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大家分享:清朝中期名臣朱轼的故事,他一生为官清廉刚正,特别是当皇帝到他家吃饭时,他只用简单的工作餐招待,他的这种行为,不仅没有受到皇帝的责怪,反而得到皇上的敬佩。
下面就请听笔者详细道来。
一.仅用四盘菜,招待准皇帝
朱轼于公元1665年,出生在高安村前艮下朱家的清贫人家。他从小聪明好学,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后,从基层开始做起,在各地当官时都有不错政绩,始终保持为官清廉刚正的作风。
由于朱轼人品正、办事勤,随着不断创造佳绩,他的职务也陆续高升,先由庶吉士改授湖北潜江知县,后任陕西学政、奉天府尹,直至浙江巡抚。在任浙江巡抚时,他首创"水柜法"修筑海塘,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后世。
不仅如此,朱轼还在浙江巡抚任上,只用四盘菜招待当时的准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这不仅表现了他赈济灾民、居官廉洁的“清官”形象,而且为自己今后仕途更加通顺埋下了伏笔。
那是康熙四十二年夏天,南方多省被水患困扰,众多百姓流离失所,其中以杭州淳安县的灾情最为严重。康熙皇帝忧心忡忡,在与大臣们几番商议下,决定派自己的儿子——爱新觉罗·胤禛(当时还只是个贝勒)前往浙江视察协助解决水患事宜。
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踏上了南巡的道路。为了尽快赶到杭州,一行人一路风尘仆仆日以继夜、快马加鞭。然而到达浙江时,迎接他们的却是空空如也的巡抚衙门。
原来这时担任浙江巡抚的正是朱轼,当胤禛到来时,他正亲自带着能动用的所有兵丁给灾民发粥,所以并不在府衙之内。胤禛倒也不甚在意,从留守兵丁那得知朱轼去向后,便不顾旅途辛劳带着一行人前往粥棚视察。
由于人多吵闹,胤禛一行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人群中找到朱轼。只见朱轼弓着腰,一手拿勺、一手拿碗,正在亲自为灾民盛饭。他的官袍被挤得皱皱巴巴,身上也是灰尘和泥点子,官帽早已不知丢在何处,花白的头发凌乱不堪。朱轼的形象和行为令胤禛大受感动,忍不住在心中大加赞赏。
多日之后,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杭州的灾情得到良好的控制。胤禛一行人因此决定立刻赶回京城复命,临行前一晚,朱轼特意邀请胤禛等人来到家中为其饯行。朱轼介绍说:家中只有自己和卧床的妻子及女儿一起生活。
朱轼将胤禛一行人请到正堂聊着国计民生,等待中,胤禛观察着朱轼的房子,心中不免又对朱轼的清廉多了几分敬重。那是几间很老很旧的房子,墙面和柱子上的漆已经多有剥落,屋内家具陈旧,打眼望去竟看不到一个下人。
胤禛一行人来到膳厅,发现桌子上却只放了四盘菜,分别是:肉皮、腊肉、闽笋、粉丝,还有一壶自家酿的米酒。这样的菜系,虽不能与胤禛在皇宫或在其他州县察访时吃的满桌珍馐相比拟,却是朱轼家里能拿出的最好招待了。
见此情景,胤禛哈哈一笑,大大方方坐了下来,其他人也相继入座。一口菜一口酒下肚,胤禛长吁一口气,对着朱轼感慨道:“整个大清朝,像朱大人这般廉政清苦的巡抚,已经不多了,待我回到京城,一定要向阿妈如实禀告。”
朱轼听后道:“天灾如猛兽,百姓苍生受难,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大有人在,微臣一家还能维持温饱已经很满足了,只求两位皇子将我县情况如实上报,拯救黎明苍生。”胤禛听后,连连点头。
到达京城后,胤禛顾不得休息便将杭州水灾情况如实禀报给了康熙皇帝,并赞扬朱轼的清廉之举,向康熙帝极力举荐,为他升职。康熙帝听后龙心大悦、慨叹不已,立刻下旨升朱轼为左都御史。朱轼为左都御史期间,依旧保持着清正廉洁的作风,又由于其学识渊博,被康熙帝任命为文华殿大学士。
二.三朝元老,用“朱公席”招待皇帝
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康熙驾崩于畅春园,享年69岁。在经历了“九子夺嫡”后,获胜者爱新觉罗·胤禛正式继位,成为清朝第五位君主,年号雍正。那一年,朱轼已经60岁,四阿哥爱新觉罗·弘历长到读书年龄后,便被雍正帝信任,任命为弘历的老师,且十分受弘历和雍正的尊敬。
时光轮转,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雍正驾崩,享年53岁。1736年2月12日,弘历继位,年号“乾隆”。正所谓严师出高徒,继位后的弘历文武双全,对朱轼十分敬重,朱轼因此被封为“帝师元老”。
平日里,乾隆除了勤勉朝政,清闲或遇到困惑时,也时常会去老师朱轼家坐坐。按理说,此时已经是“三朝元老”的朱轼应该盛情款待皇帝了吧。
但是,朱轼却没有因为自己位高权重而改变。他依然保持为官清正、生活简朴的习惯。故而,当乾隆去朱轼家做客时,便得到了跟他父亲雍正当年的同等待遇,四个菜:肉皮、腊肉、闽笋、粉丝和一壶自家酿的米酒。
不过与雍正不同的是,此时的朱轼毕竟是三朝元老,所以特地奢侈了一把给乾隆额外加了两个小菜:肉圆子和冻鱼。这“四盘两碗”后来就有个独特的名字——“朱公席”。
后来,用“朱公席”招待来客(包括贵客),这个习俗逐渐传到了朱轼的老家江西高安县。高安县人们自豪家乡出了个清官,便将“朱公席”沿用至今,延续到现在。
总之,清朝中期名臣朱轼,一生为官清廉刚正,特别是当皇帝到他家吃饭时,他胆敢只用工作餐(“朱公席”)招待,他的这种行为,不仅没有受到皇帝的责怪,反而得到皇上的敬佩。
我们应该学习与继承朱轼这种为官清廉的好作风,始终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传统,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安康贡献应有的力量。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