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7年,一篇《出师表》感动了蜀汉统治者刘禅,在慷慨陈述了先祖创业艰辛,帝业未成初心不忘的核心理念后之后,诸葛亮举蜀中精锐挥师北上,初期表面上看是顺利,背后暗藏很多不稳定的因素。计划赶不上变化,战略战术上受制于种种客观因素。陈寿评价诸葛亮在北伐中的表现,用四个字概括“奇谋为短。”
蜀汉地理交通制约战略成果巩固和战术时机的把握
北伐进军祁山初期顺利异常,连诸葛亮都感到意外,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直接投降,直接威胁到曹魏西部的安全,导致
魏明帝曹睿都想要迁都避祸。战果迅速扩大,兵锋直逼洛阳,就在此时诸葛亮开始犹豫不前,正是如此曹魏方面有了足够反应的时间,及时做出调整,曹睿亲自坐镇长安,同时派出张郃、曹真出兵阻挡蜀军主力。
从汉中至关中一带,秦岭横贯其中,蜀国只要控制其中的几个要地,便可以据险自守,同样的优势也带来了相对应的弊端,交通阻隔,消息闭塞。通往蜀中唯有栈道可行,驻守于此的蜀军往往因此粮草不济,兵源不足。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距刘备夷陵之战只过去6年时间,曹魏方面认为蜀国新败,元气大伤需休养生息,因此放松对蜀汉的警惕,将战略重心放在对孙吴方面。曹魏留在关中地区兵力不多主将也多是平庸之辈,驻军也只控制几个主要的交通战略要地。
当诸葛亮顺利拿下陇西三郡,面对前方敌情不详,因此未敢轻易冒进,失去绝佳的战机(
二战敦刻尔克大撤退与此情形颇为相似
)。究其根源在于消息不畅通,蜀军不知曹魏关中驻军的虚实,拿下陇西三郡的时候也没经过什么像样的大战,才会有所迟疑,不能当机立断,这也体现了诸葛亮在用兵方面是非常谨慎,毕竟蜀国的人口有限,夷陵之战对蜀国的影响深远。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对其评价是:“亮虑多绝少。”
同时蜀汉缺少将才,夷陵之战,蜀国损失了很多能领兵作战的将领,加之益州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因素限制了人口向巴蜀的流动,益州本土人口偏安一隅的思想固化,同刘备带来的外来人口思想上是存在冲突,相比较曹魏地广人多,文武官员人才济济,通过曹氏三代人的经营,统治根基稳固。曹魏与蜀汉争夺汉中失利之后,便将防线稳定在关中一带,对秦岭的崇山峻岭毫不纠缠。诸葛亮北伐受制于秦岭,想要突破曹魏控制的陇右、关中地区必,必劳师远行,蜀军在山谷中行军,形成蜿蜒地长龙,容易被曹魏边防哨探发现,曹魏只需扣关自守,以逸待劳,待援军杀到,截断蜀军退路。秦岭作为天然的屏障对双方都有优劣,并不倾向于任何一方。
蜀汉的综合实力是制约北伐的根本因素
蜀汉的国力无法支撑北伐的后续发展,诸葛亮心里也非常清楚,一次北伐倾举国之力,全国上下都在为北伐做准备。为了巩固仅有一点的战果,后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运输粮草辎重,国内还需不断为北伐提供兵源,经济的发展也受到制约。
北伐初期,蜀汉名将魏延曾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自己
先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到达
长安
城下,一举拿下长安,再让诸葛亮率领大军从斜谷赶到长安支援。但是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凶险并且难以成功,所以没有采纳,而是使用步步为营逐渐蚕食的方式,不断削弱魏国军事
抵抗力
,破坏政权稳定性,为
蜀军
创造有利的军事态势。毕竟魏延的设想就好比买彩票一样,是低概率事件,作为“穷人”的蜀汉,面对财大气粗的曹魏,粮草和北伐的兵力有限,加之魏延从子午谷进兵,一旦被沿途曹魏哨兵发现便功亏一篑(
黑水峪之战,高迎祥就是很好的例子
)。
设想一下,就算拿下长安,进而控制关中地区,面对曹魏军队的反攻,离开本土作战的蜀军,补给和兵源困难,根本无力据守。
说到底诸葛亮的北伐是一场持久战,实际上就是同曹魏拼国家综合实力(
十年中越边境战争也是个很好的例子
)。长期的作战不断消耗蜀国的财力和人力,国家综合实力不断下降,国内矛盾日益明显。相对而言曹魏国内政治稳定,经济不断发展,已今非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