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的众多英雄人物中,司马懿无疑是最终的赢家。他不但成功让自己的对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还巧妙地实现了权力的篡夺。每当历史爱好者回顾“高平陵事件”时,总会感慨万千,心中不免对卓越的曹操暗自叹息,聪慧一生却终究被司马懿一手操控,让人感慨命运的无常。
然而,事情并非如表面所见。曹操在临终之前曾深有警觉地提醒自己的儿子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那么,司马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一位极具能力的人,而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忍耐力实在是无与伦比。
与曹操相比,司马懿显得更加沉稳,或许可以说,他的野心更加深藏不露。如果不是曹操对他“狼顾之相”的洞悉,以及梦中预感“三马同食一槽”,曹操恐怕也很难猜想到司马懿心中潜藏的不臣之志。
司马懿,字仲达,出生于汉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西),是京兆尹司马防的次子。史书《晋书》中对他有这样的记载:“少有奇节,聪朗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之心。”年轻时的他不仅聪慧过人,而且抱负远大,总是忧虑国家的乱象。
建安六年,曹操当上了司空,得知司马懿才华横溢,便派人请求他出仕。司马懿却觉得:“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因此以风寒为理由,拒绝了这个邀请。这种拒绝,表明了他对当时形势的深思熟虑和对个人前途的谨慎。
到了建安十三年,司马懿手握重权,曹操这位重视人才的统治者再次派人来请他出山。司马懿见无从推辞,只得出任丞相府的文学掾,随后逐步升任为丞相主薄。尽管曹操性格多疑,司马懿始终谨小慎微,但在一次情况下,他的内心也不免感到一阵寒意。
在他刚刚任职文学掾不久,曹操便残酷地处决了年仅17岁的天才周不疑,理由竟是“此人非汝(曹丕)所能驾御也!”或许就在得知周不疑被杀的那一瞬间,司马懿心中闪过一丝惊慌,冷汗骤然涌出,深刻意识到局势的危险。
从那以后,司马懿愈发小心翼翼,尤其是曹丕与曹植两兄弟为争夺继承权展开的明争暗斗,让他更加紧密地与曹丕联系,甚至情愿做曹丕的“保姆”。《晋书·宣帝纪》中清楚地记录了当时的状况:“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通过假装生病,低调行事,司马懿一步步避开了曹操的警惕,巧妙地取得了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