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是东汉末年一位真正忠君爱民的义士和大将。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五点:
第一、智勇少年,路见不平,挺身而出为民除害;为官一任,善待百姓,结交侠士。
孙坚十七岁的时候,曾经跟着他父亲乘船到了钱塘,正巧当时有个叫胡玉的海盗抢劫了过往商人的财物,正在岸上与众兄弟分赃。岸上来往的行人听闻后不敢前行,过往船只也都不敢往前。孙坚得知,对他父亲说:“此贼可击,请讨之。”可是他父亲却认为贼势之大不是他一个毛头小孩所能对付的。
然而孙坚意欲为民除害,他不听父亲的劝阻,提起大刀,迈开大步威风凛凛地向胡玉等人走去,边走边用手左右指挥。胡玉等海盗看见孙坚走来,其架势好似官员派兵来围剿他们,于是个个惊慌失措,遂扔掉财物,四处逃散。孙坚见机追杀,斩得一人而归,看得他的父亲是目瞪口呆。这事发生后,孙坚智勇双全的名声立即传出,郡府里因此召他代理校尉之职。
后来孙坚历任三县县丞。孙坚当县丞之时,亲近百姓,因此在官吏百姓中德高望重,人们均顺服于他。孙坚也因这贤名结交了许多名人侠士,为以后的孙氏江东打下人脉的基础。
正所谓:
“风流甘落他人后,智勇遥凌壮士前。”
第二、国难当头,他义不容辞参加平叛戡乱,上阵杀敌总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
黄巾起义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而孙坚,甚至是他一家的命运都在这其中被改变了。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黄巾之乱起,孙坚立即在家乡招募将士一千人,赶赴前线参战。战斗中,孙坚常将生死置之度外,单身直入敌境,有一次他乘胜追击敌人时,不小心摔下战马受伤。幸运的是战马自己跑回军营,士兵跟着战马而走,才救回孙坚。孙坚英勇如此。后孙坚在宛城大破黄巾军,被朝廷封为别部司马。
孙坚当时只是一个县丞,也是文官,按说是没有责任主动带兵到前线参战的。但是,为了保国安民,孙坚“忠壮之烈”的天性使然,他感觉救国赴难自己义不容辞。
第三、讨伐董卓,他奋勇当先,打得董卓心胆俱裂,主动向他求和。
董卓进京以后,倒行逆施,残民以逞,并多次杀害反对他的文武官员。京城洛阳被董卓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难。”
曹操发起讨伐董卓的斗争,联合了十八路诸侯组成联军讨伐董卓。孙坚积极参加,并担任了讨伐董卓的先锋。
孙坚所率部队作战勇敢,所向披靡,大破董卓先头部队,并斩杀董卓手下大将华雄。董卓无计可施,只好向他求和。
第四、不为高官厚禄所动,一心一意为国锄奸。
孙坚斩华雄,败胡轸(董卓手下大将),名震寰宇。
董卓提出跟孙坚结亲,让孙坚报出孙氏家族年轻有为者,并承诺保举他们全部担任刺史和郡守。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孙坚义正词严予以拒绝,说道:
“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显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矛盾杂多,道德风尚江河日下。孙坚却能够为了救民于水火之中而跟执掌朝政的董卓势不两立。其实,当时的讨董联军中的各路诸侯,有几个能真心实意为了匡扶正义的?哪个不是为了自己的飞黄腾达,或者不是为了浑水摸鱼分一杯羹的?
其实,选择董卓,孙坚家族可以一夜之间鸡犬升天;对抗董卓,则福祸难料,而且必须做好长期艰苦斗争的准备……
孙坚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董卓,由此可见他的正直和忠勇。
董卓迁都,只有曹操主张追赶(孙坚已经进了洛阳),其他各路诸侯个个都忙着考虑自己如何多分“胜利”的果实。
这正是: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毋庸置疑,孙坚是当时最坚定的反董义士,是乱世之中最大的忠臣。
王夫之曾经评价讨伐董卓时孙坚和曹操的贡献和作用,这样说道:
“故天下皆举兵向卓,而能以躯命与卓争生死者,孙坚而已矣。其次则曹操而已矣。”
第五、真情流露,显示出孙坚的为国为民之心确凿无疑而不是虚伪做作的。
孙坚克服了袁术不给粮草的困难和董卓以高官厚禄的诱惑,依然率军挺进洛阳。
孙坚逼近洛阳,既然他不能为利益所诱,董卓也只好亲自带兵迎战。于是,两军对战于洛阳诸帝陵间,最终董卓不敌孙坚的勇猛,败退渑池(今属河南),留下吕布停驻洛阳掩护撤退。孙坚乘胜追击,直入洛阳,大败吕布,吕布逃走,将一座洛阳空城留给了孙坚。
此时为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二月。
孙坚一入洛阳,见洛阳成了一片废墟,到处是大火燃烧后的灰烬。孙坚不由得惆怅不已,潸然泪下,于是命令部队清扫汉室宗庙,修复园陵,用太牢之礼祭祀。正所谓: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代英雄冲锋陷阵,兵败受伤尚且不哭,此时竟然为了京城的残破而伤心流泪,可见在这个人人争霸的时代里,孙坚对汉朝仍然保持着无与伦比的忠心。
孙坚斩华雄,败胡轸,更是打败了董卓和吕布(《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实际是侵占了孙坚的功绩)。请问,东汉末年谁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所以说,孙坚才是东汉末年的第一猛将。
孙坚跟董卓并没有私仇,之所以不共戴天,完全是为了护国救民;而单枪匹马击杀盗贼,更不是为了谋取私利……在那个群魔乱舞的动乱年代,谁能像孙坚这样做到一心为国,为民流泪?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这样评价李陵: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笔者认为,用这句话来评价孙坚更是恰如其分。因为,李陵的作为似乎很难证实;而孙坚的成就却件件有案可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