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作为举世闻名的防御工事,长城历来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建筑之一。
从直观上来看,长城并不高,甚至有点“矮”。那么,这样的长城,在古代战争中真的有用吗?
而作为一项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长城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历史,还对欧洲的历史产生了重大作用。
比如,美国人类学家托马斯·巴菲尔德就在他的著作《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原王朝》中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观点:
长城的存在,促使北方游牧民族转向西方,最终给欧洲带来了巨大冲击......
长城之于中国
长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不仅仅是一道军事防线,更是中国历代王朝应对北方游牧民族威胁的重要战略支撑。
从战国时期的分散修建,到秦朝的统一连接,再到明朝的全面修缮,长城的历史跨越了两千多年,成为古代中国防御体系的核心。
长城的修建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处于诸侯纷争的状态,各个小国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下,为了自保,分别修筑了自己的防御工事。
燕国、赵国、秦国等都在北方修筑了简陋的城墙,这些早期的长城虽然无法连成一片,但在局部区域有效地遏制了游牧民族的入侵。
真正意义上的“万里长城”开始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秦始皇为了巩固北方的防御力量,决定把各个诸侯国的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横贯东西的巨大屏障。
这项浩大的工程历时多年,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它不仅仅是一道简单的防御工事,背后蕴含着秦始皇巩固政权的深远考虑。
长城的存在,使得北方游牧民族无法轻易进入中原腹地,给刚刚统一的秦王朝带来了宝贵的安定时间。
在秦朝之后,汉朝是第一个大规模扩建和维护长城的王朝。
汉朝初期,由于经历了长年的战乱,国力尚未恢复,面对北方强大的匈奴,汉高祖刘邦采取了“和亲”政策,暂时放松了对长城的修缮。
然而,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国力的增强,汉朝开始积极主动地应对匈奴的威胁,修建长城成为了巩固北方边疆的重要战略举措。
汉武帝时期,长城的防御体系不仅限于阻挡匈奴的直接侵扰,还扩展至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
通过这一防线,汉朝成功遏制了匈奴的南下进攻,维护了中原的安全与稳定,同时长城沿线的贸易活动也逐渐活跃起来,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纽带。
到了明朝,长城的建设进入了新的高峰期。
明朝初期,蒙古的威胁依然存在,为了防御来自北方的袭扰,明朝统治者多次对长城进行大规模修缮,并加入了许多新设计。
与秦汉时期相比,明长城更加坚固且系统化,设有大量的关隘、烽火台和瞭望塔。
山海关、居庸关等著名关隘成为了防守的重点区域。
在明朝的多次边疆防御战中,长城的战略作用尤为突出,特别是在对抗蒙古和女真的过程中,长城有效地减缓了游牧民族的进攻,成为了明朝边防体系中的核心。
不仅如此,长城的作用并不限于军事。它的存在为中原王朝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使得中原的农业文明得以繁荣发展。
在长城的保护下,北方边境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以持续扩展。
通过长城的烽火台系统,边疆的军事情报得以迅速传递,提升了王朝对边疆局势的反应速度。
同时,长城沿线的关隘还发挥了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作用,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通过这些关隘流入北方,马匹、皮革等物资则从北方进入中原,形成了长期的贸易往来。
然而,长城并非固若金汤,历史上曾多次有外敌突破长城的防线。
例如,北魏、金朝和元朝都曾在长城内外扩展自己的势力,甚至最终攻入中原。
然而,纵使如此,长城作为一道重要的军事屏障,在大部分历史时期都有效地遏制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文明的侵扰。
长城的意义超越了军事防御,它是一座横亘在历史与文化之间的桥梁。
长城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也记录了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纷争与交流。
长城的存在,不仅保护了中原王朝的安全,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促进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延续与繁荣。
长城之于欧洲
美国人类学家托马斯·巴菲尔德在他的著作《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原王朝》中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
正是中国的长城,导致北方的游牧民族被迫转向西方,最终对欧洲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巴菲尔德认为,长城不仅改变了中国的防御态势,还深刻影响了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
当长城在中国北方拔地而起,成为阻挡游牧民族南下的屏障时,这些习惯于在北方草原上自由游牧的部落开始寻求新的生存空间。
他们无法轻易突破长城南下侵入中原,长城对他们的侵略路径进行了有效的限制,迫使他们不得不向西迁移。
尤其是匈奴和突厥这样的游牧民族,逐渐向西移动,最终深入欧洲,成为了西方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威胁之一。
匈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中国,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持续了数个世纪,汉朝通过长城以及一系列军事行动将匈奴的力量遏制在北方。
这些压力迫使匈奴不断寻找其他出路,最终他们的西迁影响到了欧洲。
公元4世纪末期,匈奴开始侵袭欧洲,随着他们的进攻,西罗马帝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阿提拉率领的匈奴军队在欧洲横扫千里,摧毁了许多城镇和文明,成为了西方历史上的一大转折点。
许多西方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匈奴的入侵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衰亡和崩溃。而这一切的起源,正是因为他们无法通过长城南下中国,只得西进寻求新的资源和土地。
不仅仅是匈奴,后来的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同样因为长城的存在,选择了向西扩展。
13世纪,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横扫欧亚大陆,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帝国。
虽然蒙古的崛起有多种复杂的原因,但长城的防御体系无疑对他们的东亚征战构成了一定的限制,迫使他们在扩张过程中更容易将目光投向西方。
巴菲尔德的观点认为,正是长城的防御作用改变了游牧民族的扩张方向。
这些游牧民族无法向东南轻易进攻中原,于是被迫寻找新的扩展机会,而西方的土地和资源成为了他们的目标。
相较于中原王朝,欧洲各国相对分散,缺乏统一的防御体系,面对游牧民族的猛烈攻击时,防御力量相对薄弱,因而成为游牧民族入侵的“软肋”。
正因如此,巴菲尔德才会发出“长城害惨了欧洲”的感叹。
长城真的害惨了欧洲?
托马斯·巴菲尔德关于长城“害惨了欧洲”的观点虽然看似合理,但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来看,这一说法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将复杂的历史进程简化为长城单一因素的影响,忽视了多重原因共同作用下的历史发展,这种观点虽然吸引眼球,但并不完全公正。
首先,游牧民族的西迁并非仅仅因为长城的存在。
历史上,游牧民族的迁徙和扩张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气候变化。
在中国北方的草原地带,气候的波动常常导致水源和草场的匮乏,迫使游牧民族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特别是在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下,游牧民族的放牧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他们不得不向更为温暖、资源更加丰富的地区迁移。
因此,即使没有长城的阻挡,北方游牧民族也可能会因为生态压力而寻求新的出路。
其次,游牧民族的西迁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侵略和扩张,更是一种与多种文明碰撞、融合的过程。
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在西迁的过程中,虽然确实对欧洲的政治、社会产生了破坏性的冲击,但这种冲击并非仅限于负面作用。
游牧民族的西迁带来了军事技术的传播、文化的交流和贸易路线的拓展。
蒙古帝国横跨欧亚大陆的统治,虽然以强大武力为基础,但也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蒙古帝国的统治,丝绸之路得以繁荣发展,东方的技术、文化传入西方,而西方的资源也流入了东方。
这种文化、经济的双向互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联系和发展,甚至为后来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某种基础。
此外,欧洲内部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在面对外来压力时的脆弱性也是游牧民族得以成功入侵的重要原因。
相较于中原王朝长期以来建立的强大集权国家体系,欧洲在中世纪时期则是封建割据,国家间分裂严重,缺乏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来协调防御行动。
正因为如此,游牧民族在面对分散的欧洲国家时,能够以较小的力量获得巨大的战果。
巴菲尔德将游牧民族的入侵归因于长城的修建,忽略了欧洲自身内部的政治弱点,这是他观点中不可忽视的缺陷。
再者,历史上游牧民族对欧洲的冲击,并未彻底摧毁欧洲的文明。
尽管匈奴和蒙古的入侵曾带来巨大破坏,但欧洲社会并没有因此而崩溃。
事实上,欧洲经历了这些外来冲击之后,逐渐形成了更为稳固的国家和军事体系。
例如,在应对蒙古人的西征之后,俄罗斯公国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并最终崛起为强大的东欧国家。
同样,面对外部的威胁,西欧各国也逐渐摆脱封建割据,形成了相对统一的王国,开启了欧洲走向近代化的进程。
巴菲尔德的观点虽然指出了长城在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性,但他忽视了历史的多维性和复杂性。
长城的修建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游牧民族的行进方向,但这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害惨”了欧洲。
历史是复杂的多元互动,单一因素难以解释所有现象。巴菲尔德的观点虽然具有启发性,但其片面性限制了对这一历史问题的全面理解。
实际上,长城对中国的保护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欧洲的历史进程则有着更多内在和外在的复杂动力。
参考资料:
赵现海:长城的地缘根源与历史角色,《长城学研究》,20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