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提到贾诩这个名字,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精致利己、聪明啊、精通人性这些标签儿,甚至有人认为他有可能就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谋士。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贾诩一些事儿的做法比较符合现代人的一些观念。这期视频咱们就来好好聊一聊这位贾先生是怎么在1800年之后才火起来的。
壹
今天咱们的社会受工业化的影响,石油开始替代人类的生产力,所以大多数人对聪明的理解,说白了就是干最少的活,挣最多的钱。
这就是为啥现代人很多事儿跟古人的观念差距那么大,因为生存环境不一样嘛。相比于现在以前的社会,不管是奴隶制还是封建制,他的生产力总体能量还算比较守恒。你看一个人想活着,他就得吃饭吧,想吃饭要么种田,要么打猎,再不就是做点等价值的东西,跟种田打猎的人去换食物,你能选的只有干哪样,根本就没有财富自由这个选项。
所以在古代,尤其是咱们农耕文明的观念,从来都是干多少活挣多少钱,有多大屁股穿的大裤衩,毕竟那会儿整个社会生产力最高的工具,就是人类成年男性。这玩意儿跟机器最大的差别,就是机器你只要往里灌油,它就能给你干到死。
而人类你想让大家心甘情愿的干活,光有饭吃是不够的,你还必须得有一套让大家服气的办法镇住场子。这也是为啥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你就想一个能镇住100人水平的人,你让他去镇1万人,那另外9900人谁不想整死他呀?
今天大多数想发财的人,几乎都没有这种德不配位的顾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石油对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介入,让挣钱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儿。
像我们这代,几乎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过那种财富自由的梦想。因为我们小时候,见过太多那种狗逼不是的臭傻逼,靠什么挖煤、卖电视,一夜暴富,挣的钱10辈子也花不完。
这种事儿小时候看多了,年轻的时候自然就会觉得,他那逼样都行,我比他差啥呀?
而在三国这场可以说是华夏文明智斗巅峰的大戏里,贾诩扮演的角色刚好满足了咱们这代人这个价值观的需求,你看他这辈子基本上可以说是啥也没干,但是工资待遇一天比一天高。
这时候为啥会有人给贾诩这么高的评价,甚至认为他可能是三国最聪明的谋士。因为如果不谈任何个人追求,只是单纯的用谁能用最少的工作量挣到最多的钱这个标准,来评价谁更聪明的话,那像郭嘉、诸葛亮这种为了给老板干活把自己累死的夯货,妥妥就是俩纯傻逼。
所以贾诩在现代社会之所以能受到如此追捧,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我觉得就是在三国这个舞台上,多数文臣武将都在追求荣华富贵、高官厚禄,或者匡扶汉室,名留千古的时候,贾诩把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全都用来追求那一件事儿。
这件事儿,就叫活着。
正所谓明哲保身,置身事外,这一点就非常符合咱们大多数普通人的人生追求。
当然,贾诩也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他要打小就这么没出息,肯定也混不到那么高的身份。之所以后来他的想法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主要就是因为董卓死了之后,王允要把他们这一派都杀了。
一般这种大难临头的时候,像李珏、郭汜这帮人,可能平时对历史了解的比较少,第一反应想的都是赶紧跑路。
而贾诩就非常清楚,历朝历代这种派系斗争,赢家一定是斩草除根。这种事儿不是你觉着,你自己认个怂跑了就可以没事儿了,人家只要没看着你的人头,一辈子都睡不着觉,肯定得追杀你,想活命唯一的出路就是你死我活。
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你跑了我咋整啊。所以他也没办法,只能撺掇李珏、郭汜这些人进京杀王允。
从这儿咱们就可以看得出来,身逢乱世,想保全自己,根本就不是认怂这么简单的事儿。那大争之势,你怂不就是在告诉别人我好欺负,快来欺负我吗?所谓的明哲保身,重点从来都不是保身,没看清局势,哪条路安全都不知道,你拿啥保证呢?
本来贾诩想的是杀了王允之后,自己也不争那个权利,就好好为汉室服务。但是到了长安,贾诩才知道,政治斗争这种事儿一旦开始,根本就不受个人控制。
那时候的他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老天爷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就是再努力,也没有你发挥的舞台。所以那段时间他看着李珏、郭汜胡闹,自己也没啥办法,只能是尽力去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儿,但就这样也架不住这俩人想杀你,那贾诩一看还能咋整啊,跑呗。
贰
从这之后,贾诩就开始了他那种以保全自己、照顾家人为目标的人生态度。我是觉得他后来能跟张绣关系这么好,本质上也是因为这两个都是没啥大出息的主儿,在一起混日子比较有共同语言。
你看曹操要打宛城的时候,张绣作为一家之主还算有点包袱,考虑了一上午,打还是不打。
结果下午贾诩来了,直接就问他,咱打得过吗?张绣说打不过呀。贾诩就说,那还打啥了,早点投降,省得死人,没准还能落个好待遇。
你看不到一天就达成共识了。
可见根本就不是张绣对贾诩言听计从,而是张绣本身就不是那么想打,现在一看有台阶了,赶紧就勉为其难的借坡下了。张绣如果铁了心要打,以贾诩的性格,100%跑路,一秒钟都不带跟他犟的。
可见我们经常说,贾诩的这种能让领导言听计从的特异功能,关键就在于说话之前就想好这话,领导到底想不想听,他要不想听了,跟他废什么话呢。
这个就叫大位天定,只要你自己不是领导,那你就是再努力也影响不了人家的发展方向。
这也是为啥后来袁绍要来挖张绣的时候,贾诩顶着那么大的压力,也要让张绣投曹操,就是因为他知道,那个时候的袁绍,谁都插不上话。咱们就算是过去,也只能看着他死,遭那罪己干啥去啊?倒也不是说田丰他们比贾诩笨多少,主要是性格使然,看不开。
后来张绣就投降了。咱们也知道,曹操这个人,你要是跟我打,别管输赢,我都敬你是条汉子。现在连打都没打你就投降,这种人今天能投我,明天指不定还得投谁呢。
这曹操进城之后,一方面他是真打心眼儿里看不起张绣,另一方面呢,他也确实是有点儿喝多了。可能是曹操自己也觉得,自己是不是城池来的太容易,有点飘了。所以为了避免自己被这种胜利的喜悦冲昏头脑,于是曹操马上决定,先去去心火,让自己冷静冷静。
有一说一啊,这事儿曹操处理的确实是非常及时是吧?但问题是你这边火是下去了,张绣火起来了呀。
虽然从后面为了救婶子偷袭曹操,把婶子给救死了这个结果看得出来,张绣应该没那么关心婶子。但这事儿也太气人了,你要投降就已经够丢人的了,现在还动我家人。都被人骑脸上拉屎了,我要是连个屁都不敢放,那我以后还混不混了?
所以张绣就问贾诩,你说这事儿咋办吧,毕竟当初投降这主意虽说是我同意的,但也是你出的呀,现在我也找不了曹操啊,不找你找谁啊。
那你说贾诩能说啥嘛,他要说你再忍忍,让张绣把这口气儿咽下去,那张绣这笔账以后早晚算他头上,所以贾诩只能帮张绣想办法,把这口气儿出了。他就跟张绣说,现在曹操对你很放心,咱们可以借这个机会偷袭他,说不定就有机会整死他。
但是这话他也不是瞎说的,他也是经过这几天反复调研之后,发现曹操现在对张绣的态度确实比较松懈,这时候搞一波偷袭,成功的条件也确实很充足。
当然,以我对这位贾先生的了解,我觉得就算调查结果是不适合偷袭,这话我估计他也得跟张绣这么说。因为现在的张绣是绝对咽不下这口气儿的,你说不行,他自己八成也得瞎折腾。与其让他自己瞎折腾,不如跟他一起商量商量,没准还能想出个办法来。
反正实在没办法,我就跟曹操举报他呗。到时候就跟曹操说,我劝了他没听,你也不能说人卖主吧。
这就是贾诩的个性,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突出的就是一个潇洒。这点孔明、郭嘉确实没法跟他比,那个性不一样嘛。
所以我一直觉得曹操这次能吃这么大亏,根本就不能赖人,贾先生计策太多,完全就是他自己作的。
咱们站在贾诩的立场上,仔细想想当时的场景,你看张绣想整死曹操,他拦不住吧,曹操漏这么大破绽,他也管不了啊。所以他能咋整嘛,只能顺水推舟,这个就叫尊重他人命运。
咱们大多数普通人,很多时候想法上可能跟他是一样的,但是真要想做到他这种,为了活着只算得失,完全不在乎人情的程度,那也确实没那么容易,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
叁
很多人说贾诩精通人性,我倒是觉得这事儿得分跟谁比。
他要是跟咱们普通人比嘛,肯定是差出不老少去。但要说他这方面有多厉害,什么三国最聪明,反正我是不觉着他能跟孔明、郭嘉这些顶级的比。
你看孔明应变能力也不差,但他为刘备做的所有事儿,都是奔着更长远的目标,做长期规划。不说别的,就说刘备去东吴结婚那次,孔明千里之外就把一年之内的变化算的明明白白的,甚至他都能想到,现在就算跟你们说了,到了那边遇着啥问题也还是不行,时间一长,估计你们也记不住。索性就写三个锦囊,放赵云那儿,告诉他出事儿你就拆一个,一拆一个准。
倒不是说贾诩比孔明更多少,而是说他这个人压根儿就没有替张绣规划未来这份心思。所以你看后来,曹操跟袁绍打仗的时候,袁绍派人来挖张绣,贾诩指着鼻子就给人使臣骂走了,然后说了一大堆理由给张绣分析,咱们应该投曹操。
确实,这时候大家投曹操比较有前途,曹操这个人也确实会为了统一天下的大业,跟你张绣个人冰释前嫌。但问题是其他人呢?那曹昂、曹安民、典韦活着的时候,他们是没有家人呢,还是没有朋友啊?你张绣到了那边,一年两年是没事儿,时间一长,这些账早晚不还得算你头上吗?
这些事儿咱也不能说贾诩是能想到,但为了自己的前途,故意害张绣。只能说他是只顾眼前,只顾自己,完全没花心思替张绣往长远了想。
这方面曹操看的还是挺清楚的,所以投降之后,他表面看起来对张绣挺热情的,给他表奏了很大的功劳。实际上从长期来看,相比于张绣,他还是对贾诩更亲近一点儿,虽然还谈不上信任吧,但至少印象上还是挺好的。
我们都知道,袁绍做决策经常是优柔寡断,听谁都有道理。曹操几乎很少这样,因为曹操这个人从来不轻易相信别人,他对谋臣的信任度也是分等级的。
你看第一等最信任的这些,基本上就是随时都可以挑他毛病。第二等的就稍微差点儿,只有他问你的时候,或者你找对时机,有点技巧,他才有可能听得进去。最惨的就是第三种,这种就是问你,你都得寻思寻思,怎么说才能让他不烦你。
这种事儿曹操虽然不明说,但在他身边能混的比较久的,基本上心里都清楚自己大概是哪个档的。毕竟在曹丞相身边混,还不清楚自己是咋回事儿的那些,基本上都已经被他开除人籍了。
所以说谋士这份工作,他能发挥的作用跟人数确实没多大关系,甚至真正需要做决策的时候,反倒是人越多越麻烦。
不幸的是,贾诩在曹操这很长一段时间都属于第三等。
但万幸的是,他这个人最适合扮演的就是这等角色。
肆
我们都知道,职业选手一旦在台上风光过之后,再想让他回到饮水机旁边坐冷板凳去,那简直比杀了他都难受。
要知道能在曹操这儿混到第三等的,以前也都是有头有脸的主,现在到了曹操这儿想插句话都费劲,那个心理落差肯定是舒服不到哪儿去。所以大多数在第三等的人,往往都是好不容易被曹操问一次,赶紧想方设法的展现自己的才华,给曹操留个好印象,让他以后有问题还能想到自己。这就造成了,曹操身边从来不缺想表现的人。你越跳,他就越烦你。
贾诩的表现机会虽然不多,但基本上每次都能给曹操留下不错的印象,因为贾诩他不想表现自己,他觉得这样挺好的,没必要出那个风头。曹操这个人也是,你越想展现给我看,我越不想看。他最喜欢的就是这种藏着掖着,不爱吱声的。
尤其贾诩还是要么不吱声,一张嘴总能说到曹操心里去,这就搞得曹操每次接触贾诩,都能增加不少好感。到最后俩人很多事儿都能唠到一块儿去,自然对贾诩也是言听计从。
这时候一般人肯定会觉得自己总算是熬出头了,但是贾诩马上就意识到完了,自己这下又要得罪人了。毕竟像荀彧、郭家这种老臣,在曹操这说话好使,大家也没啥不服的,你一个后来才投降过来的外人,被曹操这么器重,大家都会觉得你们凭啥呀。
所以,贾诩不仅一点儿也没高兴起来,反而是更加警惕,每天不上班的时候就在家里读书喝茶,私下里从来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也不跟任何人来往。甚至子女婚嫁都不找名门大户。
所以说普通人嘛,你要么就别起来,想起来,你就必须得做好这种会遭人嫉妒的觉悟。
后来曹操要立嗣的时候,几乎每个人明里暗里,都得挑一边站队,谁要是说我两边都不帮,那两边都得把你当敌人。唯独贾诩是两边都不帮,但两边儿都把他当朋友,因为两边的孩子都知道,贾大夫肯定不会害我。贾诩讲话了,我靠本事吃饭的,淌那个风险干啥呀?你们争你们的呗,又不是我地位,我操那个心干啥嘛?
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但真能做到也确实没那么容易。首先最主要的就是他自己要有足够的本事,你没本事还不站队,那谁上去也不带用你的。所以有没有发现,一般这种时候最想站队的全都是什么杨修啊、丁仪、无志这些本事不够的人,才琢磨靠押宝赌自己的前途,有了本事之后,两面儿的人都想拉拢你,这个关系想处理起来也没那么容易。
有一次,曹丕担心曹植的名声越来越大,他就去问贾诩,有什么办法能巩固自己的地位。贾诩一看,这都找上门儿来了,你要是不管他,那完全就是表明态度,说,我不支持你吗。这以后这小子要是继位了,肯定没你好果子吃。
所以贾诩就跟曹丕说,你呀,多读书,多看报,孝顺父母,礼让兄弟,曹操自然就喜欢你了。这种话就是传到曹操耳朵里,他也不能说啥,反正他平时自己也是这么教儿子的嘛。
曹丕听完之后,要是还傻了吧唧的问,你这个算啥办法呀,那你也就不用担心他能活到继位了。
到最后,连曹操自己都问贾诩,我到底该立谁?贾诩先是不说话,曹操就问他,你为啥不说话呀?
贾诩就说,我刚才在想袁绍刘表的事儿。
各位,那时候的曹操把谁叫过来,问他问题,他要是真搁那儿溜号没听见,那曹操肯定得寻思,你他妈小逼仔跟我装什么玩意儿?
但是贾诩就有这本事,不说话,也没引起曹操的反感。
说到这儿,我就挺佩服贾诩的。他如果不搞政治的话,当演员估计也能挺厉害的。要知道曹操这个人,他这辈子不是在骗人,就是在被人骗,这时候的曹操,任何人跟他说话,他都会习惯性的从你身上找各种破绽,面对这样的曹操,提出这么个问题,这时候一般人能憋住不尿裤子,心理素质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而贾诩不仅一丁点破绽没漏,甚至还能合理的控制自己身上的信息,引导曹操猜出自己想让他猜到的一些内容,就这个演技,绝对不在昭烈帝之下。
你看曹操问他的时候,贾诩如果直接说废长立幼,后患无穷,公不见袁绍刘表之事乎?那你这就是站队了嘛。曹操一定会问你,这就是你支持曹丕的理由吗?
我为啥要佩服贾诩的演技呢,就是因为曹操提的这个问题,贾诩根本就没法儿用语言向曹操回答。
因为你无论怎么说,曹操都会怀疑,你是不是想影响我的判断。你看像之前丁仪吴质啥的,一张嘴就是,哎呀,我这两下算啥呀,您儿子那文章写的老厉害了。你说就这么说话,曹操能不明白你搁那儿盘算啥呢吗,他烦都烦死了。
贾诩如果直接用语言跟曹操说该立谁,或者绕个弯儿讲什么理由,那你完全就是跟丁仪吴质他们一样嘛,都是影响我判断。
所以贾诩也没办法嘛,只能搞这么一套,不说话。然后引导曹操,让曹操好像有这么一点逼问自己的意思。这样自己就能在这种不得不说的情况下,假装溜号,指东打西的说,呀,不好意思啊主公,我刚才想起来以前刘表袁绍的事儿了。意思就是在告诉曹操,这是你们自己家的事儿,出于对你们的尊重,我一个外人不方便掺和。你就算逼我,我也不能说,我只不过是想起了刘表袁绍那件事儿,至于最后要怎么决定,那完全就是你自己的事儿,跟我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你看这些信息,贾诩一个字儿也没说,但是曹操全都收着了。
曹操:哈哈,卿真乃策谋深长之士也。
说到这儿,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贾诩有这么高的才华,居然后半辈子全都用来自保,是不是有点太没出息了?这我觉着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反正我觉着是没啥不对的。
老话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事从结果上说,当然是得同时做到,但修炼的过程,每个人不都是一步一步,一点儿一点儿推出来的嘛。人有大志向,当然是好事儿,但前提是你得先把自己活明白了。机会来的时候当然要抓住,但是他没来的时候,你就老实闲着呗,那地球没你又不是不转了,你非得蹦出来干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