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后,强制要求中原人留辫子,这一传统直到民国时期才被正式废除。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如今现代人通常每隔两三天就洗一次头。然而,与现代人相比,清朝留着长辫子的,洗一次头的确是相当麻烦的,但如果不洗头,长时间不清洁后,难免产生刺鼻的异味。那么,清朝的人们到底多久洗一次头呢?
根据晚清时期在华的英国传教士麦罗德的记录,我们可以窥见晚清中国人洗头的习惯。麦罗德在中国生活了十余年,对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有着深入的了解。他提到:“在大清国的农村,无论男女,身上总是有难以忍受的臭味,女人裹着小脚,男人留着长辫子,简陋的衣物也几乎看不出整洁的样子,他们把辫子盘在头顶,散发出的气味犹如死老鼠般难闻。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一般只用简单的梳子来整理头发,每次梳理都会从工具上掉落一些虫子或是皮屑。”可见,麦罗德的观察与描述与当时的真实情况十分接近。加之当时中国社会积贫积弱,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照顾个人卫生更是被视为一种奢侈的追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虽然穷人因为经济拮据而不能洗头,那些富裕的人是否就能够保持清洁呢?对于那些官宦或商贾人士来说,他们经常入京拜见皇帝或是出差在外,如果不及时打理头发,势必会散发出难闻的异味,给对方留下尴尬的印象。所以,声名显赫的人物往往会定期清洗头发,以避免这一窘境。不过,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特别注重礼规,尤其在家族成员去世或皇帝去世时,更是需要遵守斋戒,除了不能吃荤,甚至连洗澡洗头都变成了一种禁忌,整个过程可能需要忍受一个月之久。试想,如果一个人一个多月都不洗澡不洗头,身上的气味绝不仅止于“死老鼠”那么简单。
除了洗头之外,富人们还喜欢追赶时髦,越来越多的达官显贵开始在身上喷洒香水,甚至有人学习现代护肤技巧,他们在头发上抹油以保持乌黑亮丽的发色,看上去整个人也显得更加精神焕发。
清朝末期有句流传的话:“穷人不洗头,富人抹发油”,生动反映了当时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同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和列强的频繁挑衅,最终导致了这个帝国在20世纪初的覆灭。随着满清政权的垮台,困扰着中国人几百年的发式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从此国人在国际社会上关于大辫子的形象逐渐演变,辫子也不再是中国文化的唯一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