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9月12日,傅崇碧接到上级的任命,成为北京副司令兼卫戍区司令员,这是他第二次担任这个职务。然而,对于卫戍区司令员这个职务,他内心并不平静。首次担任该职务时,他经历了长达6年多的冲击,因此第二次任命让他感到心有不安。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他本人不情愿,卫戍区内部也有人对他的再次任命持怀疑态度。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回溯到1966年之前,北京卫戍区编制不高,兵力有限,仅有一个师加一个团。然而,到了1966年6月,上级决定扩编卫戍区,使其由原先的一个师扩编到4个师,每个师6个团。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卫戍区的人数更是达到了10万多人。这一扩编不仅使得卫戍区的任务更为复杂,同时增加了保卫老干部的职责。卫戍区要负责保障在京的老干部和从全国各省市来京的负责人的人身安全,以防止他们被抓走。
然而,在傅崇碧担任卫戍区司令员的过程中,发生了“三二二事件”。在1968年3月22日晚上,傅崇碧突然接到免去卫戍区司令员职务的通知,被调到沈阳军区担任第一副司令。这个决定让他感到懵懂,不知所措,内心充满了抱怨。此次调动并非简单的职务更替,而是牵涉到傅崇碧等人的政治命运。在“三二二事件”后,卫戍区展开了对傅崇碧的揭批,将一些事情上升到政治层面,并记录在案。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傅崇碧陷入低谷,面临着压力重重。有些人由于压力而不得不站出来表态,而另一些人则热衷于表态。傅崇碧在这段时间里,遭受了来自卫戍区内部的批判和指责。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多年后傅崇碧再次回到北京,重新担任卫戍区司令员。
在1975年恢复工作后,傅崇碧成为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全面负责军区的工作。直至1977年,邓公找到他,希望他再次出任卫戍区司令员,面对这一提议,傅崇碧犹豫不决。之前担任卫戍区司令员的经历让他受到了长达6年的冲击,妻儿也因此遭受了不少困扰,女儿甚至上学都不得不改名。卫戍区在特殊时期承担的责任重大,任务繁重,稍有差池,就可能一夜之间“消失”。
那么,是什么因素让傅崇碧最终接受了再次担任卫戍区司令员的责任呢?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发生了变化,进入了拨乱反正的时期,各方面都呈现向好的发展趋势。当他被宣布再次兼任卫戍区司令员时,一些人开始感到紧张,因为他们担心傅崇碧可能会追究之前的错事。然而,傅崇碧采取了一个大度的举动,对曾经揭批他的人不进行批判和整肃,甚至将之前揭发他们的材料全部封存。这种做法展现了傅崇碧的大格局,有利于卫戍区的班子团结。在当时的不正常压力下,算账只会增加隔阂,对其他工作毫无裨益。值得注意的是,卫戍区只调走了一个人,其他人并没有发生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