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中的许多故事,都有着现实原型,很多不为人知的人或事,就是通过影视剧这样的形式,深入人心,也让人们了解到了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与人物。
无论是单枪匹马的杨子荣,还是其余的人物,都通过艺术创造的形式,让人们更加地了解了曾经的往昔。
虽说是艺术作品,但说到底与现实情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但这一种形式的再现,让人们更加愿意去了解历史,当然是有益的。在影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之中,作为反派出现的杨立仁,当然也有原型。虽说后半部分的生活轨迹并不重合,但那也是在原先的人物基础上,所进行的二次创作。
而这一角色的原型,就是当年蒋介石的十三太保之一。他的名字没有戴笠那般响当当,但也是一名有故事的人物,他叫邓文仪。邓文仪最主要的突出贡献,在于他追随蒋介石前往台湾之后,曾经秘密地与我国领导人邓小平会面,极大地促进了两岸地区的和平发展。
当时两岸之间的关系,几乎坠入最低点。就是这次会面,让两岸之间的关系改头换面。
但其实那时的邓文仪,心境已经十分豁达,对待事物,态度越发地趋于平静,大概是因为前半生的军旅生涯大多充满了不如意,所以晚年的他,更加的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放松。
在权力中心之中斡旋,终究会感到厌烦,他来到台湾之后,虽然担任了许多的官职,但是其实他大多数的时候,都是不问世事的态度。他曾经是黄埔军校的学生,并且以进入黄埔军校学习为一生的光荣,
在那个年代里,他主动地肩负起了联络各地黄埔学生的任务,也正是在邓文仪的努力之下,那些黄埔的学生们才越发的熟络,将过往的恩怨放下,只是以同学的身份互相交流。
邓文仪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自幼感受到来自生活的困顿,让他也立志想要改变这一现状。
当时的年代,读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人穷极一生,都不能有机会,不一定有钱能够好好读书,遑论前往名校学习。而邓文仪无疑是幸运的,他成功地进入了黄埔军校学习。这一结果,似乎在不停地暗示着他,他似乎距离他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在军校之中,邓文仪明显地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氛围。孙中山先生某次的一次演讲,让邓文仪深受震撼,自此立下志向,要跟随孙中山先生,建立起一个民主的共和国。
革命的过程无疑是充满了艰难险阻,而邓文仪也因为在学校的表现十分的优异,有了出国留学的资格。从困顿的环境中走出,邓文仪似乎在不断地走向更大的舞台。
回国之后,邓文仪就成为了蒋介石的手下,并且坚定不移地追随着蒋介石,他也被称为是十三太保之一,是蒋介石坚定不移的拥簇者。
在当时国内以统一战线为主要战略目标之时,蒋介石心中一直藏着自己的野心,想要发动反动战争,对共产党人进行围剿。而国难在前,几乎所有的手下,都不同意这种想法。而尽管蒋介石有这种狂妄的想法,所有人都持反对意见的时候,邓文仪却是仍然坚定不移地跟随在蒋介石身后。
那时的他,即便面对着这般的大是大非,仍然选择站在蒋介石身后,这也让他获得了蒋介石的信任,成为了蒋介石身边十分重要的心腹。
但是即便是这种看似坚不可摧的主仆关系,竟也有最终破灭的那一日。
西安事变发生以来,蒋介石的地位岌岌可危,大部分人都认为蒋介石将要就此没落,再也无法掌权。
而这个时机,很多人都没有落下,都盼望着能从蒋介石这里再获得一些好处,恨不得就此将其踩到脚底下。出乎意料的是,这件事情的主谋,竟然是一直以来支持蒋介石的邓文仪。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在蒋介石重新回来之后,邓文仪的地位自然也一落千丈。
对于背叛自己的邓文仪,蒋介石心中自然是有一根刺,且没有那么容易拔出。
但邓文仪跟在他身边多年,往常也有不少的情分,所以蒋介石最后也没有对他如何。
而且当时的邓文仪因为不愿意离开军营,只能厚着脸皮去求蒋介石,蒋介石念在以往多年的上下属关系,曾经邓文仪也那般支持过他,给了他这个机会。邓文仪原以为,这样一来,就意味着二人之间的和解。但是蒋介石对他当然不再是以往的心境,反而是处处刁难,再也不见往常的信任。
甚至还有几次,蒋介石当众羞辱邓文仪,让邓文仪下不来台,但是邓文仪也只能忍气吞声,仍然一直跟在蒋介石的身边,最后在解放战争之后,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
在台湾担任过诸多职位之后,越发地追逐内心的平静,曾经年少时许下的宏图远志,似乎也随着时间的更迭,而变得淡然。
影视剧中的人物原型,是在邓文仪本身的基础上加以改编的。艺术作品塑造的反派角色,与本身存在的人物形象之间,一定有一些关联,但并不代表着完全一致。
邓文仪的一生,从年少时的追求,到年迈时的淡然,其中一定发生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才将本人的心性改变得如此之大。对于邓文仪来说,曾经年少的宏图远志,可能在选择跟随蒋介石那一刻,就已经意味着最后的结局。
但其实回看他的一生,他的所作所为,几乎预示了他最后的结局。在国共统一战线,如此重要的情况之中,不明事理地选择了站在蒋介石的反动一面,或许也能说明他的本心是如何。
影视剧中的反派角色,显然也是基于他的行为所做的一些改编。但艺术是艺术,事实是事实。他是否有过后悔,对自己的选择后悔,对自己的遭遇感到屈辱,只有他自己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