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郭沫若的女儿发声:关于我的父亲
迪丽瓦拉
2025-08-19 03:34:01
0

在我国的近代历史长河中,郭沫若是一颗耀眼的星辰,他用自己手中的笔为民族的思想解放贡献力量。

新中国建立以后,他用诗歌,歌颂和赞扬我国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

在朝鲜战争时期,他用自己的学识与美帝国主义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

不过,郭沫若却因北京城墙的拆除以及对定陵的破坏发掘而饱受世人非议,这导致他的许多历史功绩被掩盖在了历史长河当中!

而这样一位功过并存于一身的人物,在女儿郭庶英眼中却是:

关于我的父亲,我不觉得他有多伟大。但是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我对父亲的敬意越来越重。

那么郭庶英为什么会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呢?

生活中的郭沫若与子女们

也许是受《儒林外史》中范进等深受封建科举迫害的人物形象的影响,人们都觉得近代那些知识分子是一群满口之乎者也,除了读书以外不知柴米油盐的书生。

但郭沫若却并不是这样,他虽然也是接受过封建教育,但从小他就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叛逆精神的少年,成年以后他的大学专业本是医学,但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让他认识到人民病不在于体肤而在于思想!

于是他和鲁迅先生一样弃医从文,开始用手中的笔杆子,为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书写一篇篇文章。

建国以后,郭沫若被人民选为国家的领导人之一,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处于内外交困的时期,各行各业百废待兴。

作为副总理之一的他,从来没有因为身居高位而放松对子女的管教。

在生活中,他时刻强调节俭!

他是怎样节俭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郭沫若家里常备的一道“

郭氏推荐菜

”!

五十年代时期,国家刚建立不久,北京城每家每户都要度春荒时节,而此时大家都会为渡过这个困难时期而焦头烂额。

按道理来说,郭沫若大可利用自己的地位换取一些蔬菜瓜果来扛过春荒,但他没有这样做,而选择与平民百姓同甘共苦!

还要多亏一次意外发现,他们家的春荒问题才得以解决。

有一天,郭沫若闲暇之余决定带着子女们前往颐和园游玩。

在游玩途中,他看到游人们在采摘二月兰,他们很好奇,想上前问个究竟。

于是,郭沫若便带着子女们来到这群游人的中间,问道:你们采摘这些野菜回去做什么?

这些游客听到问话热情地解释道:“我们是采回去吃的!”

郭沫若觉得这个事情很新奇,他对子女们提议也采摘一些二月兰回去,尝尝这个未受追捧的二月兰是什么味儿的。

就这样,子女们在郭沫若的带领下一起动手采摘二月兰,不久他们便拿着今天满满的收获回到家中。

其实,二月兰又名诸葛菜。

在三国时期,战火纷飞,军粮供应不上。

诸葛亮就命士兵每到一处种植一种野菜,士兵离开后,当地老百姓也可以采食。

后来,人们将这种野菜称为诸葛菜。

这些诸葛菜经过简单的烹制被端上了餐桌,孩子们和郭沫若看着这些劳动成果,散发着那迷人的香味,都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二月兰口感甚佳,郭沫若和子女们发现这些随处可见的路边小草竟然是野菜中的极品菜肴。

这道菜自然而然成为了他们家庭中常备的一道美味了。

但是,二月兰虽好却总是长在野外,为了培育这种极品野菜,郭沫若去野外采集这种野菜的种子带回家来,种在自己的小院里面。

每年的春天,他们家总是吃着它度过春荒。

并且这些二月兰还成为了招待贵客临门的郭氏推荐菜。

而此时,郭沫若身为国家领导人之一,这在当时一般配有专门的厨师。

厨师长为了做出好菜,一般做饭的时候只取菜的精华部分,剩下的就全部扔在垃圾桶里面。

偶然一次机会,郭沫若看到这种情况,他没有责怪厨师,而是默默地将这些丢掉的剩菜捡了起来。

对厨师语重心长地说道:

这些菜叶扔掉了多可惜啊,这不是还可以吃吗?

这些生活中的细节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童年的郭庶英,父亲在她的记忆中就是一位崇尚节俭的人。

每年寒暑假这段时间,也是郭庶英他们最快乐的日子。

尽管郭沫若事务繁忙,但是他尽量抽出时间带着子女们进行各种各样的家务活动。

这样,算是给子女们上好了有模有样的劳动课。

在我国经济困难的时期,物资相当匮乏,连肥皂也是定期供应的。为了缓解家庭的窘境,郭沫若便带着子女们一起动手制作人工肥皂。

这些生活里的一点一滴都悄无声息地影响着郭庶英,多年以后,郭庶英认为父亲对自己的言传身教是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无法比拟的。

郭庶英曾说:“我不觉得他有多伟大,但是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我对父亲的敬意越来越重。”

可以说在女儿郭庶英的心中,郭沫若不仅是一个懂得节俭充满父爱的父亲,更是一个为和平而努力的使者。

女儿眼中的和平使者

1950年,美帝国主义不顾我国的强烈反对,悍然发动了朝鲜战争。

对于美国发动的朝鲜战争,我国内部一些恐美分子认为,我们不能反抗这个世界第一超级大国,而是应该妥协,承认它侵占朝鲜的事实!

而有一部分人则认为,我国与美国综合国力天差地别,没有必要为了一个毫不相干的邻居,在错误的时间段与其进行一场惨烈的不必要的战争。

但毛主席却坚定认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抗美援朝也是以另一种形式保家卫国,如果容忍美国如此下去,对于以后我国战略生存空间是极为不利的。

于是,党中央经过慎重决定,立即成立了以彭德怀司令为首的中国志愿军。

随后不久,我军用五次战役的时间,就将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推回到了三八线附近!

美国为首的侵略集团,因为自己被一个亚洲国家打的节节败退而恼羞成怒。

于是在1952年1月,他们便对我国东北地区发动了一场骇人听闻的细菌战。

当时,我国举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卫生运动,人们利用报纸宣传横幅等一系列传播媒介揭露美国人的险恶用心和细菌战的可怕。

东北人民在中央的号召下,进行了反细菌战的人民战争!

对于美国所实施的人神共愤的细菌战,1952年的2月,郭沫若发表了一篇声明。

声明中,他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制止美军的细菌战。

同时,他致电世界和平理事会的主席约里奥·居里,控诉美军的战争罪行。

1952年3月,郭沫若率代表团飞往奥斯陆出席世界和平理事会执行局会议,在会上他详细报告了美军扩大细菌传染的严重罪行。

随后,经过郭沫若和代表团成员的多方努力,这次会议终于通过并成立调查在朝鲜和中国的细菌战事史和国际科学委员会的决议。

同时,这次会议后更是发表了告世界男女书——《反对细菌战》。

《反对细菌战》提到要禁止细菌武器,主张把使用者作为战争罪犯归案法办。

同年4月,郭沫若在莫斯科的克林姆林宫接受了“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奖金的嘉奖,在那庄严的时刻,郭沫若感到无比的光荣,他认为加强国际和平这样的使命仍然任重而道远。

那时,他用激动的眼泪和心情行诗致答:

“我接受了无上的光荣,也接受了庄严的使命,我要向世界传达我们中国人民的坚毅决心,在和平力量团结一致下全人类定会战胜细菌战。”

郭沫若回国以后,立即把自己获得的10万卢布奖金全部捐献给了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协会!

随后,在郭沫若为首的代表团努力下,世界热爱和平的科学家,组成了调查美军细菌武器的专家团。

他们艰苦卓绝,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他们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历经多日的实地调查后,最终确认了美军的战争罪行。

随着美军战争罪行的暴露,世界人民也爆发了各种各样的反战风潮!

美帝国主义也在此时走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他们考虑到此时,我国已经形成了反细菌战的对抗体系,再加上全世界人民的口诛笔伐,在这样的形势之下,美国只能停止发动细菌战!

而郭沫若也在这场反细菌战的战争当中,用手中的笔以及浓烈的爱国心,为制止了美帝国主义的战争罪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除此之外,郭沫若还陪同毛主席、周恩来等领导人参加了大量的外交活动。

这一段时间,郭沫若把自己的整个精力都用在了政务活动上,为我国的外交以及世界的和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参加外事活动的时候,党中央的领导人都对他十分信赖。周总理曾说:郭老的稿子,我们就不用审查了。

但是郭沫若还是坚持每次写完稿子以后,交予周总理审查!

这段时间郭沫若的所作所为都看在了女儿眼里,她一直认为父亲就是一个为世界和平努力的和平鸽,他就是在那个时代我国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他是郭庶英心中永远的那个男神与战士!

郭沫若在很多个领域都成就不凡,贡献重大,他的一生中却也有着重大的失误!对此郭庶英是怎么回应的呢?

郭庶英回应争议

说道郭沫若一生之痛,那就不得不提于北京城墙的拆除以及明定陵的发掘,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其中郭沫若对定陵的发掘。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工业化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当时各行各业搭乘着工业化这趟“快车”繁荣发展。

在那些兴起的行业中,不得不提到考古学的发展!

出于对我国古文化的研究,以及加快我国考古学的发展,

郭沫若决定向中央申请开启对明成祖长陵的发掘。

不过,明成祖长陵的发掘极为困难,为了积累经验,他决定先对万历皇帝的定陵进行考古发掘。

有了一定经验基础以后,再对明成祖长陵进行考古发掘,便事半功倍了。

这一份报告得到了中央的批准,在1956终于成立了发掘委员会,而当时的郭沫若就是这个委员会的负责人之一。

随后,我国考古人员就在郭沫若的带领下,对花费八百万两修建的定陵进行了试掘。

经过三个月的试掘工作,我国的考古人员终于来到了定陵的金刚墙部分,工作人员都十分欢欣鼓舞,大家都知道离地宫更近了!

随后,坚固的金刚石被工作人员缓慢移开,地宫的大门也被慢慢开启!

工作人员们都非常好奇地宫内是怎样一番景象。

随着地宫的汉白玉门被缓缓推开,地宫内部景象映入工作人员眼中,墓室内部有三具棺木,万历自然位居“C位”。

这次重大的考古发掘,让我国考古队伍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出土了大量明代文物,对于促进明中期历史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但因为是第一次对这种陵墓进行发掘,我国工作人员经验不足,他们没有发现其中一些文物的价值,而且技术受限致使了很多重要的文物损失!

而随着定陵的考古发掘“成功”,郭沫若也将自己的目光放在了古今唯一的两个皇帝墓的乾陵以及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陵。

但是,他的这一报告也却出其预料地被周总理给驳回了,随后周总理作了

十年之内不动帝王陵墓的重要指示!

于是,在周总理的反对下,郭沫若想挖掘更大帝王陵墓的工作计划被彻底终止!

而从此以后,郭沫若也被套上了一个“

挖墓狂人

”的名号!

面对父亲的这一生之痛,作为女儿的郭庶英又会怎么回应外界的争议呢?

在采访中,她认为父亲对中国的考古事业发展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但他的这些努力都被这一次工作的失误所掩盖了,这一失误与父亲的贡献相比实际上微不足道。

作为我国历史研究所的所长,父亲的工作内容就是通过对陵墓进行历史研究,定陵的发掘工作确实失误很大,但在其他发掘当中父亲也给予了正确指导!

除此之外,郭庶英还表示,

自己的父亲一直致力于新中国的考古事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才队伍。

这个庞大的人才队伍无疑为考古发掘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她强调父亲为新中国的考古事业贡献终身、鞠躬尽瘁,用一次工作上的失误就全面否定父亲的成绩,这样的评价是不公道的!

总结:

在郭沫若女儿郭庶英心中,父亲是一个摆脱封建桎梏的新时代文人。

他懂得劳动的真正意义,并且以劳动的教育方式让自己的女儿们懂得了什么叫“俭以养德”。

在事业上,她认为父亲就是一个和平的斗士,为世界的和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面对郭沫若的一生之痛,郭庶英认为父亲的成绩才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现在那些所谓“挖墓狂人”的称号完全就是以偏概全。

作为女儿的郭庶英的认知里,父亲自然是一个“完美”的人,身上的瑕疵不过是让他多了一丝真实感!

参考文献:

张冀良·女儿回忆亲郭沫若·中国知网

郭庶英·为了飞翔的和平鸽——忆父亲郭沫若·中国知网

混沌录·郭沫若女儿:关于我的父亲,我不觉得他多伟大·今日头条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曾国藩:越有本事的人,越不会说...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国藩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深厚的学问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他不...
原创 清... 鸦片战争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而从鸦片战争以后,腐败的清政府便开始与列强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我们中华民...
原创 内... 1000多年前,契丹铁骑横扫中原,成立了辽朝,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当时辽族内部权利斗争非常激烈,...
原创 老... 1875年,兰州城的西门瓮城,于公元1862年的同治年间修建。 位于兰州附近的一处关口,城墙用土累...
普陀印记·苏河时光里的砖瓦故事 得益于苏州河的滋养,普陀在20世纪初便凭借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和地理优势,紧密融入了上海开埠与城市化的...
原创 蒙... 导读: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入侵中原政权,比如汉朝时期的匈奴人,...
原创 副... 战场无情,刀剑无眼。自古以来,征战沙场通常都是男性的使命。有志之士们都想通过战场的厮杀,磨砺心性,保...
原创 闻... 《封神榜》作为我国古代神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版封神演义的热播,它再度引起世人的广泛热议,在封...
原创 山...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谁能想到一位普通老农的...
原创 晚... 晚清时候的犯人有多惨?看了你就知道了,最后一张令人费解 晚清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离我们最近的...
原创 为... 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风云变幻的时代,称帝可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曹丕、刘备和孙权,这三位在历史舞台...
原创 军... 庚子之乱以及之后签署的《辛丑条约》,对中国人的心理创伤,到今天都没完全愈合。对于这一段历史,从民间到...
原创 管...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当今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有了改变历史进程的能力,但也有了终止历史进程的能力。中美...
原创 最... 文/附熙 中国最憋屈的姓氏,人口8000万却未出过一个皇帝,只因一个字“忍” 中国的社会发展了几千年...
原创 关... 三国演义中,关羽与黄忠在长沙城下的单挑堪称经典。表面上看,这场大战以双方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负而告终,...
原创 左... 晚清时期,朝廷内外腐败日深,国力日衰。然而,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仍有一些忠心报国的栋梁之才。左宗棠...
如果宋朝不杀岳飞,全力支持他抗... 要是岳飞没被害死,南宋又全力挺他,那他北伐可能会赢,但金国还是不会被消灭掉。 在黄河以北失去的土地...
原创 牛... 无论是在欧洲、美国、亚洲甚至中国,牛排早已成为餐桌上的常客。一块柔软、多汁、香喷喷的牛排已经成为全世...
原创 老... 鬼谷子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经典名言,时过千年,这些语录流...
原创 朝... (文史潮河原创内容,首发大鱼号,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说起中国的千古一帝,很多人会想起秦始皇、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