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档:阚泽、徐庶、李儒、逢纪、田丰(5位) 阚泽在东吴历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赤壁之战时,他机智地识破了曹操的苦肉计,主动自荐、单独渡江向曹操送去诈降信,虽然信被识破,但阚泽依然面不改色,最后巧妙地以言辞让曹操相信了诈降的信。刘备大军攻打东吴时,阚泽挺身而出,推荐了陆逊来抵挡刘备的进攻,这一决策对东吴至关重要。
在第五档中,最让人惋惜的要数徐庶。徐庶曾是诸葛亮的好友之一,与石韬、孟建并列为诸葛亮的三位知己。徐庶的智谋远不止第五档的水平,然而他为了忠于信仰,毅然选择放弃了自己的前程,最终未能展现出更多的才华。 逢纪和田丰是袁绍麾下的谋士,也是袁绍手下难得的良臣。田丰在袁绍平定公孙瓒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官渡之战时,他虽多次冒死劝谏,直言袁绍性格的缺陷,但最终未能改变袁绍的决策。田丰不仅有谋略,而且敢于直言,真心为袁家着想。而逢纪在这一方面与田丰不分上下。 李儒是董卓手下的首席谋士,也可以说是唯一的智囊。他在董卓集团中的地位,与诸葛亮在刘备阵营中的地位相当。正是由于李儒的谋划,董卓才能在三国初期如日中天,尽管最后董卓的结局并不美好。 第四档:程昱、刘晔、张昭、蒋琬、姜维、邓艾(6位)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担任丞相长达十二年。在诸葛亮眼中,蒋琬是“社稷之器”,他的稳重和安民政策为蜀汉稳定政权起到了关键作用。诸葛亮认为蒋琬以安民为本,而不是单纯依靠修筑事宜,体现了他深思熟虑的治国理念。 姜维和邓艾是三国后期最为耀眼的两位将领。两人既有文才,也有武艺,且有“大都督”风范。姜维与邓艾在蜀魏边界的多次交锋中,不分伯仲,最终邓艾通过奇袭阴平,直捣成都,赢得了这一战役的胜利。但这并不意味着姜维不如邓艾。姜维的斗志和雄心,特别是在蜀汉大厦将倾时依然不放弃努力,令人敬佩。 张昭,作为东吴的三朝元老,在内政方面有着卓越的才华。虽然他非常有才,但由于过于保守,只希望东吴能够偏安一隅,未能为东吴带来更大的扩张。 程昱和刘晔则是曹操手下的重要谋士。虽然两人没有过于惊艳的计策,但在内政和战事中,他们都能独挡一面。程昱眼光独到,行事果断,对曹操的事业贡献良多。譬如他曾劝曹操尽早消除刘备的威胁,只可惜当时曹操未能听从。 第三档:司马懿、沮授、鲁肃、法正、陈宫(5位) 陈宫,吕布的谋士,在吕布的败局已经注定时,他仍旧保持着不屈的气节。在面对曹操时,吕布选择了投降,而陈宫则选择了坚守自己的信念,最终为文人气节所死,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陈宫跟随其他更为强大的主公,他的智谋定会有更大的成就。 法正被称为“善奇谋”,他有着极为独特的军事头脑。尤其是在汉中之战中,他以出奇制胜的计策,一步步打败了曹魏的大将夏侯渊,显示了他非凡的智慧。 鲁肃则是一个被《三国演义》塑造得较为憨厚的历史人物,实际上,他的战略眼光非常独到。鲁肃的联蜀抗曹策略为东吴与蜀汉之间的合作打下了基础,虽然他并没有像周瑜那样显赫一时,但在东吴的内政和对外关系中,他的地位至关重要。 沮授,像陈宫一样,属于三国历史中的悲剧人物。如果袁绍能够采纳沮授在官渡之战中的建议,曹操未必能够获胜。沮授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计也没有得到袁绍的重视,最终错失了良机。 司马懿排在第三档,或许让一些人感到不解。如今,许多人常常将司马懿与诸葛亮对比,但司马懿的智谋与品德未必值得过度推崇。他虽然善于权谋,却总给人一种不忠不义的印象。 第二档:贾诩、庞统、陆逊、荀攸、郭嘉(5位) 郭嘉是曹操麾下的智囊,尤其擅长情报的分析和运用。从他的一些著名计策可以看出,他总是凭借对敌方信息的精准掌握做出高效决策。然而,他的谋略并不像荀攸那样高超,而更多是在情报运用方面表现突出。 荀攸,曹操的首席谋士,以战略眼光出众著称。在战术上,荀攸的才华远胜郭嘉,是曹操手下的真正“谋主”。荀攸的见解和方案对于曹魏的成功至关重要。庞统和陆逊可以说是在同一水平线上。庞统若没有早逝,刘备在东吴作战时肯定会有更大的优势。而陆逊则在夺取荆州和指挥夷陵之战、石亭之战时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东吴的重要支柱。 贾诩善于洞察人心,尤其是在心计和权谋上无人能及。他非常擅长利用人性中的阴暗面,巧妙地影响他人的决策。若是让贾诩负责排兵布阵,他可能不如其他谋士,但在运筹帷幄和政治博弈中,贾诩无疑是大师级人物。 第一档:诸葛亮、周瑜、荀彧(3位) 这三人,是魏蜀吴三国的第一谋士。 正史中的诸葛亮,远比《三国演义》中所呈现的更加全能。他不仅仅是蜀汉的丞相,还是蜀汉的军事和政治支柱。诸葛亮的才智,完全配得上与白起、孙武、韩信平起平坐。 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是三国历史中的巅峰之一。如果没有周瑜的谋划与指挥,曹操早已一统天下,三国的格局也将彻底改变。 荀彧,曹操的首席谋士,被曹操视为“师长”,在曹操的政治生涯中,荀彧的智谋不可或缺。他不仅为曹操出谋划策,而且在曹操的决策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远超郭嘉和司马懿等人。