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心放
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籍贯山西太原,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因诗写得好,有“七绝圣手”、“开天圣手”的美誉。本文主要讲讲他善交朋友及贬为龙标尉后的经历,以便读者朋友对其能作全面了解。
(一)先修道后参加科考
王昌龄出身于平民家庭,早年生活在饥寒困顿之中。为摆脱苦难的人生处境,天资聪慧、勤奋好学的王昌龄八方奔走,希望谋得一官半职,但谈何容易?过了弱冠之年仍在四处碰壁的他,跑到中岳嵩山去出家求道。但作为一个热血沸腾的有识之士,没办法做到“野鹤闲云”。
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是,唐玄宗李隆基经过血腥的内部斗争,登上了御座。统治前期唐玄宗英明果断,重用一大批人才,励精图治,使唐朝的国力达到了空前的极盛,文人学子们充满了从政或从军的热忱。
求道不到一年的王昌龄激发了向生活挑战的勇气,他愤然离开嵩山,返回太原,走上了从军边塞的道路。在边塞他写了不少边塞诗,最著名的就是那首《出塞诗》,他用“飞将军”的典故,讥讽唐王朝的统治者无良将可用,使战争久拖不胜,将士们难归家园。
开元十五年(727年),年近而立之年的王昌龄告别了军旅生活,由边塞返回就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补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他又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榜上有名。校书郎的官秩是九品下阶或上阶,是朝廷里最基层的官位。博学鸿词科是在科举制度外笼络文人学子的一种手段,以考拔能文之士。
按理说,博学鸿词科考试榜上有名应当得到提拔,但他只是平职调动,任祀水尉。任祀水尉五年后,被远贬荒僻的岭南,任江宁丞。科考得意仕途失意的他,故意拖延了半年才去报到,到岗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天宝六年(747年)以“不护细行”的差评被贬龙标尉。
(二)慷慨仗义恬淡真诚
由于王昌龄慷慨仗义,恬淡真诚,在朋友中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李白、王维、高适、王之涣、岑参、孟浩然等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诗人都与其有交往。李白是在流放途中与王昌龄建立起深厚友情的,听说他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后,特意写了著名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表达了深厚的朋友之情。
王昌龄在巴陵与诸友人诗歌唱和后,转洞庭湖,溯沅水赴龙标。途经武陵时,与田太守、武陵丞袁某均有诗歌唱和。在席间与同为贬官的卢溪司马太守不期而遇,也有诗歌相互赠送。除了官员以外,他还与道士来往。
王昌龄在龙标任上,喜欢在江楼上送客和与朋友宴饮,为此他在龙标城东江边建了座临江楼。在这座楼上,他不知宴请过多少人,送走过多少人。据史料上的不完全登载,送走的人有魏二、张四、程六、狄宗亨、柴侍御、薛大、朱越、李棹、李十五、崔参军、吴十九......
其中老朋友魏二,是天宝十一年(752年)夏季乘船来的。两人在龙标县内游山玩水,饱览大好河山,对本地的风光风情风俗赞不绝口,玩了一个多月,王昌龄在临江楼上设宴依依不舍与其告别,并写下著名的诗篇《送魏二》。
诗的大意是:闻着橘柚清香我们在临江楼醉别,江风挟着雨刮得船儿冰凉。从此以后我只能在湘江忆君,晚上在梦中都能听到猿的叫声。
在龙标任上,王昌龄与僧人们也有密切的来往。有写给金鳌山静法师的《静法师东斋》,有缅怀蟠龙山素上人的《素上人影塔》,有与聪上人交往的《遇薛明府谒聪上人》等。
(三)在任龙标尉的日子里
唐代的龙标就是现在的湖南洪江,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盛产柑橘。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流放在沅水流域时,就写下著名诗篇《橘颂》。王昌龄任职龙标尉后,不遗余力地大力提倡栽种,柑橘得到了很大发展,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与此同时,王昌龄把当地的治安维护得很好,没有争斗,各族老百姓和睦相处,社会稳定,王昌龄随身带的剑从没使用过。笔者虽不能夸王昌龄勤政谋政,但也说明他能努力为老百姓办了一些实事。
王昌龄在龙标任上还遇到一件浪漫事耶。刚去时在东溪的荷池旁,听到一个蛮女在唱歌,人长得漂亮,歌声很悦耳。一打听,原来是酋长的女儿阿朵。
诗人诗兴大发,写诗赞美了一番。
此后他去拜访酋长,阿朵请他参观了她的闺房,王昌龄当即为她写了首《初日》诗:初升的太阳照进闺房,先把床儿照得暖暖的。一抹斜光也照进了罗幕,照在了那长长的丝管上。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某天,他在路上远远看到阿朵跪在地上向他磕头。王昌龄不知阿朵为啥这样,感到很尴尬。此时王昌龄已经知哓一些当地语言了。通过简单交谈,方知阿朵是来向她索要那天参观闺房后为她写的诗。于是王昌龄笑着将诗稿付与了阿朵。
作者简介】赵心放,重庆市人,作品散见于报刊网络。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