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时期,
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交织
。
在此严峻态势下,于大清的西北边陲,七万将士浴血奋战,为捍卫中华故土进行了殊死搏斗
,
此乃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烈史诗篇章
。
就玛纳斯之战这一惨烈战役而言,竟有六位总兵捐躯沙场,阵亡勋贵名单令人触目惊心。左宗棠收复新疆所付出的代价究竟几何
?西北门户,必须坚守
。左宗棠执意收复新疆,首要因素在于新疆本身所具备的重大战略意义。
自汉朝起,新疆即为中国固有领土。倘若新疆丧失,无异于敞开国门,任由他人肆意侵扰,届时边境民众将深陷苦难
。
早在19世纪,沙俄对新疆这块宝地觊觎已久,妄图将其占为己有
。彼时新疆内部混乱不堪,
军阀阿古柏
凭借自身实力,并勾结英国势力,在南疆肆意妄为,甚至建立所谓
“哲德沙尔汗国
”,公然挑衅中央权威。
而
清政府朝堂之中观点不一,
在收复新疆之事上,理应齐心协力夺回失地,但却有部分人员持有反对意见,其中为首者
便是声名显赫的李鸿章
。当时的李鸿章全力聚焦于“海防”发展。在他看来,新疆地处偏远,资源匮乏,丢失亦不可惜,
不如节省资金用于建造军舰、训练新式军队,以稳固沿海城市防御,此乃当务之急。
支持李鸿章此观点之人众多,
皆认为“海防”乃重中之重
。毕竟两次鸦片战争的教训刻骨铭心。然而,
左宗棠坚决反对,他力主必须守护西北门户这一战略要地。
一旦失去新疆,沙俄便可长驱直入,整个北方恐将陷入危机
。
最终,
清政府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决定捍卫边塞。
正所谓谁提议谁负责,收复新疆的军事重任,自然落在了左宗棠身上。左宗棠承接收复新疆之使命后,分秒必争。他深知此役只许胜不许败,一
旦战败,新疆将彻底沦为他人领地。
作战首先需有充足兵力,左宗棠一声令下,从全国各地调集精锐,
组建了七万人的强大军团,皆为久经沙场之英勇战士,战斗力彪悍
。仅有人还不够,武器装备亦至关重要。为赢得此战,他派人购置
德国最先进的毛瑟步枪、美国的雷明顿1号步枪
,还从洋人处获取两万多支来复枪。这些洋枪洋炮皆属当时世界前沿武器。
拥有精兵与利器后,粮草补给问题亟待解决
。战争成败关键在于后勤,若粮草供应不足,则必败无疑。然而,此役作战地区遥远,新疆距京城数千里,粮草运输困难重重。加之朝廷财政紧张,难以提供充足经费。慈禧虽表示“精神支持”,
承诺提供五百万两军费,实则为空头支票
。
左宗棠未指望朝廷拨款,
只求出师有名,其余自行承担
。故而军费问题,左宗棠只得另寻他法。他先向各省摊派军费,然地方官员皆哭诉财政困难,无法提供。最终,左宗棠不惜自掏腰包,捐出多年积蓄。但资金仍远远不足,无奈之下,只好向外国银行借款,只为收复新疆。
最终,在挚友且心怀爱国热忱的
商人胡雪岩
大力襄助之下,左宗棠成功筹得数千万两军费。1876年4月,西征大军井然有序地自兰州启程,踏上了收复新疆的漫漫征程。
为振奋士气,左宗棠特意安排打造一口棺材,随军西行
。他表明此番前往新疆,已抱定舍生忘死之决心。
玛纳斯之惨烈战况
左宗棠统率
七万精锐之师,一路高歌猛进,连续攻克数座关键城池
。当大军逼近敌军核心区域时,未曾料到在名为玛纳斯之地,遭遇了空前顽强的抵御。
玛纳斯城,规模虽非宏大,然其地理位置举足轻重,
乃通往伊犁的关键交通枢纽
。阿古柏深知此地重要性,提前派遣重兵驻守,并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
初始,
清军未对玛纳斯城予以高度重视
,认为凭借自身精锐士卒与先进武器装备,攻克此小城易如反掌。然而,战事一经开启,方觉情况远非想象般简单。
阿古柏的军队,数量虽有限,但皆为悍不畏死之徒,作战时悍勇无比
。加之其占据有利地形,清军一时间竟难以克敌制胜。
此役自1876年9月持续至11月,历经三个余月,城内城外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景象惨绝人寰。
在这场鏖战中,清军损失甚重,众多优秀将士壮烈捐躯于异国他乡。
尤为令人痛心疾首的是,
六位总兵不幸阵亡
。分别为
冯贵增、李大洪、熊佑林、张大发、杜生荣、司世道
。这六位总兵皆为清军中的高级将领,出身勋贵,皆是勇冠三军、以一当十之猛将。他们的牺牲对于清军而言,无疑是重大损失。
仅从这些高级军官的捐躯,即可推知当年那场战事的规模何其浩大。毕竟,将军纵然英勇,亦非人人皆冲在前沿拼死搏杀,一支队伍战至将领皆需牺牲,其战况之惨烈可想而知。
他们的英名,应当永远铭刻于历史长河。
最终,在付出巨大牺牲之后,清军艰难攻克玛纳斯城。这场胜利,是无数将士以鲜血和生命铸就。
结语:此乃中国人的民族气节之彰显,为守护家园,即便付出沉重代价,亦无所畏惧。左宗棠这位晚清之铮铮铁骨,以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虽千万人吾往矣”之真谛,那些捐躯沙场的英烈,他们的英名值得我们永久铭记。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左宗棠“衰年报国”收复新疆》陈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