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曾经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后,中国走向了衰退。鸦片战争于1840年爆发,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屡遭打击,腐败无能,不断割地赔款,国内经济受到侵蚀,农民反抗运动激增,封建社会动荡不安。这个时期对于中国瓷器业而言,伴随着经济的不断下滑,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的生产都岌岌可危。
从政治角度看,清代初期实行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尤其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国瓷器的生产达到了巅峰,成为瓷器的黄金时代。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政局动荡,清政府渐渐无暇顾及瓷器的烧造。在道光时期,清代吏治腐败,鸦片贸易猖狂,官窑瓷器的生产不断衰落,民窑虽然生产的瓷器较多,但质地较为粗糙,陶瓷业陷入低谷。
从经济角度看,清朝前期手工业生产发达,经济蓬勃发展,但乾隆末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导致社会经济的衰退。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的投资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使中国陷入经济危机。同时,清政府对外贸易的鼓励导致景德镇外销瓷的增加。
从文化角度看,清代钦定儒家文化,但随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门的打开为西方文化传播提供了途径。儒家思想逐渐消亡,人们开始追求财富,而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使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挑战。清代的文学艺术逐渐走向衰落,新学术、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开始崛起,资产阶级新文化成为主流。
在制瓷业方面,清代中后期是官窑和民窑发展的阶段。官窑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但到了嘉庆时期,官窑开始衰落,生产规模减少。皇权专制下的御窑制度推动了清代官窑制瓷的规范化,但随着经济的下滑,官窑逐渐没落。在民窑方面,由于御窑的衰落,画师们纷纷流落民间,参与了民窑的瓷绘活动。这一时期,民窑逐渐崛起,成为制瓷业的新兴力量。
在制瓷工艺方面,清代中后期官窑和民窑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官窑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装饰技法丰富,造型多样,但到了嘉庆时期逐渐失去创新。而民窑在咸丰年间开始崛起,画师们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文人画与陶瓷艺术相结合,促进了民窑的繁荣。
总的来说,清代晚期是中国瓷器业发展的波澜时期。官窑和民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清代瓷器工艺的独特时代特征是中国陶瓷辉煌成就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