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21年春天,天空阴沉,雨下个不停。
关中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恶劣天气了。或许,这就是上天对人间的启示吧。秦穆公,一个大才大略的人,如今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秦穆公去世时,陪葬人数达到177人,比秦穆公陪葬的66人高出一个数量级。
回顾秦穆公的一生,他立下了很多功绩,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有两点。
一是将河西纳入秦国版图。后来,晋、魏攻占了河西地区。秦国可以理直气壮地指责对方入侵,因为秦穆公比对手更早控制了河西。
二是称霸西戎,大幅向西扩展疆域,一直到狄道(今甘肃临洮)。
虽然秦穆公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但以上两项丰功伟绩足以让他载入史册,供后人膜拜。
秦穆公离开了。他有四十多个儿子,共有八十多个孩子。即使在皇室中,这样的继承人数量也是很少见的。
三十岁的太子秦风告别了父亲。继任者从秦穆公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秦封告诉自己,他要继续父亲未竟的事业,带领秦国走向中原。
秦穆公死后,雨一直下,乌云如寒,渡过洛水、黄河向东,到达了晋国的河东。
河东的天气也开始恶化。天空灰蒙蒙的,乌云遮住了太阳,大地上连一丝光亮都没有留下。发生了什么?公元前621年的阴暗之年,晋象纲公追随秦穆公的脚步,跟随他的父亲晋文公。
图-秦穆公后期秦国疆域
我们来看看秦国的疆域,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解读秦国的战略应该如何部署。
东边,秦国与晋国对峙。想要进入中原,就必须经过晋国控制的“威汉一通道”。由于有魏之战的惨痛教训,直到三家分晋后,秦国才不敢下令大军。进入这个地方。
当秦国进攻晋国时,另一条可行的路线是渡过黄河,侵入河东。
黄河是秦人的天然屏障。冬季过河时,可以直接踩在冰面上,但如果不能快速取胜,就必须在冰雪融化之前撤退,否则就会陷入死路。
其他季节渡黄河,必须有足够的船只,并注意不要在半途被金军袭击。而且,粮草供应也是一个大问题。
从秦晋两国的地理关系来看,双方以黄河为界。黄河到晋都江都的距离,大约是到秦都永都距离的三分之一。这种地理环境使得秦军的调兵距离是晋军的三倍。保守秘密都困难,更不用说措手不及了。另一方面,晋国在河西袭击秦国则容易得多。
从地理上看,在兵马未动之前,秦国就已经失去了地理优势。当晋、魏后来占领河西,秦晋或秦魏以洛水为界时,双方达成了地理战略平衡。没有人可以偷袭对方,也没有人可以对他们做什么。
在晋强秦弱的春秋时期,秦国虽然认识到迁都势在必行,但因为担心京城遭到晋国的进攻而未能做出这一决定。
秦国的东线基本上是死路一条。得等到三家分晋,魏国继承了晋国的江东疆土,秦国才有机会与之抗衡。
陇西高原虽然疆域广阔,战略纵深长,也能提供大量马匹,但人口少,贡献有限。
此时汉中已被蜀国控制。这一时期的蜀国,正值开明王朝的鼎盛时期,实力十分强大。秦国的军事实力不一定比蜀国强。秦国如果南下汉中,就必须翻越险峻无比的秦岭。
数百年后,蜀王杜尚封其弟为汉中侯,蜀汉两地分裂为两个政治实体。秦国这才利用了汉中的弱点。目前看来,秦国南下汉中的时机肯定还为时过早。
这样一来,秦国唯一能够实现战略突破的方向就只有东线了。绕了一圈之后,目标依然是东线,而东线的敌人极其强大。如何打破这个困境呢?
晋象纲公死后,晋国的继承过渡并不顺利。六大臣中的前两位,赵盾和胡涉古,并不支持幼皇子懿皋即位。赵盾在秦国支持公子雍,胡射古在陈国支持公子勒。
不幸的是,天有不测风云,金国局势突变。没有了公子勒这个竞争对手,赵盾认为公子雍能力很强,又有秦国的大靠山,不利于他在晋国掌控权力,于是重新立了太子夷皋。身为晋王,将秦康公及其子雍置于高阁。
秦晋两军交战于河东令狐。结果,准备不足的秦军惨败。秦康公即位后的第一次战斗以失败告终。当时没有人预料到这次失败会对秦国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
秦康公旧仇未报,又有新仇。秦康公并不是无能。这个时期的秦国正值晋国的黄金时代,有一个很有能力却又不忠的中将赵盾。
图-晋秦河西之战后的局势
秦国本身人口少,人才储备和军事实力均不如晋国。晋国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原与楚国的争霸上,无力对秦国发动歼灭战。
秦国的百年蛰伏也发生在楚国。西周年间,周宣王策划的汉阳妃嫔阻挡楚国北上百余年。后来西周变成东周,楚国利用申国失去了汉阳妃子的信任,又以申国为突破口,打破了汉阳妃子的僵局。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