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立马纠集重兵发起全面内战。最终结果不言而喻,蒋介石带着他的反动当局,狼狈地逃往中国台湾。
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军事专家就“蒋介石为何会输”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刘伯承元帅早在1946年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1946年11月初,蒋介石暗中命令国民党整编第二十六、二十七两个军,分别从鲁西南的鄄城、郓城和豫北的安阳出动。准备与邢台第十一战区国民党部队会合,最终目标是攻取鲁豫解放区首府河北邯郸,打通平汉铁路。
晋冀鲁豫野战军两位首长刘伯承、邓小平立即率军以第七纵队和冀鲁豫军区各一个旅,分批次阻击敌军,牵制国民党主力进攻集团,采用大迂回、大包围战术,直插敌军纵深。
1946年11月15日夜,晋冀鲁豫野战军四个纵队从山东鄄城以北地区向西进发,于11月18日到达河南滑县以东。当天夜晚,我军各纵队立即向敌军阵地进行渗透。
战斗持续到11月22日夜,我军共歼灭国民党军共一万多人,成功吸引国民党主力两个军回援,打破了蒋介石进攻邯郸的计划。
我军获得大胜后,时任《新华日报》记者李普率一支采访队到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所进行采访。刘伯承亲切接待了记者,向他们介绍邯郸战役的详细经过。
按照刘伯承得介绍,李普回去写了一篇文章,于1946年11月30日刊登于《新华日报》的头版头条,题目就是《刘伯承将军谈蒋介石》。
刘伯承认为,蒋介石所惯用的战术打法就是“乌龟战术”,说好听点则是“步步为营”,另外还有一套是“并进长追”。
“乌龟战术”从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国民党军往往会主动发起进攻,一开始在兵力人数还有武器装备等方面都占据优势。
但身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总是举棋不定,不停地更改战术变化,被我军团团包围之后,才知道龟缩防守。一旦被我军打痛,蒋介石立即又改变战术部署。
刘伯承接着说,自从蒋介石发起内战,他就认为国民党一定不会成为最后的赢家。因为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致命弱点,便是不顾全国人民的呼声与社会舆论,发起全面内战。
另外,国民党军主要有“三怕”:一怕夜战;二怕白刃战;三怕野战。
白刃战就是空手肉搏或者双方互拿刺刀进行短兵相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敢拿起大刀,砍向穷凶极恶的日寇。但到了解放战场,这种形势突然反转。
因为大部分国民党士兵都知道自己这方不是为了正义而战,加上自抗战末期国民党内派系林立,军队腐化从上层一直渗透到基层,不仅让军心士气涣散,甚至在战场上都丧失了作战的勇气。
那国民党军又为何害怕夜战、野战?按照刘伯承所说,国民党军虽然武器装备优于人民军队,但再好的飞机大炮也要人来操纵。
蒋介石从全国各地抓壮丁,导致后方空虚,许多国民党基层士兵原先只是普通农民,被强硬地套上军装后,根本不想在前线为反动当局卖命,而是想方设法地回归人民怀抱。
就连国民党“王牌部队”之一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曾在一篇报告中指出:他麾下的士兵在白天战斗十分英勇强悍,但到了夜晚根本不敢把他们放出去,只能龟缩在防御工事里。
张灵甫虽然没有在报告中详细写明为何不敢与解放军进行夜战,但想来无非就是害怕自己这些“精英士兵”撒出去之后根本收不回来,犹如断线的风筝,不知飘到哪里去。
正因如此,刘伯承将军基于自己对蒋介石以及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认识,所以才大胆地说出“蒋介石迟早会输”、“国民党军有三怕”的论点。
我们不妨在刘伯承元帅对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当局这番认识的背后进行延伸分析,蒋介石和国民党究竟败在了哪一点?
就拿蒋介石这个人来说,在军事指挥领域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但他把零散的种种儒家伦理道德,编织成以“礼义廉耻”为中心的伦理网。
用这一套办法,把自己手底下的军人培养成严格遵守国民党统治秩序的一枚枚棋子。
出身黄埔军校的蒋介石,满脑子想用政治或者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约束手下的军官乃至基层士兵。
不可否认,蒋介石的政治意识要比军事意识强,他早年之所以能打败冯玉祥、阎锡山等军阀,不是因为他的军事战略,而是政治分化。
直到内战快爆发时,蒋介石还每天召集国民党高级军官开会。会上,他对军事作战的考虑主要战场怎么进行,以及具体指导都没有。
从文献上看,蒋介石每天的讲话主要包括两个内容:第一就是从政治上打气;第二就是讲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解决经济或者后勤。
即使是在三大战役马上要开始时,蒋介石都把重心放在解决经济上。
同一时期,毛主席说的则是“我们的战略目标是要推翻国民党”;周总理说的是“全国重心在中原,东北的重心在北宁路”(前者指的是淮海战役,后者指的是辽沈战役)。
从这方面来看,蒋介石一味地用道德礼仪和政治手段来约束自己手下的军官,其结果与他的初衷背道而驰。
所以即使是国民党在败亡之际,蒋介石还是不注重军事指挥,反而把自己失败的缘由归结于是属下不忠,对他们的政治洗脑不够彻底。
其实国民党到了抗战末期就已经腐朽到了极点,犹如一棵大树,外表看上去枝繁叶茂,内部早已被蛀虫掏空。
当然,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蒋介石站到人民的对立面,那等待他的只有失败这一个结局。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参考文献:
[1]刘明钢.刘伯承指挥作战趣闻多[J].党史天地,1994(12):13-14.
2]朱春悦.毛泽东与蒋介石军事素养的比较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21,23(04):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