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945年,纳粹德国败局已定,攻下柏林只是时间问题,美、苏、英三大国便迫不及待地召开了战后利益分配会议。此次会议由苏联主导,地点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皇宫,局势显而易见,苏联作为战胜国之一,完全具备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资本,在战后将成为美国最强劲的对手。
不出所料,德国在战后被瓜分,苏联占领了德国东部,成为对抗欧洲阵营的最前线。为了夺取整个德国,苏联对西柏林进行了全面封锁,全面切断了西占领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柏林面临断粮危机。美国却不敢对苏联诉诸武力,而是出动大批空中力量,一年间为西柏林空运来211万吨货物,迫使苏联结束了封锁。
至此,冷战的苗头已经出现,军备竞赛尚未开始,美国取得了核武器这一大先手,而苏联的原子弹尚在研制中。假如美国以原子弹作为威慑力量,不顾一切与苏联开战,相信苏联一定会在绝对力量面前退却。然而从头到尾,美国都不敢对苏联动武,坐视苏联于1949年研制出原子弹。
美国之所以不敢开战,是因为苏联的实力实在太强了。经过二战的洗礼,苏联的实力不降反增,战争机器全面开动,战争动员能力达到了极致,随时可以动员超过1000万的大军,最巅峰时拥有1200万作战部队、各类火炮14万门、坦克和装甲车1.5余辆、作战飞机2.2万余架,后方军工厂还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实力远远超过巅峰时期的德军。美军虽然也强大,但是对上这样身经百战的钢铁部队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美军对苏联的唯一优势是空中力量,但美国与欧洲之间隔着大西洋,物资转运极为不易,只要美国有所行动,苏军的钢铁洪流就能赶在美军之前推平整个欧洲大陆。冷战期间,如果不是忌惮北约强大的空中力量,苏军只需三个集团军,就能把北约军队赶下大西洋。在此期间,北约统帅部从不奢望能守住东欧平原,一切作战部署都是为最坏结果准备的,好在苏联也比较克制,双方终于没有爆发大战。冷战结束后,红军从东德撤走,带走大约4000辆坦克、3600门火炮和50万军队,压在西欧头上的威胁才得以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