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这位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改革家。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和欧阳修、苏轼并驾齐驱。但是王安石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他那一场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因为固执己见,一心求变,成为了众矢之的,一直到清代,王安石都被称为“聚敛之臣”,王夫之还批评他是北宋灭亡的第一罪人。可到了清末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了给自己的变法找到依据,想办法为王安石洗白,使得他一下变成了法家变法的领导人。后来,甚至连列宁都为王安石说话,评价他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学识渊博,他在参加科举时本来已经夺得了状元,但是他在文中使用了“孺子其朋“典故,意思是自己会像周公辅佐成王一样辅佐皇帝。宋仁宗看了非常不高兴,因为他比王安石大十几岁,根本不需要他来辅佐。就这样,皇上大笔一挥,王安石就由状元变成了第四。
估计是因为自己没当成状元,王安石很不愿意在京城做官,相反倒是非常喜欢去地方。而且在地方很合适当一把手,二把手他还施展不开,所以我们可以给他起个绰号:“给力的地方一把手”。
王安石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极为不拘小节,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闲暇的时候,都在想着变法的事。我们说两件小事来证明。
第一件大家很熟悉了,王安石的朋友请他吃饭,他把桌上的一盘鹿肉给吃完了。于是这位朋友对他老婆说,我知道你家老王爱吃什么了,他把鹿肉吃得干干净净。王夫人一听说笑了,说你们是不是把鹿肉放他跟前了,下次你放盘别的试试。到了下次,这位朋友果然放了盘别的菜,王安石果然又吃得精光,对旁边的鹿肉看都没看。
第二件是宋仁宗请官员一块钓鱼,王安石也在其中。正当大家都兴高采烈钓的时候,王安石却把鱼饵给吃了,真的让人笑破肚皮。后来大家钓完鱼,都去做了吃饭,王安石却表示,自己吃鱼钓已经饱了,不再吃了。
由此可见,王安石是多么得不拘小节,永远都在思考他自己认为重要的事,那就是变法。可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王安石在宋仁宗一朝并没有受到重用。因为在仁宗眼里,王安石是一介孤臣,还经常自命不凡,自以为是。而且宋朝刚刚经历了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国家已经出流民兵变,现在急需稳定,更容不得王安石搞运动。所以,宋仁宗就把王安石当成个花瓶摆着。
王安石也感到自己受到了冷遇,不甘寂寞的他想要奋力拼一把,于是他给仁宗上了一封奏折,后来被称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王安石在奏折里针砭时弊,发表了很多“有益而光荣“的见解,阐明自己要变法的主张,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要求皇上这样做,那样做,简直就是老子训儿子一样。
仁宗皇帝这次真火了,经历了庆政新政,已经深谙黄老学说的皇上自己不容王安石这种妄人整天胡说八道。于是,仁宗更加把王安石弄虚,让他更无用处。王安石没办法,在京城也混不下去了,只好到江宁去做教书先生。
这就是王安石变法前的落魄生活,他因为自己的不拘小节和不通事务,不仅得不到皇帝的重用,甚至混得不如一个普通的地主。堂堂的状元去当教书先生,真是“落毛的凤凰不如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