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朱棣回到榆木川后随即暴亡,杨荣:将他封入桶内,秘密回京!
迪丽瓦拉
2024-11-03 15:08:45
0

原标题:64岁朱棣回到榆木川后随即暴亡,杨荣:将他封入桶内,秘密回京!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张英

编辑 | 张英

前言

在中国历史上,以"朱棣"尊称的永乐大帝,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都必然得到了极大的荣耀和光辉。

而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当这位卓越的君主离世后,朱家子孙对其的丧事处理却显得颇为遮掩,这究竟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众所周知,朱棣享年六十四岁,在古代帝王中实属长寿之人。

他一生中曾多次率军出征,甚至连自己的龙椅也是通过战争夺取而来。

更不用说,在他登基之后,对外的军事行动更是频繁不断,朱棣往往亲自披挂上阵,而朝廷内部的政务则交由太子朱高炽负责。

尽管朱棣身强力壮,但终究无法抵挡岁月的侵蚀,最终未能及时返回京城,便在班师回朝的途中驾崩。

而杨荣却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秘密护送朱棣遗体回到京师,并且"秘不发丧",那么,这其中又有何缘由呢?

朱棣暴亡榆木川

世人皆知朱棣乃英勇无敌、卓越非凡之君主。

他因“靖难”起兵篡位,力求超越其父朱元璋,建立丰功伟业。然而,他亦是多疑善变、好大喜功的战争狂人。

在长达22年的统治期间,朱棣五度亲征蒙古,深入漠北数千里,横扫北方强敌,赢得了“千古一帝”的赞誉。

而这位踏着蒙古人尸骨登顶的皇帝,最终也在征讨蒙古的路上倒下。

1424年,严寒的冬天过去,春天来临之际,蒙古阿鲁台部落出兵侵犯明朝边境,劫掠商旅,短短数日内,大明百姓陷入苦难之中。

时年64岁的朱棣,不顾太子朱高炽的劝阻,毅然决定发起人生最后一次远征,以期根除北方边患。

而这次远征面临诸多困境,朱棣身体状况每况愈下,长期征战留下的伤痛令他痛苦不堪。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朱棣统治时期的支出远大于收入,国库空虚,民生困顿,粮草和补给成为无法跨越的障碍。

而朱棣依然义无反顾地踏上征程,在草原三个月的时间内,他并未遭遇蒙古主力,几次小型战役也未能获得所需的补充。

更令人沮丧的是,居住在达兰纳木尔河流域的阿鲁台部落得知朱棣亲自领兵,竟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蒙古人在洪武、永乐两朝饱受明军打击,深谙“敌进我退,敌退我追”之道。

因此,朱棣的远征从一开始便处于劣势,若要在草原上战胜蒙古人,唯有这些剽悍的骑兵具备极度的自信,敢于正面交锋。

否则,农耕文明的深入,不过是徒劳无功而已。

五个月后,朱棣仍未寻觅到阿鲁台部落的踪迹,尽管他仍想继续前行,但现实问题接踵而来。

明军长途跋涉导致补给线过长,后方防守兵力捉襟见肘,粮草短缺,使明军士气逐渐低落。

最为致命的是,朱棣病倒了。

持续150天的奔波耗尽了朱棣的体力,年老体弱的他生命垂危,勉力下令撤军,而明军刚抵达榆木川,朱棣病情恶化,骤然离世。

朱棣身边侍从惊慌失措,如此情境,在京城之外实属罕见。

唯有马云急匆匆的找来朱棣信任的大臣杨荣、金幼孜,三人短暂商议后,决定秘不发丧,禁止向外传递朱棣驾崩的消息。

首要议题自然是皇权归属,朱棣返京尚需时日,而太子朱高炽与汉王朱高煦的状况,恐难等到其父归来便会生变。

此外,大军刚刚结束战斗,若此时公布朱棣离世,不仅军心不稳,还可能引来各方势力的干预。

而如何安全地将朱棣护送至京城呢?

杨荣的妙计

在据史书记载,在杨荣升朝堂为官前,杨荣曾在南方地区任职。

那时,他便观察到诸多用于装载茶叶的锡制器具具备良好的防腐性能。

因此,杨荣借着朱棣的名义,在军队中全面征集锡制品,并将之熔炼成一口巨大的锡桶。

随后,他在桶内放置了大量的咸鱼,以确保朱棣的遗体得以长久保存,同时也能有效地遮蔽尸体所散发的异味。

当朱棣的遗体被安放于锡桶之后,杨荣还要求周围的宦官及官员维持日常的生活与工作秩序,以防止他人产生疑虑,

当时还有情况是,朱高煦在朱棣的周围埋伏了诸多耳目,整日整夜地耐心等待着朱棣去世的消息。

而他苦苦等待,却始终没有得到任何确凿的反馈。

鉴于此种情况,朱高煦既无法暗中串连反对势力,也不得不暂时搁置集结军队的计划,继续等待着朱棣离世的消息传至耳边。

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杨荣的勇气竟如此之大,甘愿承担诛灭九族的巨大风险,对皇帝的死讯进行隐瞒,甚至还将他装入木桶之中,堂而皇之地运送回京城。

兄弟阋墙、暗流涌动

当军队成功进入大明领土之后,外敌入侵的危机得以解除,朝廷亦顺利实施了瞒天过海之计。

时,杨荣开始积极筹划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首先,他全力以赴地打理军队各项事务,确保无虞之后,悄然返回京城,秘密晋见了当时的太子朱高炽。

他坚定地支持朱高炽,不仅是出于维护“太子即位”这一礼仪制度的考量,更重要的是,朱高炽为人正直,宅心仁厚,是皇帝的理想继承人。

杨荣详细地向朱高炽汇报了朱棣离世的经过,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朱高炽悲痛万分,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无法自拔。

杨荣见状,立即提出了三项应对策略。

第一,迅速派遣军队进驻京城,同时调动京外的薛禄等人率部进京,加强京师及皇宫的安保工作;

第二,安排太孙朱瞻基秘密北上,迎接朱棣的灵柩返京;

第三,派遣驸马前往南京,接手都督府的管理事宜,从而全面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

这三项策略的实施,使朱高炽能够完全掌控国家的政治与军事权力,同时巧妙地削弱了朱高煦、朱高燧的影响力。

尽管朱高煦、朱高燧始终紧盯朱棣、朱高炽,但他们却在不知不觉间落入了圈套,当他们得知真相时,愤怒至极,甚至采取了一些反抗行为,然而这些努力终究未能改变现状,他们只得暂时接受这个事实。

而他们并未就此放弃对皇位的野心,仍然在暗中策划着夺取政权的阴谋。

在此过程中,多亏了杨荣、金幼孜等忠良之士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在新旧政权交替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地拯救国家,才使得最高权力的顺利交接成为可能,也为明朝历史上难得的和平过渡创造了条件。

总而言之,对于榆木川事件的妥善处置,无疑是大明王朝的一件幸事,也是朱氏家族的一次幸运。

国家和皇帝都应该真诚地感激杨荣等一批有功之臣,正是他们的忠诚之心和爱国情怀,才守护住了明朝的江山社稷,捍卫了朱氏家族的统治地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郭... 在中国近代史的长河中,军阀混战的场景频频上演,倒戈叛变的情节屡见不鲜。然而,在1924年到1925年...
原创 靠... #历史开讲# 犹太人,欧罗巴人种,远祖亚伯拉罕,原来居住在苏美尔人的乌尔第三王朝附近,后来迁移到迦南...
在三千年典籍中读懂中华文脉 展览现场。本文图片均由国家图书馆提供 展览现场。 《山海经》。 熹平石经《尚书·尧典》残石。 ...
原创 以... 蚂蚁庄园2024年9月20日庄园小课堂知识问答的最新问题是以下哪件文物有“天下第一剑”之称?越王勾践...
南大“雪域寻音”团队 开展进藏... 今年7—8月,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师生组成的“雪域寻音”实践团队前往四川、重庆、陕西、贵州、浙江等...
原创 慈... 引言 清朝末年,在慈禧太后的一手操纵下,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早已摇摇欲坠。当时,老百姓早已民不聊生,...
原创 “... 公元1399年,大明帝国的天空阴云密布,一场由燕王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变,彻底改变了明朝的政治格局。在这...
云南一批少数民族文字古籍首次“... 彝文、东巴文、方块瑶文……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字种类丰富却鲜有人知,如今,随着云南古籍数字化提速,公众...
原创 从... 19藩属国、1316万平方公里领土,清朝是怎样走上巅峰,完成扩张的?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有过好几次...
原创 满... 生活在各个朝代的公主们,虽然都是皇帝的女儿,皇宫中的金枝玉叶,但是她们所处的环境和遭遇却是完全不同。...
又一史料文献公开!侵华日军七三... 在“九·一八”事变93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与日本学者松野诚也联合发布了...
原创 为...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达的战争,在德意日为首的法西斯轴心国发动以后,一共有61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被卷入...
原创 非... 文l张飞 编辑l张飞 前言 让我们从这样一个事实开始: 这个无处不在的短语几乎只适用于非洲:“前殖民...
原创 为... 每每提及我国的淡水资源都会让广大网民想起并叹息的名字一一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究竟有什么魅力,让网友频频...
原创 原...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上元节。在唐朝,上元节是全国百姓的国庆节,更是情侣们浪漫相...
原创 “... “九锡”是我国古代皇帝赐予有功之臣的一种礼遇,而且是臣子所能享受到的最高礼遇,《公羊传》中记载“诸侯...
“中华第一塔”有多高? 揭秘“... 永宁寺塔作为北魏洛阳城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年),由笃信佛法的灵太后胡氏主持修建。...
原创 他... 导语:他立过10次一等功,有56枚勋章,太爱闯祸只当了粮站站长 中国的历史发展上,有过许许多多的英雄...
原创 苏... 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弗兰格尔,1878年8月27日—1928年4月25日,波罗的海德意志族人, 沙俄...
原创 清... 《偈颂一百零四首》曾言:“家丑岂容外泄,刚被儿孙告讦。”古往今来,我国便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说法,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