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熙初年到雍正初年,江宁织造曹家一直把持着江南的政治和经济大权,长达半个世纪,成为一时显赫的皇家心腹。那么,曹家究竟是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包衣家族,逐步崛起并达到如此地位的呢?
首先,曹家本源于北直隶的丰润,家族的一支在明代迁至辽东。曹寅的高祖曹锡远曾被后金俘虏,沦为正白旗的包衣奴才。曹家这一支跟随满洲人入关,而其他曹氏家族成员并未被俘,安居在丰润老家或者辽东自由生活。五十年后,曹寅接待了一位来自辽东的亲戚,他是曹寅的族弟,奉派南下江西担任县令。由此来看,曹家能从包衣身份崛起,背后有着浓厚的家族历史背景。
关于曹家高祖曹锡远,史料中几乎没有详细记载,他的事迹几乎无人知晓。康熙初年,曹锡远被追封为“资政大夫”,妻子张氏则封为“夫人”,这些殊荣其实主要是由于其孙子们的表现,与他本人并无直接关系。
真正使曹家崛起的是曹寅的祖父曹振彦。曹振彦是曹锡远唯一的儿子,生于1610年。根据明代的史料记载,曹振彦曾拥有生员或贡生资格。在后金时期,曹振彦被俘,成为包衣奴才,归入正白旗。1650年,曹振彦入关后,凭借自己的文采,很快获得了任命,先后担任山西平阳府知州和山西大同府知府。1656年到1658年间,他还担任了两浙盐运使,地位逐渐上升。曹振彦于1658年去世,而他的孙子曹寅当时尚在襁褓中。曹振彦的儿子曹尔正在《八旗通志》中记载为正白旗包衣参领下的佐领,后因某种原因被革职。关于他的事迹,史料记载极为有限。
从曹家家族史来看,曹家第一代并无显赫地位,第二代曹振彦富贵受人尊敬,到了第三代的曹玺时,曹家达到了荣华富贵的巅峰。曹玺的长子曹寅生于1658年,当时曹玺尚未在江宁织造任职,但他结识了一位对家族未来至关重要的亲事。曹玺的妻子孙氏,出生于1632年,年轻时曾是皇子玄烨(即后来的康熙帝)的保姆。孙氏出身三旗包衣,25岁时出宫嫁给了曹玺。长子曹寅的出生,也为家族的腾飞铺平了道路。玄烨在小时候因病住在紫禁城外,孙氏常伴左右,康熙即位后,也未曾忘记这段旧情,特地关照了孙氏及曹家。1684年,曹玺去世,康熙帝亲自前往吊唁,显示出对曹家家族的特殊关爱。
1699年,康熙三次南巡,也专门召见了孙氏,康熙见到她时更是口不自觉地说:“此吾家老人也”。不过,虽然曹玺与康熙的关系非同一般,但他的晋升与康熙当时年仅九岁,且政务大权由辅臣掌控有关。曹玺于1663年,康熙元年受命赴任江宁织造,根据清代制度,此职位是内务府直接任命的。曹玺携家眷移居南京,并在任上一直工作至1684年去世。尽管现有的史料未记载曹玺的具体政绩,但可以推测他是一个能力出众、为官得当的人。1667年,当曹玺被召回京师觐见康熙时,康熙授予他蟒袍,晋升一品,并追封其祖父母为二品官衔。更为荣耀的是,曹玺本人被授予工部尚书的职位,妻子则封为一品夫人。
曹寅在五岁时随父迁居南京,与弟弟曹宣一起接受了严格的经学教育。此时,曹家的包衣身份似乎已渐行渐远,身为满洲人,曹家不再受到身份的偏见。当时有一位大儒尤侗,在退隐后写下了一篇回忆录,提到曹家:“司空曹公,开府东冶;手植楝树,于署之野;爰筑草庭,栏干相亚;言命二子,读书其下;夏日冬夜,龂龂如也。”
曹寅接任江宁织造后,曹家的声誉达到巅峰。尽管江宁织造的官职并不显赫,但由于曹寅是康熙帝的亲信,他的职权极为广泛,甚至掌管了江南地区官员及文人士绅的监督事务。地方大员、督抚奏报的密文,都必须通过曹寅之手上报,足见康熙对他的高度信任和重视。
曹家的崛起与皇家尤其是康熙帝的关照密切相关,尤其是康熙帝对曹寅的宠信。然而,这种关照有其局限性,因为曹家始终保持着对清朝皇室的忠诚,康熙帝的庇护只延续到他去世。随着雍正帝即位,曹家失去了这层庇护,特别是在雍正帝大力清查亏空、整顿官员的过程中,曹家也未能幸免,最终遭到抄家治罪,成为清朝历史上一个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