整个宝山路。

甚至东侧的一些居民楼、被流弹击中后燃起大火。

周恩来亲临战场,一面加强前线的火力配备。

一面组织民兵扑灭火情、抢救物资,让上海的老百姓深受感动。

第二天,居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将家里的桌椅、麻袋、木头等物资捐献出来,盼望起义军早奏凯旋。

周恩来非常高兴,亲自跑到大院里一起扛木头。

狡猾的北洋军队趁机偷袭,一颗炮弹险些砸在周恩来身上。

还好他听到声响迅速卧倒,才躲过了一劫,但爆炸飞溅的泥土洒得到处都是,周恩来站起来已是灰头土脸。

黄逸峰心有余悸,担忧周恩来的安危,劝他身为总指挥。

不应该亲身试险,到这么危险的地方来。

周恩来若无其事地说,总指挥也要战斗,你们在这里不也是一样危险吗?

黄逸峰和战士们听了深受鼓舞,心里暗暗发誓。

绝不能辜负周恩来同志和老百姓的期望,争取早日消灭军阀势力。

最后的大决战很快来临,敌方总指挥自知大势已去。

早已逃得不见踪影,白俄雇佣军也无心恋战。

一个个乔装打扮逃入租界,来不及逃跑的,只能举起白旗乖乖投降。

通过起义军和上海人民的同心协力,敌人的最后一座堡垒——上海北站终于被攻克。

殷红的旗帜插上了屋顶,宣告着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大获全胜。

每个上海人民的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心底的笑容。

然而蒋介石贼心不死,妄图夺取起义军千辛万苦得来的胜利果实。

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假惺惺地给周恩来送来一封信。

邀请他亲自到第二师师部,说是有重要问题找他商量。

任何一个明眼人都清楚,这是蒋介石精心安排的一场鸿门宴。

周恩来如果中计前往,很可能有去无回,所以大家都劝他不要上当。

但是周恩来心系百姓,还是决定单刀赴会。

他对大家说,“我知道这是一个圈套,但同时也可能是国共双方解决危机的一次契机。

如果能够不动刀兵谈判解决,对老百姓来说是最好的结果。

所以就算有些危险,我也必须要去。”

国军第二师司令部、设在宝山路的天主教堂。

果不其然,周恩来等人一进门,就遭到对方的扣押。黄逸峰闻讯心急如焚。

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将一把手枪揣进怀里,联络26路军党代表赵舒。

展开了一场深入虎穴的营救计划。

黄逸峰进门时,看到屋里的桌椅板凳七倒八歪。

茶杯花瓶的碎片散落一地,显然刚刚爆发过激烈的争执。

周恩来虽然势单力孤,但他毫无惧色。

义正辞严地对二师师长斯烈发出谴责:

“亏你还自称是总理的信徒,你们这样公然背叛革命,这就是总理教你们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吗?

你们为了一己私利,致人民于不顾,早晚会遭报应的!”

斯烈奉命行事不懂政治,像个犯了错的小孩一样,一脸羞愧地坐在椅子上听训话。

黄逸峰见此情形,这才放下悬着的心,来到周恩来身边守护。

随行的赵舒也趁机劝说,斯烈最终改变主意。

表示今晚只是一场误会,将周恩来等人完好无损地放了回来。

黄逸峰不顾个人安危,救周恩来虎口脱险,为我党的革命事业立下奇功。

事情传到中央,总书记陈独秀专门接见并夸赞了他。

抗战胜利后,黄逸峰历任中共交通处处长、东北铁路局副局长、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司令员等职,在职期间接管东北铁路。

在保障后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又被任命为铁路学院院长,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铁路人才。

三大战役期间,国军的飞机大炮在东北上空肆虐,黄逸峰生死置之度外。

亲率铁道纵队抢修铁路桥梁,为东北的胜利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有趣的是,斯大林所说的歧视风波,也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为了支援中国的解放事业,苏联曾派出一批铁路专家,对东北境内遭到损坏的铁路进行修复和援建。

但个别苏联人缺乏教养,说起话来骄横跋扈,甚至以救世主的姿态自居。

铁路局的很多同志不愿闹事,往往会选择退让。

但黄逸峰身为副局长,不会由着苏联人胡作非为。

虽然中苏互助关系友好,苏联的科学技术也很先进,对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但中国人的尊严,绝对不容任何人侮辱。

有一次,有个苏联小伙在大庭广众之下,仗着酒醉公然调戏中国姑娘,这一幕刚好被黄逸峰撞见了,遭到了一场痛骂。

黄逸峰一贯直来直去,讲话声音还特别洪亮。

所以在场所有人听见了,齐刷刷地朝这边望过来,小伙子当众出丑很是尴尬。

结果这人还是个官二代,自己犯了错不道歉不说,回国后反倒恶人先告状。

跑到斯大林面前参了一本,一通添油加醋地描述,竟谎称“中国人瞧不起苏联人”。

斯大林自视甚高,苏联也是个民族荣誉感很强的国家,肯定受不了被别人看不起。

所以斯大林才会在跟毛主席会面的时候,专门提及这件事。

毛主席回国后,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调查清楚,特地打电话跟斯大林解释了一番。

毛主席一向强调立场原则性,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中国不会包庇自己的党员,但也绝不会放弃正义,闭着眼睛向苏联妥协。

斯大林得知真相以后气得够呛,最后把那小子狠狠整治了一通。

黄逸峰敢作敢当,给斯大林留下了深刻印象。

无意中改变了他对中国人的看法,也成为中苏顺利开展合作的一段小插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与... 与庞统齐名的谋臣,却被诸葛亮废为平民,诸葛亮死后他为何大哭? 导语:常言道,祸从口出。因此我们说话的...
原创 商... 妇好,这位商王武丁的伴侣,不仅是宫廷深处温婉的王后,更是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女性军事统帅,她的名字在...
原创 埃... 埃文凯尔想把国礼瓷送给中国的博物馆 他表示收到很多来自中国人民的珍贵礼物,所以想开一家自己的博物馆来...
原创 彭...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辉煌而又悲壮的篇章。1934年,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经过两年的艰难跋涉,最终...
原创 明... 明朝的鼎盛疆域和清朝的鼎盛疆域哪个地缘优势更大? 1.明朝最北边到达了勒拿河地区,比清朝还更靠北,然...
原创 清... 文/一锅烩菜 编辑/一锅烩菜 一、引言 A.研究背景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官服不仅是一...
原创 宇...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英年早逝的皇帝,其中还不乏一些雄才大略的人,他们能力非凡,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后...
原创 韩... 韩国灭亡,史记用了二十五个字: 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为什...
原创 日... 1940年3月底,也就是杨靖宇将军牺牲的一个月后,伪满日文《协和》杂志奉命召开了“讨伐杨靖宇座谈会”...
绿眼线,黑眼珠,雄安发现两只罕... 本报记者韩梅 记者日前从雄安新区获悉,在新落成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学重点实验室和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
中国国家博物馆:用文物讲好文化... 110多年历史,143万件藏品,中国国家博物馆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为国...
原创 知... 顾廷烨在朝廷安定后,就被皇上派去蜀地做了封疆大吏。当时朝廷有规定,大将去地方,需得家里妻小留在京城。...
原创 他... 一个英雄辈出时代,一个令人热血沸腾时代,这片古老土地上,谋略与武力交织,忠诚与背叛交错,谱写一曲曲荡...
原创 和... 王朝末年,皇家人物的归宿总是非常凄惨。 法国的路易皇帝、俄国的沙皇,不是被拉上断头台,就是死于地下室...
原创 八... 八路军3个团,打千人伪军用了8天,曾思玉气恼:真丢人! 1946年9月,冀鲁豫军区第8军分区在滑县展...
原创 世... 世界历史虚构的4大谎言,不要再信以为真了,免得惹人笑话 世界历史几千年,其中发生了许多至今都无法解释...
原创 粟... 当粟裕得知“皖南事变”之后,恨恨地自言自语:“对顽固派绝不能一味妥协,只能有理、有利、有节地打!血债...
原创 彭... 1955年9月,北京,共和国元帅授衔仪式上。彭德怀身着元帅服,神情肃穆。这位新中国的第二号元帅,抗美...
原创 什... 九锡者: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见《礼记》。 车马:指大辂,...
原创 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毛主席点名要你当大使,你敢说不?这事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