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忽必烈是元朝的著名皇帝。
在他统治中,身后一直有一位智囊团一样的存在,便是八思巴。
也许许多人并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让我们来走进这位传奇的佛教僧人的一生。
天资聪慧,命运多舛
八思巴,诞生于昆氏家族。
昆氏家族是后藏的一个大家族。桑察?索南坚赞,就是这个恢弘家族的族长。虽然这是一个大家族,但是神奇的是,这位族长却子嗣稀薄,八思巴是他的第一个孩子。此时,这位族长已经五十一岁了,所以族长认为八思巴是菩萨所赐的天选之子。
伴随这个孩子出生,在千里之外的亚欧大陆上,却发生着巨大的政权更迭的变化。成吉思汗降服了西藏诸部,同时对南宋发起了战争。
但是由于西藏长期的政权十分零散,且各自信仰的佛教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各个部落各自为政,导致西藏对外界的信息闭塞,并不知道远方所发生的事。
这个昆氏家族的孩子十分聪颖好学。人们尊称他为八思巴。在藏语中八思巴有着圣人的意思,八思巴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的磨难。正因为经历了磨难,才可能成为圣人,这个名字也象征了八思巴恢弘的一生。
八思巴年仅五岁时,便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年少孤苦无依的八思巴便被他的伯父萨迦班智达接到了萨迦寺扶养。因为八思巴不仅是自己兄弟的孩子,同时也可能成为这个偌大的家族的继承人。
在不远之处的蒙古,此时也在讨论关于继承人的问题,窝阔台汗是此时蒙古国的大汗,他是成吉思汗的第一个儿子。
按理说,大汗之位与忽必烈不可能有任何的关系,因为忽必烈算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父亲与窝阔台汗,关于谁继承大汉之位发生过矛盾,所以在窝阔成为蒙古大汗之后,便将忽必烈及他的父亲赶出了政治权利中心。
八思巴是佛教子弟,忽必烈是王公贵族,这两个看似命运不会有交集的人,后来又是如何交汇的呢?
阴差阳错,初次相遇
两人相遇源于一场战争,大汗想从后方围绕南宋,由于地域原因,便需要将西藏纳入管理,因为这样对进攻南宋有诸多的好处。
随后,西藏被蒙古占领,可西藏地大人稀,过于遥远的萨迦寺,迟迟不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八思巴九岁的时候,蒙古国向萨迦班智达下达了一封诏书,大意是希望萨迦班智达可以将佛教带到蒙古宫廷之中。如果他拒不服从,那么蒙古将对西藏发起战争。佛教以天下众生为主,所以萨迦班知达十分心焦。
此时,蒙古帝国仅仅是需要一个良好的西藏谈判人选,迫于对蒙古国的恐惧,这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只得听从蒙古王的命令,在他们跋山涉水两年之后,终于到达了凉州。这时西藏的统治者名叫阔端。
在萨迦班智达见到阔端之后,他们展开了会谈,萨迦班智达希望阔端不要进攻西藏,阔端提出,如果西藏各地方首领臣服于蒙古,并接受蒙古的委任,将户籍呈给蒙古,即将蒙古奉为上国,那么便不对蒙古发起进攻。他们达成了共识,自此以后,西藏归入元朝国土。
与萨迦班治达同行的八思巴也在凉州获得了良好的照顾。如果生活这样一直持续,该有多好,但是他们在时代洪流面前,就像一只只浮游,无可奈何的被席卷前行。
蒙古宫廷后来发生了政变,阔瑞死亡后,由忽必烈的哥哥蒙哥,即阔瑞的长子继承了大汗之位。成吉思汗的其他儿子不服,便发动了叛乱,但这场叛乱被平息,蒙哥杀死了这些叛乱的贵族。受这件事的影响,蒙哥将西藏交给了忽必烈管理。
由于萨迦班智达在西藏处于精神领袖的地位,所以忽必烈向他发出了邀请,希望他可以来辅佐自己。但是萨迦班智达年老体弱,此时已不能前往西藏。十六岁的八思巴此时学业有成,所以他便代替自己的伯父踏上了前往西藏的征途。
在忽必烈见到八思巴后,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好感。因为八思巴学识渊博,能说会道,而且对于佛学有着极深的见解。但此时从西藏传来了他的伯父即将病危的消息,八思巴迅速的离开了西藏,就这样,两个年轻人的第一次相见便草草结束了。
再次相遇,彼此成就
八思巴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将自己的伯父葬礼圆满完成后,便踏上了回萨迦的路途。由于前面蒙古政权更替发生的一些小矛盾,导致蒙哥在蒙古宫廷中举行蒙古与西藏的交流时,并没有邀请的八思巴的人。这让八思巴有些不满,因为他知道这样很可能会加剧西藏的政权斗争。
此时,忽必烈被蒙哥派到南方去培养蒙古的势力,以扩大疆域,并铲除南宋余党。忽必烈在自己所属之地举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深得民心,众人都对他的功绩加以赞赏。这让蒙哥产生了巨大的危机之感,他随即下令,让忽必烈返回北方。
就这样,两个失意的人在漫漫长路上再一次相逢。在纷乱的时代当中,要想活下去,只能抱团取暖。所以八思巴成为了忽必烈宗教上的老师,并在后来被忽必烈拜以国师。
蒙哥此时已经对忽必烈产生了许多不满,在各个方面对忽必烈进行打压,许多追随忽必烈的人都已离忽必烈而去,只为求自保。
但是八思巴却做出了好像并不太明智的选择,他选择站在忽必烈身旁。八思巴不仅仅是因为他与忽必烈的友谊之情,同时也是因为忽必烈在统治中运用汉臣,这让八斯巴觉得忽必烈是一个有着光明未来的君主。
不可忽视的是,道教的势力一直很庞大,超于佛教。道教试图证明自己要高于佛教,并且将大量的佛寺改为了道教寺庙,导致佛道两教产生了巨大的纷争,思想的争斗对于任何一个统治者来说都是十分不利的。所以蒙哥让忽必烈召集佛道两教人士共同辩论。
由于佛教人数较少,在前期的辩论当中,道教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佛教还有一个王牌便是八思巴,他担任藏族的“喀巴”,喀巴在藏语当中表示学者的意思。
要想成为一位合格的学者,必须具有三种能力,第一种便是讲经的能力,第二种是辩论的能力,第三种是写作的能力。
在这场辩论中,八思巴用自己渊博的学识令道教人士哑口无言,甚至道教人士前后出现了自相矛盾的观点,所以这场辩论,佛教胜出。自此以后,蒙古国主尊佛教。
后来,由于蒙古国内政权的交替,而忽必烈此时却在中原地区与南宋残存势力相抗。无奈之下,忽必烈依靠中原地区的人力,财力,物力,在蒙古境外称帝。由于忽必烈并不是先王所立太子,所以忽必烈的王位存在诸多反对的声音。
只要掌握了信仰,便掌握了国家,为了统一信仰,加强中央集权,忽必烈拜托八思巴前往西藏,希望可以将不同西藏信仰的佛教统一起来,并由忽必烈管辖,这样一来,忽必烈的势力便可以扩大。
纸上谈兵容易,但是真的实施起来难上加难,但是八思巴不畏艰难险阻,跋山涉水。到了西藏,各个部落宗教之间微妙的关系也令八思巴头痛。这种地域和家族连同教派之间的结合,使得忽必烈在西藏实施的大一统思想进展缓慢。即使如此,八思巴也从未放弃。
历经四年,八思巴通过不断对各个部落的拜访,他整理出了十三个地方及势力宗教集团,关于户籍,土地等事项划分明确,并成立了万户长和千户长对十三个地域进行管辖,史称十三万户。同时在十三万户的上级设立宣慰司,而最上级便是中央的宣政院。
这么浩大的工程均由八思巴操控,可以说他对忽必烈想实行的中央集权的行政管辖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八思巴的功绩像巍峨的雪山注视着地域辽阔的西藏。他创造的行政制度也一直被沿用到元朝末年,使得元朝统治者可以更好地管理多民族地域。
公元1267年,八思巴从西藏出发,返回北京,西藏人民夹道相送,热闹非常。待八思巴回到国都之后,忽必烈希望八思巴可以创造一种新文字。因为前有南宋,后又有西藏和蒙古诸部,忽必烈为了显示自己功绩的伟大和独一无二,所以创造文字的任务迫在眉睫。
八思巴另辟蹊径,他选择了“借源文字”的方式,即以藏文字母为源头,同时参考印度梵文的方式创造文字,在这个过程中,八思巴拜谒了很多语言学家。终于,历时七年,八思巴完成了这个新式藏文系统,并为它规定了使用方法。这种文字也就是后来了蒙古新字。
幼而颖悟,长博闻思,学富五明,淹贯三藏。
八思巴一生为西藏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但是忽必烈关于宗教方面的老师,也是元朝皇帝人生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