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袁世凯面见隆裕太后,隆裕哭着问道:我跪你,还是你跪我
迪丽瓦拉
2025-08-06 09:33:48
0

在大清王朝迎来自己最后的夕照光景那天,年仅6岁的宣统皇帝溥仪懵懂地坐在龙椅上。

皇太后隆裕端坐在溥仪身边,金凤珠冠,龙纹朝服,45岁的隆裕皇太后坐在万人之上的尊崇之位,却双目含点点珠泪,满腔的忧愁郁闷无处可诉。

一切只因跪在御前,手握军权的男人——袁世凯。

在袁世凯的逼宫下,隆裕太后颁下诏书,诏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逊位。

退位后的生日宴上,隆裕太后望着寥寥无几前来祝寿的王公大臣,又看见不听宣召便直上厅堂的袁世凯,忍不住泪珠双垂,泣声问袁世凯:“如今是我跪你,还是你跪我?”

袁世凯装模作样地双膝下跪,口称:“您永远是尊贵的皇太后,我永远是您的奴才。”

然而隆裕太后早已看透袁世凯的真面目,她只是无奈地长长叹息一声,不久,46岁隆裕太后病逝于长春宫。

生于叶赫那拉氏,宫锁清秋

隆裕太后还没有被册封为皇太后时,也曾年少慕艾,一心喜欢着大清王朝光绪皇帝载湉。

光绪十四年,光绪帝广招秀女,在贵族秀女中纳妃。21岁的隆裕太后当时还只是叶赫那拉氏静芬,小名喜子。

叶赫那拉 · 静芬的父亲是慈禧太后的弟弟,清朝的副都统大臣,自幼便在慈溪姑妈的关照下成长,到了适婚年龄后,因品貌心性符合慈溪要求,便被内定为光绪帝的正宫皇后。慈溪告诉弟弟和侄女,选秀当天她将会钦点静芬与光绪帝成婚,让她做好准备便可。

静芬作为八旗贵女,一来没有权力拒绝这种内定,二来她对年轻俊秀的光绪帝早已情根深种,便欣然接受了姑妈的安排,将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准备在选秀当天能够镇得住场子,让后宫妃嫔对自己心服口服。

然而权谋算不过人心,光绪帝虽然是出了名的傀儡皇帝,但是他也是被众多帝师和贵族教养长大的,早已有了夺权意识。他根本不想任由慈禧摆布,更厌恶慈禧为他钦定好的皇后,因此大选当天,光绪帝手握玉如意,却迟迟不愿将其送给静芬。

可惜光绪帝虽然有反抗意识,却羽翼未丰,无法抗衡一手遮天的慈禧太后,无奈之下只能听从安排。

静芬顺利入宫,次年便册立为皇后,入住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这对任何一个清朝女子来说都是非常尊贵的地位了,但静芬却对此郁郁寡欢。

因为光绪帝虽然被迫立她为皇后,却对她从来没有真情。后来成为隆裕太后的静芬才看清楚,自己作为叶赫那拉氏的一份子,天然地与光绪帝载湉站在了不死不休的敌对面。只要慈禧太后一天在位,她就一天得不到载湉的真心相待。

毕竟在光绪帝的眼中,无论皇后有多么喜欢他,都改变不了皇后是被太后安插在他身边的“细作”,是用来监视他有没有夺权之心的棋子。即便皇后没有害他之意,但立场不同,势必不能坦诚相对。

况且,光绪帝还是一个皇家难得一见的多情种子,他早已喜欢上活泼又善解人意的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入宫不久的珍嫔。光绪帝想要立她为后,一生一世同心相印,生死不离。

心中嫉妒又无可奈何的静芬,只好向慈禧太后诉说心中的委屈。

为了给娘家人扫清道路,慈禧太后多次降珍嫔的位份,还在1900年借机将已经升至妃位的珍妃推入井中,让侄女能够得到专宠。

没想到一番操作下来,光绪帝更加厌恶皇后,直到自己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也从未再亲近过皇后。

1908年11月14日,时年 38岁的光绪帝载湉驾崩,已被册封为隆裕太后的静芬再也等不到丈夫的回心转意。

更令隆裕太后心神俱裂的是,还沉浸在光绪帝驾崩悲恸中的她,在20小时后便迎来了姑妈慈禧太后薨逝的噩耗。

大清王朝的实际掌权人和名义上的当政者同时与世长辞,留下六神无主的隆裕太后和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孤儿寡母,在虎狼环伺的末代王朝好不可怜。

错信袁世凯,开门揖盗

隆裕太后幻想过很多次,像姑妈慈禧太后一样,垂帘听政,执掌万民的生杀大权,做天下最尊崇的女人。

然而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她却发现,自己只是长于宅院、深居后宫的柔弱女子,根本无法调和、抗衡各方势力。

隆裕太后毕竟是一个后宫女子,虽然她有成为下一个慈禧太后的心,却没有相对应的政治头脑和手段。陡然临危受命,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事实上,慈禧太后早知道这个侄女没有经历过大事,不堪大任,于是在王公贵族中挑选了一个自己认为最忠诚的载沣,将其封为摄政王,辅佐宣统皇帝继续统治清朝江山。

可惜的是,被寄予厚望的载沣是个聪明人,他早看出来朝廷的腐朽不堪,也知道革命军将会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清王朝统治。

时间继续往前,如果说载沣刚接到摄政王任命时,还有几分想要辅佐宣统皇帝,重整旧日山河的壮志豪情,经过朝堂之上的权力纷争后,载沣再也无心摄政。

载沣对隆裕太后的打压、八旗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实在感到厌烦,大臣们只想保全自我,不想改革,他看不出来清朝有任何重新振兴起来的希望。

自从革命党人起义以来,隆裕太后就陷入了完全的被动之中,满朝文武大臣,有主战的,有招降派,还有投降派,每天在朝上吵得不可开交。

六神无主的她一方面受制于摄政王载沣,另一方面又想要自己掌握政权。万般无奈的她只好将全部筹码押到了袁世凯身上。

她知道袁世凯是一个主张改革,并且非常有政治手段的人,于是下诏令袁世凯前往湖北剿抚革命军,同时准备将其培养成自己的心腹大臣,借他的势力压制有异心的公侯大臣。

隆裕太后这番举动,犯了一个和东汉末年何太后一样的错误。何太后召董卓进宫,引狼入室,导致汉室王权被董卓窃取;隆裕太后召袁世凯入京,无异于开门揖盗,这直接导致了清王朝268年统治的彻底终结。

1911年10月14日,接到清政府八百里加急的任命诏书,袁世凯胜券在握地微微一笑,他早在得知十月革命夺取湖北政府时候便知道,无人可用的清政府一定会请他剿匪勤王,只要他借机把军权、兵权夺到手中,属于自己的时代马上就会到来。

其实,自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去世后,许多手握重兵的朝臣就已经开始蠢蠢欲动,想要借机将隆裕太后拉下马,自己做皇帝,袁世凯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袁世凯借革命党起义之机会,夺得了内阁总理大臣之位,北洋军权悉数握于掌中,京畿之内没有任何人能够与他抗衡。

隆裕太后本来将袁世凯视为自己的心腹,给了他许多授权,而且事事都过问袁世凯的意见,以为自己能够凭借这个男人重新恢复清朝威权。

不料野心勃勃的袁世凯根本不甘心屈居人下,他要的是整个天下尽归自己,而不是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清朝傀儡。

等到隆裕太后被袁世凯逼迫着退位时,她才明白自己早已将清朝江山拱手让人,也让自己成为了终结清朝268年统治的“八旗罪人”。

1911年,十月革命爆发,清朝王公大臣们再也没了做皇帝的想法,反而想把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做靶子,让革命军不要误伤自己。

狼子野心,南北制衡复辟君权

隆裕太后刚开始发给袁世凯的任命诏书,上面只写了封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前往湖北前线督办剿抚事宜。

这是清廷众大臣们讨论出来的权宜之计,既要用袁世凯的带兵能力,又不能给他太多权力,以免养虎为患。

政治嗅觉异常敏锐,又长期浸淫在政治权谋中的袁世凯,怎会看不出这道诏书的猫腻。他故意迟迟不动身,让清廷看到自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别想着用一个小小的、没有实权的湖广总督就把他糊弄过去。

战事紧急,清政府只好退一步,下诏将湖北前线军权尽数交付给袁世凯,请他立刻动身剿抚匪军,不可拖延。

袁世凯这才动身前往湖北,借剿抚之名,一方面开始夺取清政府君权,另一方面交好革命军,在南北势力之间玩了一出借力打力,踏上了复辟称帝的道路。

袁世凯给晚清重臣庆亲王奕劻去信,说自己能够力挽狂澜,扶清政府于大厦将倾之际,让清王朝在帝国主义侵略和革命军起义间重获话语权,延续王朝统治。

本就与袁世凯同流的奕劻二话没说,直接在朝堂上自请辞去内阁总理大臣之位,其目的就是让位给袁世凯。

得到庆亲王奕劻支持的袁世凯,自然得到了清政府的任命。

但是为了免除后患,袁世凯再三推辞,说内阁总理大臣之位按章程来说,都是内阁众位大臣推选出来的,他如果接受隆裕太后诏书任命,名不正言不顺,恐怕不能服众。

摄政王载沣无奈,只好宣布,由资政院正式选举袁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听到消息后,干脆利落地将湖北前线战事全权交给冯国璋,自己率军进京。

而此时对清朝绝望透顶的载沣,干脆让叫家人亲友们收拾家当连夜跑路,根本不给隆裕太后一点反应时间。

袁世凯进京之后,对隆裕太后一番表真情的话,说得隆裕太后喜出望外,以为自己终于得一良臣,能够帮自己守护大清江山,助力自己母子长享富贵荣华。

她不知道的是,袁世凯早已偷偷将北洋军军权和京畿重地的兵权全部夺了过来,偷偷为自己篡位铺垫坦途。

袁世凯一边在隆裕太后和清朝大臣面前诉苦,说革命军势力强大,自己如果没有足够的军费和将士兵勇,绝对无法镇压革命军的起义。

他又上书隆裕太后,要求清政府承诺对湖北起义军从宽处置,以免激起革命军以死反扑的决心。

隆裕太后一一准奏,并且下令让后宫嫔妃和王公大臣们有钱出钱,有人出人,变卖器物也要供给袁世凯充作军费。

完全被袁世凯拿捏的隆裕太后,此时还没有看出袁世凯的贼子野心。她只知道,要想保全清王朝,必须先把革命军起义的问题解决了,必要时可以同意君主立宪。

她一介后宫女子,怎么会想到,清王朝的存在本身才是革命军起义的症结所在。

只要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一日没有被推翻,劳苦大众一日没有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和温饱满足的生活,革命起义就不会被完全扼杀。

被袁世凯蒙蔽的隆裕太后,日复一日地位袁世凯的谋朝篡位添砖加瓦。袁世凯又借清政府北洋军势力,一边向南方革命军施压,一边说自己为革命军争取权益,只要革命军支持他,他甚至可以替革命军实现君主共和的梦想。

最后隆裕太后在袁世凯的连番逼迫下,不得不“宣布共和”,下诏退位,将大清王朝的基业拱手让人。

逼宫退位时,袁世凯仍然惺惺作态地表演着忠心,他哭着跪在隆裕太后面前,说自己只是为了清朝皇室和王公贵族们能够得以保存,才勉强同意革命军的要求,并非有谋权篡位之心,望隆裕皇太后明鉴。

隆裕太后此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她只恨自己当初看错了人,如今一步错,步步错,早就没有了回头的机会。

2月3日,隆裕太后授权袁世凯与南京临时政府磋商退位条件。12日,清廷接受了优待条件,下诏退位,统治了中国267年的满清王朝结束了。

隆裕太后在丈夫和姑妈驾崩后,就已经陷入风雨飘摇、山河动荡的难堪境地。

偌大的清王朝压在她和6岁的溥仪身上,各方势力都对龙椅上坐着的孤儿寡母虎视眈眈。

隆裕太后选择退位其实未必不是为了清朝皇室能有个好的结局,可惜八旗贵族们没有人感谢她。

过完冷清凄凉的生日宴后,在长春宫垂泪到天明的隆裕太后,是否曾回想起自己年少豆蔻的幸福时光,是否曾悔恨过错生在叶赫那拉氏家族,又爱上了敌对面的光绪帝载湉?

总之,死在46岁的隆裕太后,再也没有机会看到儿子溥仪重回金銮殿的那天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其...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
原创 西... 西晋是由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建立的政权,与后世王朝相比,西晋有很多特殊之处。因此我对于西晋这个国祚不长的...
原创 朱... 刚才看了篇文章《揭秘南宋中兴四将:谁是真英雄,谁是汉奸?》,说实话没有看内容,因为如今看历史资料的让...
原创 “... 在上学和工作中,经常会让我们填写自己的籍贯。虽然这件事情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籍贯到底是...
原创 新... 新中国的36位历史家,叶挺将军为何能够排在开国大将的前面? 1949年,新中国诞生了。那是一个激动人...
原创 占... 公元214年刘备拿下成都,终于在益州这块宝地上站稳了脚跟。 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位素来标榜兄弟之情...
原创 “... “秀才”这一称呼源自古代的科举制度,很难直接与现代的学历制度进行一一对应。不过,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
原创 俄... 俄国曾帮过美国一个大忙,否则可能就没今天的美国! 从二战结束以后,俄罗斯(当时的苏联)和美国的关系就...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本部旧址重... 本文转自【新华社】 当日,历经一个多月的筹备与布展,位于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内的侵华日军第...
东西问丨刘方健、罗天云:人类最... 中新社成都12月13日电 题:人类最早的纸币交子为何诞生在成都? ——专访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刘方健、交...
原创 朱... 朱德问徐向前:知道示范战的意思吧,徐:你放心让他们来看就是了 1938年春,战火纷飞的华北战场上,一...
原创 1... 中央突然来了调令 1950年末,此时还是19兵团副司令的耿飚,正在办公室批阅报告,通讯员敲了敲门,报...
原创 朱... 朱元璋在统一天下的路上,曾活捉了一位著名的元朝将领。 以老朱的性子,这位降将要是不投降基本上必死无疑...
原创 陕... 对于陕西发现的墓志所指的武则天 “兽行”,即可能杀害儿子李弘这件事,需要谨慎看待和分析: 支持的...
原创 4... 石姓,在当代姓氏人口排名中,位居63位,全国人口大约为420万。 关于石姓来源,目前说法很多,大体有...
重庆九龙坡东汉画像砖欣赏:重庆... 重庆九龙坡东汉画像砖欣赏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巡礼系列七 重庆九龙坡区陶家镇莲丰村一墓葬中出土了若干罕...
原创 《... 在《封神演义》中,因纣王乱杀无辜、残害忠良,其施以暴政动摇商朝统治根本,于是有了后来的武王伐纣。书中...
日本和平友好人士呼吁铭记历史、... 近年来,一些日本政客公然淡化甚至美化日本的对外侵略历史,歪曲历史真相,遭到日本社会不少有识之士的反对...
原创 朱... 在明朝初年,朝堂上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正在悄然上演。 阳光从殿堂的高窗洒下,照亮了这个充满紧张气氛的场...
原创 张... 前言: 姜登选,这位曾是张作霖手下的“第一猛将”, 以骁勇善战闻名,却最终死于一场阴谋。 没有战死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