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德败行”这句话,出自《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蜀汉后主刘禅性格和行为的描述。
这句话的意思是刘禅在道德和行为上没有明显的败坏之处,也就是说他没有做出严重的道德败坏行为。
刘备之子刘禅,字公嗣,诞生于公元207年。其小名“阿斗”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典故。
古书有载,甘夫人曾梦吞北斗七星,奇梦竟成真,诞育了刘禅,因此得名。
自此,“阿斗”之名便在历史长河中流传开来,成为形容那些才情平庸、难以担当大任者的代名词。
而“扶不起的阿斗”这一成语,更是深入人心,成为描绘此类人物的经典表述。
(刘禅)
刘禅自幼时起,便在长坂坡之战中,得益于赵云的英勇保护,方得保全性命。
公元212年,在东吴的途中,又被张飞与赵云巧妙截回。公元219年,刘禅被立为太子,次年随刘备登基称帝,荣膺皇太子之位。
刘备深谙教育之道,对刘禅寄予厚望,不仅让他研习《申子》、《韩非子》等经典著作,更亲自指导他习武射箭,以期培养其治国安邦的才能。
公元223年,刘备驾崩,刘禅继承皇位,推尊吴氏为皇太后,并行天下大赦,定年号为建兴。
诸葛亮秉持遗志,辅佐幼主,朝政大事皆由其决断。同年,刘禅册封张飞之女为皇后,以示对武将后裔的尊重。
然而,蜀汉国内动荡不安,诸葛亮派遣邓芝出使东吴,与孙权修复邦交,以稳定局势。公
元224年,刘禅暂停一切军事行动,专注于农业发展,休养生息。
(刘阿斗)
次年,诸葛亮率军平定南方四郡,设立新郡,巩固边疆。从228年至234年,诸葛亮屡次北伐,与曹魏交战,虽胜负互见,但最终因劳累过度,病逝于渭滨。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与杨仪因权力争夺而内斗,刘禅再次大赦天下,任命吴壹为车骑将军,镇守汉中,并擢升蒋琬为尚书令,总揽朝政。
公元208年,杨仪因故被贬,褪去官袍,沦为庶民;而蒋琬则因卓越功勋,荣升为大将军,肩负起维护国家安危的重任。
次年,刘禅巡视至湔县,行进间,他得知武都氐王苻健有意归顺,但蒋琬内心的担忧并未因苻健的诚恳保证而有所缓解。
公元238,刘禅恩准册立张氏为皇后,同时擢升蒋琬为大司马,以彰显其在朝政中的显赫地位。
(刘禅)
三年后,大将张嶷以智勇双全,成功平定了越隽郡的夷人叛乱,而蒋琬则开始筹备舟船,密谋攻取东三郡的战略布局。
公元242年,刘禅采纳蒋琬的谋略,任命姜维为凉州刺史,以此巩固边疆防线。三年后,皇太后吴氏不幸离世,刘禅遵照遗愿,将她与先帝合葬于惠陵。
延熙十二年,曹魏太傅司马懿发动政变,夏侯霸被迫投奔蜀汉,尽管路途崎岖,刘禅仍派人及时接应,对其表示深切安慰。
公元258年,镇军将军陈祗去世,宦官黄皓借此机会干预朝政。
5年后,姜维因黄皓擅权而请求将其正法,然刘禅未允,姜维无奈之下只得请求前往沓中屯田,以求自保,远离朝堂的纷争。
公元263年,姜维对钟会在关中聚集军队的情况有深刻洞察,随即向刘禅呈递奏章,提醒即将到来的危险,但刘禅并未对此给予足够重视,导致朝中众臣对这一潜在威胁一无所知。
(刘禅画像)
同年夏季,魏国大军向蜀汉发起进攻,刘禅派遣张翼、廖化、董厥等将领率军进行抵抗。
姜维在剑阁部署了大量兵力,成功抵挡了钟会率领的十余万大军,而邓艾则在夜间秘密渡过阴平,直奔成都。
诸葛瞻在绵竹与邓艾交战,虽一度击退敌军前锋,却因不听黄崇良言,未据险要之地,最终英勇战死。刘禅在群臣的商议中,最终选择向邓艾投降。
刘禅投降后,下令坚守剑阁的姜维向钟会效忠,但姜维暗中策划,意图借钟会之手复仇,不幸事机泄露,他与张翼等将领均遭不幸。
蜀汉至此,国运尽绝。刘禅被迁往魏国都城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余生在洛阳度过宁静岁月。泰始七年,刘禅离世,追谥为思公。
至西晋末年,刘渊起兵,建立汉国,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
“无废德败行”的评价表明刘禅在道德和行为上没有严重的瑕疵,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他在政治才能上有所作为。
在历史的长河中,刘禅的形象更多地被他的父亲刘备和辅政大臣诸葛亮所掩盖,他的统治时期被视为蜀汉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