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仓遗址2024年考古发掘区全景
考古现场绘图
专家观摩出土文物标本
出土元代重唇板瓦
出土元代脊兽和嫔伽残件
出土元代建筑构件
出土元代兽面纹瓦当
图片由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2024年9月至12月,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对十四仓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工作。本年度最主要的发现是完整揭露出1座元代漕仓仓廒建筑基址,并通过重点考古勘探确认一组由12座建筑基址组成的漕仓院落遗址。
近日,由天津市文物局指导,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的“十四仓遗址考古发掘与保护专家咨询座谈会”在武清区河西务镇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发现是国内首次发掘出元代国家漕运仓储遗址,是中国大运河考古的重大成果,可见证中华文明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特征。
国内考古的突破性发现
十四仓遗址位于武清区河西务镇,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9月至12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对十四仓遗址进行的主动性考古工作,完整揭露出1座元代漕仓仓廒建筑基址,并通过重点考古勘探确认一组由12座建筑基址组成的漕仓院落遗址。该遗址布局清晰,规模体量巨大,属国内同时期同类型考古遗存的突破性发现,为元代运河漕仓制度研究提供了重要考古实物资料。
据介绍,2024年度实际发掘十四仓遗址面积为1538平方米,揭露出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号元代漕仓仓廒建筑基址,坐北朝南,长度约42.9米、宽度约15.2米,系由人工垫土基座、台基(包砖)、墙基、磉墩及排水沟等相关附属设施构成,地面以上部分已不存。
根据仓廒建筑基址墙基内侧均匀分布的2排9列磉墩,确认该建筑面阔十间,进深三间;此外,在南墙基外侧均匀分布有11列磉墩,尺寸略小于墙基内侧磉墩,可知建筑应前设有檐楹,其形制与《经世大典》《农书》等文献所载元代官制粮仓信息基本相符。建筑基址及废弃后倒塌堆积内出土的遗物以建筑构件为主,包括条砖、板瓦、筒瓦、重唇板瓦、兽面纹瓦当、嫔伽等,兼有少量瓷器标本。
根据出土遗物、考古层位关系结合文献记载可以确认,该建筑始建于元代,毁弃于明代早中期。根据发掘揭露的建筑基址的形制尺寸、营造方式、类型特征,科技考古手段在元代文化堆积内获取到的水稻、小麦植硅体,结合文献记载可以确认,该组建筑为元代官制粮仓。
昨日,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十四仓遗址考古项目执行负责人尹承龙接受了新报记者采访。他表示:“十四仓遗址是以大运河为依托,由北运河、引河、人工水体(湖泊)、道路、漕仓、沉船等各类相互关联遗迹构成的大型国家漕运仓储系统。之前只是通过文献记载获知十四仓有官制粮仓,此次是首次发现粮仓建筑及相关文物遗存,这些发现对于十四仓遗址考古工作意义重大。”
基于世界文化遗产视角加强研究
本次会议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钱国祥研究员、中国建筑研究院资深总规划师陈同滨研究员、国家文物局原博物馆司司长孟宪民、天津市政府参事室原副主任陈雍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居中教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孟原召研究员、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黄信研究员、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孙勐研究员等8位国内建筑考古、科技考古、运河考古、文物保护、建筑遗产保护规划等领域专家参加。
与会专家在实地考察考古现场、观摩发掘出土遗物、听取发掘情况汇报、审阅遗址考古发掘资料成果、充分质询讨论后,高度评价此次考古工作,一致认为本次发现是国内首次发掘出元代国家漕运仓储遗址,是中国大运河考古的重大成果,可见证中华文明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特征。
专家们指出,通过2022年至2023年的前期综合调查与研究和2024年的考古工作,揭示出十四仓遗址是以大运河为依托,由北运河故道、引河、港湾、道路、漕仓、沉船等各类关联遗存构成的元代大型国家漕运仓储系统,未来考古潜力与空间巨大。
与会专家建议,要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尽快对本年度发掘区域进行妥善保护处理,做好周边重点遗迹埋藏分布区域现场保护,抓紧启动编制《十四仓遗址总体保护规划》,根据最新考古成果,对遗址边界做出准确划定。要秉持大考古理念,制定长期考古工作计划,对重要遗迹分布区域持续开展系统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揭示其年代、性质、功能与分布范围等。要加强考古整理研究,通过考古、历史文献梳理及多学科合作研究,为全面认识和系统保护十四仓遗址提供考古依据。建立十四仓遗址考古工作基地,为十四仓遗址后续开展连续性考古工作提供保障。
专家一致认为,要基于世界文化遗产视角,加强十四仓遗址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的地位研究,包括元代漕仓体系研究、元代仓廒建筑遗址复原研究、历史环境专题研究、十四仓遗址遗产价值体系研究等,用于指导考古、保护管理、阐释展示等各项工作。
未来,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继续积极推进十四仓遗址的考古与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