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信芳
尽管王安石,又名介甫,一生成败参半,至今仍为后人争论不休,但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维新家,这是不争的事实。本文不评论他的改革方法,主要谈谈他的诗歌特点和退休后的生活。
(一)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意识形态性强:
当时,河北因毗邻辽、西夏,被称为“两疆”地区。北宋朝廷虽然用妥协的政策取得了暂时的和平局面,但连年干旱,粮食颗粒无收,繁重的赋税和劳役让人喘不过气来。
他曾写过一首《河北人》诗:“今年大旱,州县仍催河务……”在诗中,他用描写手法和口语表达,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两岸人民的痛苦,以及我对两岸人民的深切同情,显示了我对现实社会的焦虑和愤慨。
二是个性张扬:
据说包拯执掌开封府时,司马光、王安石都是他的属下官员。有一天,严肃不善交际的鲍老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邀请两人喝酒吟诗。酒桌上,司马光朗诵完后,王安石朗诵了他游览浙江飞来寺后写的一首诗。他在诗中说,如果他处于权力的最高境界,他就不会害怕天上的云遮住了他的眼睛。
李白在《登金陵凤凰楼》中说“总有云遮日”。他担心自己会被小人的谗言所困。王安石比只懂得风流的李白勇敢得多。他只是说了句“不怕”。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充满信心。包拯称赞这是一首好诗,并想向他敬一杯酒。不喝酒的王安石也不客气,直接拒绝了包拯的敬酒。
王安石从小就才华横溢,但同时也非常固执、性格古怪。只要他坚信一件事,就算是几头牛也拉不回来。故名“敖相公”。包拯知道他的脾气,只好苦笑作罢。
三是练书法的典范;
王安石实行“熙宁变法”,在朝野中引起了很大争议,受到很大阻力。攻击者找不到他个人性格上的任何缺陷,于是他们就挑衅他缺乏个人卫生和其他使他不配为公共服务的问题。由于巨大的反对压力,宋神宗无奈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贬为江宁府。次年,宋神宗下旨恢复其地位。他从江宁乘船前往开封,途中留下了他的名作《登瓜州》。诗中“绿”字用得淋漓尽致。将春风想象得淋漓尽致。据史料记载,初用“至”,后改“过”,再改“入”,又改了十几次,最后才改为“青”。真格是写诗、炼书法的典范!
(二)字数不多但内容丰富
大家都知道,苏轼和王安石对于变法的立场不同,在诗歌、作文方面也都有些不满。据说,苏轼读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后,用钦佩的语气说:“这不是人。”可以写啊!梁启超说,王安石的诗可以与周邦彦、辛弃疾等名词的作品相比。
(三)安逸的退休生活
晚年在江宁过着孤独寂寞生活的王安石,有一天突然收到苏轼的来信,说他路过金陵,第二天会来看望他。王定时的门生李鼎谋害苏轼的阴谋险些得逞,让苏轼深受其害。苏轼并不讨厌无极无,王定时也能从容应对。两人性格都十分出色,一见面就笑消了恩怨。见面后,他们喝茶吟诗,谈笑风生。
两人聊到红日西斜,苏轼起身离开。王安石看着苏轼远去的背影,告诉周围的人,这样的背影需要几百年的时间才会出现。
据非官方记载,王安石家中饲养了一头老驴。他每天都会骑着毛驴,背着一袋糕点,出去旅游或者找地方读书,身边有一个仆人陪伴。中午,王安石饿了,就坐在石头上吃自己端出来的面包。吃饱了,就分给仆人吃。仆人吃饱了,就把剩下的给了驴。然后我们就突发奇想安排了下午的时间。
一日中午,王安石的驴子闯入路边的定林寺。寺里的和尚都认识王安石的驴。喂完后,他们等着王安石把它带走,但他们等不了多久。和尚们焦急万分,担心他出事了。和尚们出来四下查看,后来发现王安石在路边的草丛中熟睡。一问之下,得知王安石早上与仆人发生了一些麻烦,便骑着毛驴出去了。在这片草原上,王安石看了一会儿书,吃完煎饼,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松开的驴子也溜进了寺庙。
王安石成为平民后能够如此平静,正是因为他具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推崇的正直淡泊的品质。
编者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转发并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