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第一任皇帝朱元璋,是个特别有智谋、很传奇的君王。
平息战乱,安定天下,他从普通百姓成为了皇上。但除此之外,很多人也觉得他性情残暴、多疑,还随便杀人。
确实是这样。在打仗的时候,朱元璋通过不停地战斗和打拼,最终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当上皇帝后,他靠着手狠心辣、做事果决的方式,稳稳地坐住了皇位。
朱元璋这辈子,杀的人多得数不清,真是吓人;他制造冤案,还成立了锦衣卫;开国的大功臣,他杀;有学问的武将,他也杀。
朱元璋当皇帝那会儿,大臣们个个提心吊胆,生怕哪天灾难就降临到自己身上。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做事心狠手辣,不把别人的命当回事。
宁愿多杀一些,也不能漏掉任何危险。因此,当一个已被判处死刑的犯人,竟然能听到朱元璋亲自说赦免他,并且还能免死五次,这真的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朱元璋之所以手下留情,放那死囚一马,只是因为知道了他的姓和来历。
【祖先庇佑:死囚的真实身份】
那么,这个被判死刑的囚犯到底是谁,为啥他能逃过朱元璋的屠刀,捡回一条命呢?
这个死刑犯名叫范从文,姓范,是个监察御史。他因为多次大胆地给皇帝提意见,惹恼了皇上,被扣上了“欺骗皇上”的罪名,结果要被砍头。
就在范从文被判罪即将执行死刑的时候,朱元璋碰巧在查看范从文的家乡信息,猛然间他发现这个即将被处决的囚犯竟是来自姑苏吴县的人。
想到范从文的姓和他平时的表现,朱元璋立刻吩咐手下把范从文从牢房里释放出来。
两个人你问我答,最后总算是搞清楚了范从文的来历。
其实,范从文是北宋大文豪范仲淹的第十二代后人。
朱元璋因为范仲淹是大名鼎鼎的学问大家,所以就当场放过了范从文。
范文从不但逃过了死刑,朱元璋还大方地送了他五幅写有惠文格言的画,外加一句保证:“以后你有五次犯错免死的机会。”
范仲淹已经去世三百多年了,但他一直在保佑着后人,这一点大家都清楚。那句“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的千古名句,就是他说的。
范仲淹一辈子经历了很多磨难,总是被坏人冤枉和说坏话,多次被朝廷降职发配。
但他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和百姓,为人正直,当官清廉,还特别关心老百姓的生活。
“先为别人担忧,后才考虑自己快乐”的这种想法,还有那些有仁爱之心、有志向的人的高尚品德,一直被大家称赞到现在。
范仲淹在当地方官那会儿,真的是费尽心思,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
尽管北宋官府对范仲淹的所作所为不理不睬,但老百姓心里跟明镜似的,都清楚范仲淹是个好官。
在他被发配去的那些地方,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当地的官员,都非常钦佩他。
范仲淹一辈子,真的是把国家大事扛在肩上,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老百姓。
那时候的范从文,虽然名气和成就还没法跟他的老祖宗范仲淹比,但他却把范仲淹的那种精神风貌给传承下来了。
朱元璋或许在范从文身上,瞧见了范仲淹当年的风采。
【乞丐皇帝:朱元璋的为民之心】
那么,杀人如麻的朱元璋,为啥会因为范仲淹的关系,就轻易饶过范从文呢?
朱元璋在当皇帝之前,家里穷得很,他是在安徽凤阳的一个农民家庭里长大的。
元朝快结束的时候,贪官到处都是,朝廷也烂得不行,老百姓的日子最难过。
没上过学、没啥文化的朱元璋,那时候可真是尝尽了人间的白眼,特别明白老百姓的不容易。
朱元璋家里世世代代都是种田的农民,他深深感受到官员们对百姓的残忍欺压和耀武扬威。
他为了养活自己,去讨饭、干苦力、帮人放牛,只为了能有口饭吃。
他在社会最底层努力求生,经历了许多酸甜苦辣,在那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深深感受到了官府的腐败。
可以说,就是因为这些过往,朱元璋哪怕当上皇帝后,也跟那时的士大夫们有了永远都合不上的鸿沟。
对于那些吃了不少苦的老百姓,朱元璋会从心底里感到同情和怜悯。
朱元璋当皇帝时杀了不少官员,说到底,主要是因为他特别讨厌那些贪污腐败的人。
那时候的皇宫和文人圈子真是动荡不安,害得不少人丢了性命,也让许多贪官吓得魂飞魄散。
朱元璋靠自己的力量整顿风气,虽然用的方法不太合适,但已经是他凭自己的文化水平能想到并做到的最佳办法了。
不过,不管朱元璋在朝廷里怎么折腾,闹得多大风浪,他都没让老百姓受到牵连。
朱元璋这么做,不光是为了稳固自己的位子,更重要的是,他真心想用自己手里的权力,给那些穷苦百姓带来好处。
咱们瞅瞅朱元璋写的最后一道圣旨:“我称帝三十一年,心里一直装着国家大事,天天勤勤恳恳,就想为百姓做点好事。”说的就是这个理儿,他当皇帝那会儿,成天想的都是怎么对老百姓有好处。
【网开一面:成就一段佳话】
从这点来看,我们可以猜想,朱元璋对范仲淹那种为人清廉正直,心里装着老百姓的品质,是非常敬重和佩服的。
老百姓和他的朝廷,都希望有这样的官员:为官清廉,到哪儿做官就给哪儿带来好处。
搞清楚范从文是谁后,朱元璋非常高兴,没想到站在自己面前的竟是他一直尊敬之人的后代!
因此,在朱元璋看来,范从文之前那违抗圣旨、欺骗君王的罪过,变成了“大胆说出真话,为人正直不屈,有着他老祖宗范仲淹的风骨!”
他倒霉的时候,心里可能也埋怨过,为啥看到的全是自私犯法、乱收税压榨百姓的事儿,为啥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这么苦?为啥就没有像范仲淹那样真心为老百姓着想的好官呢?为啥像范仲淹这样的好官老是被人欺负和冤枉呢?
在朱元璋看来,他肯定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好皇帝,才不会像范仲淹那时候的皇上,看人不准,把有才能的人都给耽误了。
所以马上就让人给范从文解了镣铐,脱了囚衣,把他给赦免了。
他亲手写下的五句座右铭,讲的就是范仲淹那句“要忧在国人前面,乐在国人后面”的意思。
有人觉得,朱元璋赦免忠臣良将的子孙,不过是场故意安排的表演,想以此来拉拢人心罢了。
但也有人觉得这是朱元璋的真实想法,他一辈子征战杀伐,根本不介意自己的刀下再多一条冤魂。
他就是因为打心底里佩服范仲淹,所以才把人给放了。
总的来说,朱元璋和范仲淹的后代范从文之间的这段经历,最后还是被传为了一段美谈。
【治国理想:朱元璋与他的朝廷】
说到这故事,咱们都明白了,朱元璋放过范从未,并不是因为他先祖范仲淹的缘故,说到底,其实是朱元璋自己希望有个干净清明的治国氛围。
因为感受特别深刻,也因为他特别了解元末朝廷的腐败,朱元璋才下定决心,要打造一个干净正直的新朝廷。
1368年,那是洪武元年,朱元璋刚当上皇帝不久,就把全国各地的府、州、县的官员都召集到了一起。
他对大臣们讲:“现在国家刚稳定下来,老百姓的钱财和力气都不够用,就像刚会飞的小鸟,不能拔它的羽毛,新栽的树不能摇它的根,得让它们好好休养恢复。”
要真心对待爱人,别总想着占别人便宜来肥自己。你们可得好好记住这个教训。”(《明代大事记》)
这段话告诉官员们,现在国家刚安稳下来,老百姓的钱财和物资都很紧张,所以做官的这时候得心疼老百姓,做官要清清白白,别动摇了国家的根基,要让老百姓能安心过日子。
朱元璋这番话说出来,表明他因为自己是从底层起来的,所以对老百姓在战乱中的苦楚十分了解,也很同情他们。
后来,朱元璋让人编了本《醒贪简要录》,目的就是要告诉官员们,要体谅老百姓的辛苦,不能贪污受贿、违法乱纪。
这本书《醒贪简要录》要求所有官员都必须认真学习并熟读。
朱元璋亲自给这本书写了前言,他是这么说的:
在四种人里面,读书人地位最高,老百姓最辛苦。为啥说他们最苦呢?春天一到,天刚亮就得起床,赶着牛、扛着犁去耕地。种子撒下去后,还得除草松土,顶着炎炎烈日,累得人都瘦了。好不容易到了秋天,粮食收上来,交了官税,能剩下的也没多少。要是再碰上水灾、旱灾、虫灾啥的,全家人就心慌慌的,啥指望都没了。现在当官的也不想想老百姓有多难,有的甚至还压榨剥削、欺负百姓,真是没良心啊!现在把这本书发到全国各地,让那些拿俸禄的官员们知道,得好好体恤咱们老百姓!
农民工商,读书人这一群体地位高贵,受人敬重。
农民真的是最不容易的,他们天不亮就起床,直到天黑才休息,一直辛辛苦苦地在地里劳作。
秋天庄稼收成后,得交税来养活那些士大夫和当官的。
要是碰到洪水、干旱,或者是虫灾、蝗灾,那全家人可就都没盼头了。
老百姓的日子已经够难了,却还要被压榨欺负,这真的太不应该了。
因此,每位官员都得想着老百姓的不容易,心里装着百姓,同情百姓。
这是朱元璋给官员们定的规矩,也是他的治国理念。
他认为老百姓生活不好的主要原因在于官府太坏,老百姓受压迫,所以他盼望着能有个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的好官府。
不过,除了前面说到的那些耐心劝导,朱元璋还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措施,行动迅速,坚决打击贪污,大力整治不良风气。
因此,朱元璋因为太过固执,结果误杀了不少无辜之人,给后人留下了爱杀人的印象。
【结语】
如今大家谈到历史上的朱元璋,评价各不相同,有好有坏。
不过话说回来,朱元璋从一个穷苦老百姓翻身成为皇帝,这经历已经够神奇的了。
他打了好多仗,当上皇帝后,还没忘本,减少了税收,让百姓好好休息和恢复,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安稳的好日子。他真的做到了自己心里想的那些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