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被斩首之时,唯有一人有能力救他,然而这一人却始终保持沉默!那这个关键人物到底是谁呢?
马谡是马良的弟弟,年轻时便显示出不凡的才智,先后担任过绵竹县令、成都县令以及越嶲太守等职务。在诸葛亮南征之时,马谡提出了那句著名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战略,极大地帮助了诸葛亮取得了南征的胜利,从而为自己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马谡的人生走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马谡再度被重用。当川军攻占了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后,诸葛亮决定让马谡镇守街亭,以阻止魏军切断粮道,而让魏延驻守阳平关,阻挡魏军攻占汉中。
诸葛亮当时的目标是直指长安,而只要街亭得以坚守,魏军无法顺利通过,那么蜀军就有机会攻占长安。为了确保马谡能够守住街亭,诸葛亮不仅派遣了三万精兵,还派了大将王平作为副将共同镇守。然而,诸葛亮深知街亭乃险要之地,一旦扎下营地,不仅能攻关中,还能退守陇右。即便是魏军二十万大军,也无法轻易通过街亭的防线。基于这一考虑,诸葛亮在马谡出征之前特别强调,必须在街亭的道路上扎营,以确保魏军无法迅速推进。
然而,马谡抵达街亭后,并未采纳王平和诸葛亮的建议,坚持要在街亭山上扎营。他的理由是居高临下能够更好地攻击敌人,并且减少自己军队的损失。但马谡没预料到,街亭山上的水源极为匮乏,数万大军的生计无法得到保障,只有粮食却没有水源,甚至连伙夫都无法做饭。此时,魏军的大将张郃发现了蜀军的这一短板,他指挥兵士守住山下的取水之路,导致蜀军无水可用。如果蜀军强行下山取水,必然陷入死路一条。
在蜀军陷入困境时,张郃带领魏军展开猛烈攻势,马谡的军队毫无招架之力。幸好,副将王平率领五千精兵前来支援,才迫使张郃暂时停止了追击,否则马谡势必会被生擒。马谡一败涂地,诸葛亮不得不下令撤退,迁移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的百姓和财物。当马谡和王平回营复命后,诸葛亮意识到马谡犯下了极大的错误,便首先责问王平,询问为何不劝马谡在当道扎营。
王平答道,他已数次劝说马谡应扎营在当道,并且引用了丞相的命令,但马谡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选择在街亭山上安营。因此,王平才只能在山脚下策应。当诸葛亮得知真相后,他召见了马谡,严肃问道:“你为何不在当道扎营?你自幼读书深厚,为什么采取了如此错误的战略,导致大败?”面对诸葛亮的质问,马谡哑口无言,只能任凭军法裁定。
随后,诸葛亮下令当众斩杀马谡,以儆效尤。尽管许多人都为马谡求情,首先是赵云,他为马谡的旧功情面而求情,希望诸葛亮能暂时饶他一命,日后可让马谡为国立功。接着,魏延也补充道,马谡平时勤奋努力,蜀国目前人才匮乏,请丞相开恩,饶其死罪。许多将领纷纷替马谡求情,但最终,只有王平没有开口。
王平沉默了,他没有为马谡说话。这个能够救马谡一命的人到底是谁呢?答案很简单,王平和马谡的关系非同一般。若是王平开口求情,诸葛亮一定会放过马谡。这是因为,王平和马谡相比,具备了两项特殊的优势。
首先,川中的智谋之士极为稀缺,马谡虽然在实战中经验不足,但在谋略方面才华横溢。尽管他不适合直接指挥作战,但作为参军,马谡非常合适。虽然魏延也为马谡求情,但马谡和王平的关系更加紧密,王平的地位和话语权显然更高。
其次,王平代表的是益州派系。当时,蜀国内部虽然表面和谐,但实际上各派系间暗藏竞争。如果王平为马谡求情,诸葛亮必定会权衡内部派系的关系,考虑到王平在益州派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他作为一名优秀战将的资历,诸葛亮很可能会因此卖王平一个面子。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王平没有替马谡求情,反而在大家求情时,公开表示:“马谡绝不可轻饶,川中大军依赖军法凝聚军心,如果放松军法,必然引发更大的祸端。”正是这一言,彻底决定了马谡的命运。最终,马谡在众人注视下被斩首,而诸葛亮的这一决断也成了历史上的“挥泪斩马谡”的经典案例。这个故事警示世人:军法如山,任何违背军法的行为都不能姑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至今,这一事件仍然为人津津乐道,也为诸葛亮的严明法纪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如果当时王平替马谡求情,马谡或许能避免一死,但他的未来很可能仍与指挥战争无缘,只能担任参军的职务,为蜀军出谋划策。在这样的历史瞬间,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军法的威严与权力斗争的微妙平衡,如何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命运。
那么,诸位怎么看待这段历史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