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种说法流传甚广,大意是宋朝以前中原王朝能吊打周边胡族,靠的就是强大的骑兵;
而宋朝以后中原王朝被北方民族吊打,也是因为骑兵不行,只能被动挨打。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骑兵不行就打不赢野战。
对于这个观点,本人只能说部分正确,但“骑兵不行”这个锅,宋明等王朝真不能背,至少在宋朝以前,中原王朝一直很会玩骑兵。
首先,“宋朝以前中原王朝靠强大骑兵吊打周边胡族”这个说法,就值得商榷。
骑兵并非古代中原王朝的专利,更非周边胡族不可战胜的存在。
比如西晋时期的名将马隆,就靠三千步兵大破数万羌族骑兵,在西北边陲杀出一片天地,
令“
凉州自隆后,风俗陵迟,渐染胡风,礼义之教,亦日颓替
”,可见骑兵并非不可战胜。
唐朝初年的名将苏定方,也是靠步兵大破东突厥,其先在曳咥河(今蒙古国境内之克鲁伦河)大破东突厥颉利可汗的十万大军,
又在阴山之战中以唐军及回纥兵一万余人,大破东突厥八万大军(一说十万),生擒颉利可汗,
“可汗乘千里马先走,定方追及之,大战,杀其部众八百人,可汗既走投灵州”
这两场战役,唐军都是步兵为主,却将拥有大量骑兵的东突厥军打得落花流水。
“宋朝以后中原王朝被北方民族吊打,因为骑兵不行”这个说法,也过于绝对。
诚然,宋朝在对外战争中表现不佳,尤其是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往往处于下风。
但这并不能简单归结为“骑兵不行”。
事实上,宋朝在华北地区搞马政改革,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养马,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原因并非宋朝人不会养马,而是他们违背了经济规律和人性。
长城以北地区虽然适合游牧,但中原地区同样适合养马。
汉朝能在西北边郡养出数十万匹战马,唐朝能在陇右、河西等地养出大量良马,为何宋朝就做不到?
问题出在人身上。
很多人认为游牧民族天生就会骑马打仗,其实这是个误区。
并非所有游牧民族都有大量骑兵,比如契丹人就有相当规模的步兵,
“契丹步兵,其制甚精,每正军一名,马三匹,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
而且契丹步兵的战斗力并不弱,
“其战,则骑兵为前锋,后则步兵,而北戎(指契丹)乃以步兵当前锋,骑兵殿后”
与契丹人同源的奚人,更是以步军精锐著称,
“奚车,其人善造车……兼用步卒,而车为先锋”。
在君子馆之战中,辽军就是靠精锐的步兵大破宋军,
“是役也,诸将及战死士卒籍于莫、易间者凡数万,广信、遂城二军几没,大寒,冻死者满野”
可见宋军之弱,并非仅仅因为骑兵不如人。
游牧民族养马主要是为了作战、保卫家园或劫掠财货及逃命,他们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骑射技艺自然精湛。
而中原农夫要想在骑射上与游牧民族一争高下,显然不太现实。
这并不意味着中原骑兵就不行。
因为骑兵的战斗力并非仅仅取决于骑射技艺,还包括战术运用、武器装备、士气斗志等多方面因素。
早在西汉时期,名将陈汤就提出了“一汉当五胡”的观点。
他认为汉军与胡军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装备差距。
当时匈奴等游牧民族的骑兵发展已经相当成熟,而汉军骑兵尚处于起步阶段。
为了弥补这一差距,汉军采取了两种解决方案:一是骑马步兵;二是“突骑”。
所谓骑马步兵,顾名思义就是骑着马作战的步兵。
这一战术并非汉军独创,匈奴等游牧民族也常用此战术。
但汉军将其发扬光大,并融入了中原步兵的技战术特点。
比如霍去病远征匈奴时,就曾采用过这一战术,
“辎重人众摄詟者弗取……取食于敌,逴行殊远而粮不绝,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
霍去病舍弃辎重,轻装简行,以高速机动和突然袭击的战术打击匈奴。
当遇到敌军时,他并不急于冲锋陷阵,而是先让骑兵下马化身为步兵结阵而战。
这种战术既保留了骑兵的机动性优势,又发挥了步兵的稳固性特点,使得汉军在野战中屡创佳绩。
而“突骑”则是汉军骑兵中的精锐力量,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专门负责冲锋陷阵和突袭敌军。
突骑的出现标志着汉军骑兵开始走向成熟和专业化。
与骑马步兵相比,突骑更注重冲击力和杀伤力,他们通常身披铁甲、手持长矛或环首刀等重型武器,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比如东汉时期的幽州突骑和并州突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刘)秀至蓟,以(王)霸为军市令,使领骑兵。及王郎起,光武在蓟,郎移檄购光武十万户……遂与骠骑大将军杜茂、信都太守任光等将兵而南,大破王郎军,定河北”。
在这场战役中,幽州突骑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凭借强大的冲击力和杀伤力迅速击溃了敌军防线,为光武帝刘秀平定河北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游牧民族相比,中原士兵在身体素质和骑射技艺上可能有所欠缺,但他们在纪律性、组织性和意志力方面却具有明显优势。
这使得中原骑兵在面对强敌时能够保持冷静和坚定,从而发挥出更强大的战斗力。
宋朝以前中原王朝一直很会玩骑兵,并非“骑兵不行”。
而宋朝以后中原王朝在对外战争中表现不佳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归结为“骑兵不行”。
在任何时期和任何地域的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都是人而非物。
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和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